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眸中书街(25、2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眸中书街(5)

二十五、白龟显瑞祥

王篆遇到的贵人自然就是那位曾经担任过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的张居正。

嘉靖十五年(公元156年)初春,这不仅是大明王朝建国的第168个年头,也是解缙被雪埋、王汝玉病死诏狱的第11年,更是那个未满11岁的张白圭第一次走进江陵县衙礼房报名,准备参加县试的时候。

这个嘉靖四年(公元155年)在湖广荆州府江陵县(荆州市所辖)的一位穷秀才家里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有一连串的祥瑞。其一,张居正是他母亲怀孕十二个月后才出生的,实为奇也;其二,张居正的父亲在张居正出生的前一天做梦曾梦见院子里发大水,直到涌进屋里。赶紧打听,下人告诉他,水是从张少保家流进来的。太子少保可是宰辅级的从一品高官,其梦甚吉。于是,张家对于这个迟迟不肯出生的小宝宝也抱予了厚望。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张居正的曾祖父也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月亮落在水瓮里,一只白龟从水中浮起,于是这个四世同堂的最长者就给刚出生的孩子取的乳名为"白圭",都说是信口而出,也就是"白龟"的谐音。其实不然,过去国人的取名没那么简单。于是又有一说:《山海经》记载:西王母显圣遣使云华夫人下凡助大禹治水,"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大禹亲到昆仑山去见王母娘娘,西太后赠与一块白玉,"禹拜而谢焉",这似乎还有些靠谱。

想来这也太神奇了,张家的爷爷做梦、太爷爷也做梦,都居然与水有关,也与前程有关,实在难以相信。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花了些时间,追根寻源,才发现这些传说全部来自于张居正的儿子张敬修写的那部《文忠公行实》,想都不用想,自然是后人为父辈的传奇编造瑞祥而已。这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更况且国人一向崇拜神灵,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县试获得第一对于还是满脸稚气的张白圭似乎没什么值得兴奋的,因为这个不满两岁就会说"王曰",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的少年神童来说,这样的考试完全是小菜一碟。他更期盼参加荆州府的府试。府试是在那年秋天举行的。天刚蒙蒙亮,几千考生个个一手挑着灯笼,一手提着考篮,在试院门前集中,听候点名。门前有一长案,灯下坐着的自然是身穿官袍的监考官。不多时,随着衙役的一声吆喝,试院前顿时变得一片寂静。端坐在桌案前的监考官轻轻咳嗽了一声,开始按名册点名。

充当监考官的荆州知府点名的声音不大,因为江陵乃荆州府之首县,所以乡试第一的那个十来岁的小神童自然会第一个被点名:"张白圭--"

张白圭应声答道:"有!王志福保--"

站在他身边的里长王志福也随即唱和:"王志福保张白圭!"

也许是听说过张白圭的本事,也因为那个考生回答的声音里还带着很稚嫩的童音,知府大人抬起头在晨曦中将那个身材还未成熟、完全是个小鲜肉的十来岁孩子上下打量一遍,脸上有了些不动声色的微笑,也有了些惊讶。

有趣的是,监考官的荆州知府大人李士翱据说在监考的前夜也做过一个梦,梦见玉帝交给他一块玉印,委托他交给不远处的一个孩童。梦醒不能忘,没想到考场点名第一个就是那个小孩,容貌丝毫不差,自然怦然心动。但身在考场,李知府却也知道不动声色,不过就是低声重复了这个六百人之首的张白圭的名字,提起朱笔在那本江陵县考生名册上张白圭的名字上轻轻一点,自然就有衙役带着他走进试院大门,迈过横额上赫然写着"*门"二字的第二道门,少年的张白圭就正式**考棚。

回眸中书街(6)

二十六、府试第一

**试院的考生会按照事先依天干地支编好的序号,在考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座位。桌上已然放好了考卷,考卷上贴有一个浮签上写着考生的名字。考生缴卷时撕去那个浮签,而考卷的另一角有一个弥封的编号,评卷人无从看见,直到录取官排定名次时方能打开弥封,当然是以防舞弊。不过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明清时期的考场舞弊就屡禁不止,到现在的高考、国考同样不也是严防死守之下依然有舞弊行为吗?

明代的科举考试错综复杂,要想取得出身的童生,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才能录取为生员,才能**府、县学宫,才能称为入学,才能接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每三年一次朝廷会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科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共分三场,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每三年一次科考以后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叫会试,各省的举人均可应考,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然后由皇帝对当年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叫廷试。殿试后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通称为状元,第二三名通称为榜眼及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而连得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者被称为大三元。明代科举中能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那才叫不是一般人。

每三年一度的科考,全国有百万左右的士子踊跃参加,而中第者最多不超过三百人。可见得竞争何等**,也可以想象连中三元的黄观和商辂有多么厉害!不过从史料中得知,黄观被朱棣找了个理由就罢免了,而商辂(公元1414-1486年)这个明代唯一的"三元及第"历经英宗、代宗、宪宗三朝,最高官拜内阁首辅,时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可见得人家还是很有一把刷子的。

明代的考棚比现在的考场严格多了,从现在保留的历史资料可以得知,考生一人一个小隔间,左右看不见第二人,进了考棚、打开了试卷、看见了考题,吃饭拉屎全在里面。这对于顺利通过县试、已经有过亲身体验的张白圭而言,也没什么可紧张的,就是十来岁的孩子饿得快,进去没多大一会儿,就开始想好吃了。好就好在考试马上就要开始,而那个自幼聪敏的孩子只要习作就会沉浸于此,只要**状态就会忘却一切的。

考院的未明曙光中,走来一位手提灯笼的人,灯笼的纸罩上粘有一张白纸,上面用工整的楷书写着大大的几个字,那就是考试题目。天色微明,灯笼里点着蜡烛,灯罩上的题目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那个官吏把手里的灯笼举得高高的,在考棚之间的甬道上来回走好几趟,以免考生看错题目,可是等他第二次走到张白圭所在的考棚时,看见那个似乎被知府大人格外青睐的小男孩已经开始趴在案上答题作文了。

到了午后巳时左右,就听见考棚外"砰"的一声炮响,这是交卷的第一次提醒。作为监考官的荆州知府大人李士翱随即看见那个叫张白圭的小男孩第一个前来,居然又有了些心动。当那个故装老成的孩子交过卷,很有礼貌的对着他鞠躬致意的时候,李士翱有了些好奇,就叫住了他:"自我估计成绩如何?"

张白圭想了一下才回答了两个字:"还行。"

知府大人微微一笑,挥一挥手,考院大门打开,吹鼓手开始呜呜啦啦吹奏起来,对第一批作完题目、提前交卷的考生表示祝贺,然后大门会又重新关上;再过一个时辰,就会听到又一声炮响,乐声再起,这是按照规定的正常时间第二批交卷的考生;又过一个时辰,就到了交卷的最后期限,不再放炮奏乐,也不管考生是否作完,都必须缴卷出场。

十天以后,试院门前的高墙上,皇榜高悬,第一个名字就是张白圭!(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