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眸中书街(27、2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眸中书街(7)

二十七、张白圭到张居正

据说凡是成功人士,在人生旅途中都得需要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监督、个人奋斗!高人指点,自然是能指引前进方向,而方向性的指引则则是人生成败的关键问题;贵人相助,自然是能帮助自己克服困难,因为在人生中总会遭遇挫折或瓶颈,贵人出手相助,无异于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霖,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人监督,自然是能从反面提醒自己防微杜渐,也会时时告知自己要防备风险;而所谓的个人奋斗,则是将人生推向成功的动力,更是因为有了高人、贵人、小人之后的奋斗源泉。

张居正的高人就是他的那位监考官、荆州知府李士翱。在府试第一名的张白圭到府衙叩谢他的时候,因为那个父母官很清晰的记得考前自己所做的那个神奇的梦,更记得面前站着的这个十二岁的少年就是玉帝委托他转交玉印的那个孩子,自然更加惊讶。好在官场上多年,知道平静与不动声色的重要,就若有所思地坐了下来,莫名其妙的又问了一遍:“你叫张白圭?”

小男孩也有些不知所措的点点头。

李士翱轻轻嘀咕了一下:“圭不就是玉印吗?”

张白圭越发不明白,自然就不敢多言。

“白圭的名字不错,但不适合你。”荆州知府把眼睛定定的望着一旁恭敬站立的少年:“既然参加学习,自然就会参加科举;参加科举,自然就会为朝做官,为朝做官,自然就得为官居正,你就叫张居正吧!”

于是,那个本来不过就是比常人的孩子多些天赋、多些编造的出生瑞祥的张白圭就因为一个“为官居正”的定位和方向而彻底改变;于是,那个字叔大,号太岳的张居正就能够从此出发,一步步的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声名显赫的救世之臣、身兼九衔的万历王朝的首辅张居正;于是,我国的煌煌史书上就多了个彪炳史册、名垂青史的响亮名字。

从张白圭摇身变成张居正的那个十几岁的少年到省城武昌去参加院试的时候依然信心满满。虽然监考官由知府改为了学政,考场门前高高的旗竿的红幡上面写着:“礼部侍郎提督湖广学政某”的大字,而湖广学政的官衔加上“礼部侍郎”自然也就是钦差。按照规矩,院试之后不再发榜,考试结束后考生一概各回各的本籍。最后录取的名单,由试差亲赴考生家中报喜。不出所料,院试之后的某一天,有叮叮当当的锣鼓声由远而近,沿街直到荆州城外的张家。一名试差在闻讯赶到的人群的簇拥之下,展开一张一丈长、一尺宽的红纸,高声念道:“贵府相公张居正蒙礼部侍郎提督湖广学政某考试录取江陵县学生员。”

自然就会敲锣打鼓、燃放鞭炮。

所谓县学生员,就是俗称的秀才。有了那个身份,就算有了功名,在明清两代,不仅可以免于刑事责任,还可以享有免税服役的特权,同时也就取得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用现在的情况相比,就等于通过了高考,就取得了国考的资格一样。不同的就是,那个时候的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每次不过录取三百人,而015年高考人数94万,录取率高达74%;参加国考的也有110万人之多,。录取率1.%左右。虽然高考同样是僧多粥少,可因为含金量降低,自然也就没有了原来的优惠。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回眸中书街(8)

二十八、张居正的贵人

武昌之行,不仅仅是*门一跃,对张居正而言,更重要的是遇到了他的贵人。

那个后来当过工部左侍郎的顾麟(公元1476-1545年)当时是湖广巡抚,不仅是封疆大吏、政坛高官,而且还是明代名士、文章宗匠,历史上名气很大,听过荆州知府李士翱的介绍,看过张居正的考卷,又欣赏过那个十二岁的县学生员写的那首《题竹》的七言绝句:"绿遍潇湘处,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就有了些心动,于是令人把到武昌应试的张居正叫到自己的衙门一见。

据史料记载,张居正前去拜见顾麟,巡抚大人居然平以待之,称张居正为"小友",询问了他从张白圭改名为张居正的缘故,轻抚着自己的胡须,笑着点头:"李知府所改甚好,将来为官自然应要居其正!"

这是天生聪慧的张居正第一次单独面对高官大僚。可奇怪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少年才俊除了稍稍有些兴奋,居然一点也不紧张。被巡抚大人夸为少年奇才,还亲近的直呼"小友",使得张居正多少有些得意,但也并没有忘乎所以。是的,这么多年来,自从记事起,这个寄托了不少人厚望的小小少年就是在夸奖中成长和习惯起来的。

顾麟然后又问了一句:""何以乡邻皆不知'张居正'?"

那个小生员又施了一礼,不慌不忙地答道:"回公祖问话,学生原名张白圭,去岁考中秀才,知府李大人谬奖,曰'白圭之名,不足以称少年才具,改居正吧',方改名居正,故邻人尚不晓也。"

"改得好!改得好!也正是老夫之期许!"顾巡抚击掌笑道。居然拍了拍张居正的肩膀,"长大有何抱负?"

张居正自然会回答:"齐家治国平天下。"

顾麟自然会满意点头:"正是。"

可是没人知道,一次,张居正的表姨家贩运竹木的船只从武昌返回江陵,荆州当局以超过申报的返回日期为由予以扣压,科罚之数远过于本利,张居正父亲代为转圜,府县书办回话说,抽分竹木局乃户部派出关卡,地方官府不得与闻。结果,不仅科罚未能减免,还因为拖延缴纳日期而被加重处罚,导致生意破产。他父亲以此告诫他:"要想不受人欺负,就得做官!做大官!"这也就成了张居正不为人知的奋斗动力。

顾麟当然不知道这一隐情,只是拿出"玉帝行师雷鼓电旗云作队雨箭风刀"的一偶句要张居正作对。张居正对的是"嫦娥织锦星经宿纬月为梭天机地轴"。

"绝对也!"巡抚大人赞叹不已,一边解下腰间所系犀带送给张居正,一边说:"送你权且做个纪念。你以后是应佩玉带之人!"

在当时,地位等级森严,只有巡抚、总督、按察使等省一级的高官才可以佩带镶嵌有犀牛角的腰带,而镶玉的腰带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才能有资格佩带的饰物。所以,顾麟绝对是个称职的伯乐,一眼就看出张居正将来必为国相。所以,张居正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孩提之年就先是遇见了李士翱,那位知府大人改变了他的名字,然后又遇见了顾璘,那位巡抚大人更是指明了张居正奋斗的目标,改变了他的一生。

正因为如此,因此张居正把顾璘终生奉为精神导师,始终不敢忘记他的恩惠。顾麟临终前就是向张居正托孤的,而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的时候,小儿子张静修闻讯只身逃到苏州,就是来投靠顾璘的儿子。两人以及两家居然有如此深远的纠结。(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