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五回 祖师入蜀(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万里赴戎机,壮志未酬归去客;

千秋留遗恨,霸图且托后来人。

前书说到,二老在茗椀楼品茗饮酒,倦客向拈花叟说出了拈花小魔女的来历,这里倦客就要同各位一起用一个章回,大致简略地回顾一下,放翁当年从隆兴失意后,又重新启用入川,以及入川八年之后又被宣回朝“面对”的这段往事。

公元116年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宋孝宗正式即位,并在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兴元年。陆游之前已经被赐进士出身,受职于枢密院编修。宋代的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重大事务,同中书省并列为两个最高参政执行机构。

编修相当与秘书,虽然职务不高但确有直接向皇帝进言的机会,但不善官场应付的陆游却无意间得罪孝宗,从而被冷落,终于被赶出枢密院。隆兴二年二月间,陆游以通判镇江军府事去到镇江做了张浚的幕府。张浚是主战派,而且镇江又是江防前线,陆游被赶出枢密院来到这里反而觉得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了。在此期间他积极为张浚出谋划策,张浚也很赏识陆游。谁知好景不长。

当时朝中主和派占了上风,在四月初六张浚奉召回朝,十四日就被罢免江淮都督。之后给了一个“少师保信节度使、判福州”,结果愤懑无比的张浚病死在赴任途中。

而受此株连的陆游也在乾道元年(隆兴二年后改号年号)夏间改调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远远离开了抗金前线。让陆游料想不到的是为了讨好金人,在张浚已经死去的情况下他自己却成了议和的一个筹码而被彻底抛弃。他被免职并在三月间从南昌取道还家。

直到乾道五年,基于陆游文名太盛,朝野一些人上折子请皇帝再行启用。孝宗勉强给了一个通判的位置让其有地方领取俸禄,但这次却是夔州通判!也因为如此,上天给四川,给巴蜀大地送来了一位爱国大诗人。

乾道六年(公元174年)五月陆游丛山阴启程,年末十二月二十七日才到达夔州。足足走了一百六十日!陆游有记日记的习惯,我们就按他在笔记中所叙,看一看个他入川的路线图。

[六月]二十九日泊瓜州,天气澄爽,南望金口……甘露寺、水府庙、皆至近……金山尤近可辨人眉目也。(这次因舟人要换帆而且要去姑苏买,耽搁了两天。这期间他见数千人从渡口经过,大多是军人……

[七月]二十三日过阳山矶,始见九华山;

二十四日到池州,泊税务亭子,并忆起太白在此有秋浦歌十七首。叹息“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太白秋浦歌);而且批道“姑熟十咏”绝位赝作;杜牧也有池州诸诗正尔……(倦客按,看来心情不错!)

[八月]十九日早(倦客按:应该是到了黄冈),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岗拢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坦。……

二十二日,平旦微雨过青山矶;

二十五日,观大军教习水战,大舰七百艏皆长二三十丈

(倦客按,宋代一尺约是1厘米,一丈约.1米,则战船长度达到90米,感觉还是有些夸张……),上设城壁楼橹,旗帜精明,金鼓鞺鞑,破巨浪往来,捷如飞翔,观者数万人,实天下之壮观也。!(倦客按,看来南宋当时的兵力其实尚可一战。)

[十月]十三日上新滩,(倦客按:新滩属古归州即秭归管辖距香溪镇二十里水路,本篇的重要人物将在此登场,请朋友们记住这里,以及香溪、归州,这几个地名。)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事,“船底为石所破,急遣人往拯之,仅不至沉,然锐石穿船底,牢不可动,盖舟载陶器多所致。”

……接下来,利用这闲散时光,陆游欣赏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游江渎北庙,庙正临龙门,其下石罅中,有温泉浅而不凅,一村赖之。妇人汲水,皆背负一全木盎,长二尺,下有三足。至泉旁以勺取水,及八分即倒坐石上束盎背上而去。大抵峡中负物率差背,又多妇人,不独水也。有妇人负酒卖,亦如负水状,呼买之,长跪以献。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六只,后大象牙梳,入手大。

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将放翁这段笔记抄录于此,是想让各位看官知晓,对于一个自小在官宦书香人家长大的陆游来说,这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新奇,有趣,而他的观察也如此之细。这就正为他以后,同这些士大夫阶层以外的普通黎民百姓,山夫樵子建立起深厚友情,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邑丼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谒寇莱公(寇准)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

