返回 第六回:封疆不掩胭脂色(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山东,这块古老的齐鲁大地上,曾经飘扬过赤眉军,黄巾军,黄巢起义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军的大旗。尤其是《隋唐演义》里的“秦琼山东响马”、《水浒传》里后“梁山泊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也可以看出,齐鲁人民风剽悍,豪爽耿直。至晚清戊戌年,这里又点燃了义和团运动的熊熊烈火。

解放前,中共认为义和团“排外”、“灭洋”是错误的:“义和团的思想由最原始最落后的反动的宗教思想和进步的反对异民族压迫的思想两种成份组成的,反映农民知识的狭隘性。”

然而,戚本禹、胡绳等人掀起了颂扬义和团运动的高潮,称其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这种说法一直延伸到今天。

梨园屯又名李阎屯,虽属山东东昌府冠县,但在直隶威县境内。据文献记载,该地旧有18个村,梨园屯即位于十八村的中央,设有大集,建有书院,每年冠县都派粮书在梨园屯设柜征收钱粮。

该地介于河北省清河、威县之间,距城百三十里,地势偏僻,风俗五花八门,盗匪横行其间,百姓和教民混杂在一起,屡有冲突,因此地孤悬于三不管地带,隐然有如独立一小邑。官府欲控制既显得鞭长而莫及,在治理方面也梗塞而不通。

且说沈玉英在西泥沽村时为救孟恩远,设计在无名岛灭了津南青帮堂主洪龙,诈死得逃的朱半仙倒也有几分血性,埋名隐姓十年有余,潜伏在孟家附近,伺机为洪龙报仇。但孟恩远武艺超群,其家防守严密,故一直找不到暗算的机会。

甲午年孟母一死,孟家上下忙碌,一不留神,就让神志失常的吴紫烟跑了出来,正好被朱半仙逮个正着,掳到山里藏匿了起来。因见孟恩远和袁世凯等人搜寻得紧,料在天津混不下去了,就挟带着吴紫烟逃回老家山东冠县梨园屯。

他自幼也练得一些拳脚功夫,回乡后便投在“大刀"阎书勤门下,张罗开馆授徒,应酬拳馆里外的事儿,因他在外闯荡多年,见多识广,且能说会道,脚手勤快,深得阎书勤所倚重,不但授他武艺,而且请名医为吴紫烟治疗。

世间上疑难杂症,民间总是有些专治的秘方,邻近鸭窝村有个老郎中,医术甚为高明,吴紫烟吃他的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一年后,生活基本上能自理了,只是对过去的事模糊不清,偶尔病情发作,一改常态,蓬头散发,张牙舞爪状,就像神仙附体,又跳又唱。自称是娘娘下凡,叫村民修建庙阁,重塑玉皇金身。折腾毕,就口吐白沬,不省人事,待醒来又如同平常人。

村民们一听,个个跪倒在地,顶膜崇拜。因为他们完全有理由地相信,废弃了几十年的玉皇庙终于显圣了。

梨园屯村内确有玉皇庙阁数间,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加上战乱,早就废颓倾圮。正是在这块废墟上,竖起了义和团的旗帜,燃起了“庚子国变″的战火。

1869年,梨园屯0余户教民向村中首事提出,请分给一块义地庙产修建天主教堂。经该庄首事人等公议,同意将义学、学地由庄民按四股均分,立有分单如下:

“立清分单冠县邑北境梨园屯圣教会、汉教会,因村中旧有义学一所,护济义学田地三十八亩,日久年深,风雨损坏,墙垣坍塌,无力修葺,今会同三街会首、地保共同商议,情愿按四股清分。汉教三股应分田地三十八亩,圣教会应分房宅一处,上带破厅房三间,破西屋三间,大门一座,计宅地三亩零九厘一毫,以备建造天主堂应用。邀同各街会首、地保觌面较明,并无争论,同心情愿,各无异言,亦无反复。恐后无凭,立清分单存证。同治八年新正月十九日。”

按分单所述,教民分得的一股,显然包括玉皇庙和义学废墟在内。

教民一方分得房基后,无修建教堂的财力,就把地基献给了方济各会的传教士。

187年,由武城县十二里庄的意大利籍传教士梁宗明出面,以他个人的名义在义学和庙基上修建天主教堂。

然而,梁宗明此举遭到梨园屯人的反对,由阎立业为首的绅士们以教民“拆毁义学庙宇,盖立天主堂”,“庄民要索地建阁”为理由,控告到县。

冠县知县韩观鼎查阅了教堂所存前述分单,以及历年完纳银米的串票,并提集两造,讯取确切供词,核与分单相符。因而判曰:

“此案既已明立分单于先,何得追悔混控于后?殊属不合。”

将告状之阎立业等分别责押、惩戒,经文生朱升堂等公恳保释回家。

第二次冲突发生在1881年月7日,适为玉皇神会之期,梨园屯人雇彩船扮小戏庆祝,经过天主教堂门外,和教民发生口角。

教会一方借此大做文章,山东主教顾立爵不经山东地方官府,直接请求法国公使宝海出面干涉。5月日,宝海致函总理衙门,声称梨园屯左保元等“匪徒”将教堂大门打坏,闯入院中做戏耍玩艺,教民干预,即遭殴伤。

知县韩观鼎经查证,此案无属实,调解的结果是饬令村民不准擅进教堂滋扰,教民亦不得恃教生事。

6月份,任道镕任山东巡抚,委派候补知县耿綮昌到冠县复审此案,判日:“左保元虽未率众滋扰,究系好事,阎付东亦属恃教逞刁,分别薄责示惩。至该教堂地基,断令民教仍旧和好,暂行借用,俟该教民等另买地基设立教堂,再议归还,取结完案”。

但这一审断结果,总署似乎并未知照教会。

1887年春天,传教士费若瑟置买砖瓦木料,欲在梨园屯重建教堂。梨园屯监生刘长安、左见勋,秀才王世昌等6人,一面联名到县禀报教民扩建教堂一事,一面发动庄民数百人,各执器械,抢走木料,并用教堂砖料就地盖起瓦房间,塑造神像。

教民见对方人多势众,各自逃匿。

山东主教马天恩将此案报告给法国公使李梅,1月日,李梅致函总理衙门,照录1869年分单和187年的断案结论,要求详细审明此案。

山东巡抚张曜据1881年任道镕的咨文认为:“当日办理此案,本未定议断给该教士永远承管。兹据法使所称各节,似与原案未符”。

冠县知县何式箴亲到该庄查验处理,认为教会所控属实,令村民停止建庙,革除刘长安监生,限期拆庙,还与教堂。

教民仍不罢休,继续上告,经名望人士潘光美调解,教民情愿将教堂所占庙基送与该村为庙,村民另购地基,与教民重建教堂,双方言归于好,各自安心度日。

两年后,意大利主教马天恩对这一处理结果提出反对意见,坚持要在原庙基修建教堂,不同意更换新址。1890年6月0日,法国公使李梅照会总理衙门,声称教堂案并未彻底查核,公正判决,并多次催促官府妥速完结。

189年初,山东巡抚福润饬东昌府提集复审,改判为:“将庙宇让与教民,改建教堂。并恐民心不服,由该县何令捐银二百两,京钱一千串,村民另购地基,建盖新庙,设立义学。俟新庙工竣,再拆毁旧庙,移置神像,取结完案”。

但教民对这一处理仍不满意,扬言必须将控争之人按名拿究,方肯干休。根据教会指控名单上有:阎书勤、阎福来、阎书堂、阎书俭、阎明见、阎书太、马廷凤、马廷梅、高五插子、高元祥、阎三妮、阎四妮、阎士林、刘三、阎二别种、姜宗山、高远达、马步月。

二十年来的抗争,都是以村民的失败而告终,阎书勤等人意识到不能再沿袭旧的控争方式了。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有效地与教会斗争,阎书勤等十八人拜邻境威县人赵三多为师,学起了梅花拳。

梅花拳本名义和拳,是一种以强健体魄、防身卫家的民间组织,始创于明末清初,早在乾隆年间就在山东冠县等地流传,逐渐延及东、直、豫边区一带,而以东、直交界地区最为集中。

义和拳本无政治色彩,但一些反清志士在拳民练武过程加以引导、利用,竖起了反清的旗帜,诸如清水教、天理教等,都曾经有过义和拳的传播。因此,义和拳一度遭到清政府严厉查禁。

嘉庆以后,由于没有继续发生与秘密宗教牵连的事件,义和拳又得以广泛流传。

1897年春间,梨园屯教民王太和等从外国传教士处领到修建教堂的00两银子,备齐砖瓦木料,准备在庙基上建堂。

阎书勤为阻止教民建堂,遂约请赵三多到梨园屯“亮拳”。

赵三多,字祝盛,人称赵老祝,威县沙柳寨村人,世代务农,青年时曾以贩碗为生,中年时做推车挑担的小生意,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性格。他好打抱不平,后来当了拳师,招收弟子000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梅花拳首领。

月4日,赵三多聚集各地拳众000余人到梨园屯“亮拳”天。7日,阎书勤率领周围各乡义和拳众000余人,袭击了守护建堂工地的10余名教民,其中教民王太清被捆缚致死,附近5户教民遭到抢掠,约00名教民被迫逃到外村避难。

村民将教民所置买的建筑材料,重新建起了玉皇庙。

事件发生后,东昌府知府洪用周奉命前往查办。

洪用周认为,互争庙基是多年纠纷的主要原因,应将该庙基由官方收回,作为义学,另为教会置买地基,建立教堂。建教堂的工料费用,约需京钱1000串,另外村民所用教民的砖料及教会丢失物件,估价作京钱1000串,两项共计京钱000串,付给教会,由教民自行另盖教堂。致王太清死亡的威县凶犯,即由冠县协助缉拿。

这一处理意见,经教士费若瑟同意,转告主教马天恩,当时教会方面并未提出异议。

翌年1月,马天恩推翻前说,通过法国署任驻华公使吕班,向总理衙门提出要求:一、重办罪犯;二、地基并所偷物料给还教堂;三、赔偿教堂银两。

1897年11月,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侵占我国的胶州湾,一些外国传教士及教民借机对平民百姓进行恐吓,甚至欺压,梨园屯的教民也不例外。

1898年月间,冠县、威县一带就谣传洋兵准备入侵。于是,赵三多号召威县、曲周及冠县十八村拳民来到他住的沙柳寨一带示威。

在外国人的压力下,山东巡抚张汝梅檄饬东昌知府洪用周驰往冠县从速查办,并派军队协同查拿,同时将冠县知县何式箴撤任,遴委曹倜接署冠县令。

月8日夜,阎书勤正和几个拳首在家里议事,忽听知府洪用周督带官兵入村围捕,众人大惊,仓惶突围。在混战中,官兵打死拳民1人,阎书勤受伤,逃入朱半仙的家。

这时的朱半仙担任各拳坛的联络工作,经常在外。一个人在家的吴紫烟见阎书勤被官兵追得狼狈,无处可躲,她急中生智,教阎书勤跳入粪池,鼻插通管透出池面吸气,官兵哪能想到这一层?他们将屋子里里外外搜个遍,不见人影,才扬长而去。(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