是日重阴微雪,天气渺飘,复观古亭,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倦客按:还早哩!)。遂登双柏堂,白云亭,亭下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子自吴入楚行五千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县)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这段笔记,倦客几乎全数抄录余下,何者?因为放翁对这个地方动了真感情了,各位一定要记住这个令放翁如此赞叹的地方。这里是后书主人公表演活动的舞台之一。)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岸对峙,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盘。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屡出,可怪也!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杜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肩舆入关,谒白帝庙,……庭中石笋有黄鲁直(黄庭坚)建中靖国元年题字。又有越公堂,隋杨素所建,少陵为赋诗者,已毁,今堂近岁所建,亦甚宏壮。自关而东,即东屯,少陵故居也……

倦客按:终于坐着滑竿(肩舆)进入夔州,但却不先去州衙门,而是去白帝城、去少陵故居,在乾道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通判陆游终于入川了。

到达时才知,他此刻的官衔全称是“左奉议郎,通判軍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奉议郎是正八品,加左是因为他是钦赐进士,到乾道七年,他的官衔变为左承议郎。一个奉字一个承字一字之差,级别晋级为七品。

对于此行,陆承议郎是牢骚满腹,他咏水亭这首诗是样说的:

渔村把酒对丹枫,水驿凭轩送去鸿。

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

故人草诏九天上,老子题诗三峡中!

笑谓毛锥可无恨,书生处处与君同。

(倦客按:呵呵!牢骚归牢骚,来了就好,要不今日倦客到哪里去寻那些故事佳话?)

夔州离战争很远,离皇帝也很远,离他所痛恨的小人也很远!由于民风淳朴,他几乎没多少事要干。而且白帝城,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小城,让他的心胸也逐渐变得开朗达观,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人生。诗风,修为更趋老到稳健。这年十月在又登白帝庙时,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入瞿唐登白帝庙》

晓入大溪口,是为瞿唐门。长江从蜀来,日夜东南奔。

两山对崔嵬,势如塞乾坤,峭壁空仰视,欲上不可扪。

禹功何巍巍,尚睹镌凿痕。天不生斯人,人皆化鱼鼋。

於时仲冬月,水各归其源。灩澦屹中流,百尺呈孤根。

参差层颠屋,邦人祀公孙。力战死社稷,宜享庙貌尊;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我欲伐巨石,作碑累千言。

上陈跃马壮,下斥乘骡昏,虽惭豪伟词,尚慰雄杰魂。

君王昔玉食,何至歆鸡豚,愿言采芳兰,舞歌荐清尊。

就当他吟罢欲去时,庙里出来一人对他当头就拜,通判有些疑胡,赶紧拉起道:“恕不相识你拜我何来?”那人依然跪在地下不肯起来,口中说道:“一千多年来,第一次有人为我祖上说句公道话!”陆游将其拉起来一看,此子大约十三四岁,长得端正长条,眉宇间透出几分隐约的英气,此刻正一脸天真地看着他。不觉有几分喜爱问道:“你是何人,你祖上又是何人?我怎么就替他说公道话了?”此子答道:“我叫公孙夔,我祖上就是被你骂的那个乘骡子的昏君的死鬼老子占了庙堂的白帝(倦客不得不翻译一下:乘骡子者投降曹魏的刘禅也;其死鬼父亲者占了白帝庙的刘备也!)……陆游奇道:“你祖上是公孙述?”这孩子答道:“是呀?”

陆游道:“你们就一直守在这里?”孩子答道:“我家人已经有好多代自愿在这庙里当庙祝,就是为了为守住祖上的灵气,可恨的是来的人都只知有刘备不知有公孙!”说话时满脸不平之气,让陆游越发喜欢这个孩子。当即说道:“要替祖上鸣冤,就要自己争气,就要学好本事,长久在这里做庙祝,岂有发达的日子,又怎替祖上争光?”

说得这孩子一时无语。陆游又问道:“家中还有什么人么?那孩子道:“父母早早过世,我是孤儿一个。”陆游道,我是本州通判,意欲将你领回去做一个书童,并教你识文断字,武功刀马,你愿意么?”

此子是福至心灵,赶紧跪了下去口中说道:“师傅在上请受弟子一拜,接着就不住地磕头……陆游一把拉了起来道:“你和我投缘,这些理节就不用这么繁琐了,当下领着他向庙里的老道打个招呼,径自回官衙去了。”

自此,这夔儿就做了通判的书童,单日习文,双日习武。此子得此奇遇心中欢喜,加上人又乖巧,把个通判大人喜得来视同己出。腹中学问尽其所授。

【作者***】:本回文字超过了系统规定的字数,截为两段。(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