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0章 (吴)君弱臣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行密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四处征战很多时候都是亲自出征,从一个街头上的混混,经过数十年的奋斗,终于成了淮南的第一号人物,他的政权在江南也是一个最强大的势力,在当时的唐末绝对跺跺脚大唐江山打颤的人物。

但是就算是皇帝也有死去的一天,也不能脱离生老病死,杨行密仅仅是一个藩镇,被封为了吴王,它上面距离皇帝的称号还是有不远的距离的,所以杨行密也要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在杨行密最后的一段时间,作为一个统治者,他要为他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继承者,这继承者要能够保住他的基业,最好能够在他的基础上面继续发展下去,他不希望自己死了之后他的事业也烟消云散了,这是任何一个创业者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此时杨行密的几个儿子们,还是有点问题的,大儿子杨渥,这个是个纨绔子弟,而且杨行密对他比较宽容,啥都宠着,比较任性,能力一般,脑瓜能够保证不被别人忽悠,但是也没有忽悠别人的本事。

对于他的定义好听点就是基本上算是一个守成之主,对外开拓,没这能力,但是守住地盘不吃亏还是差不多的,但是咱们也说了勉强算是一个守城之主,但是实际上他的能力还是差点。

实际上,仅仅从能力上来说杨渥的确是当得上这个评价,杨渥脑瓜并不笨,只要慢慢有了经验,还是能够守住杨行密的家业的,可是一个人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能力,还要看一个人的心性和素质,这个杨渥说他是守成之主的确是好听了,实际上这就是个没经验,脑瓜一般的纨绔公子,玩心比较重,对于一些人际关系和人情世故并不是很精通,这样的人适合做一个太平皇帝,吃喝玩乐糊涂一辈子,但是此时淮南四面环敌,想要安安稳稳的做的糊涂皇帝那可不容易。

而杨行密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非常忧愁,不知道该咋办,有人会说了,杨行密不可能只有杨渥这个儿子吧。

杨行密的确是有不少儿子,但是其他的儿子太小。杨渥最大,而且平时杨渥都是以继承人自居,要是别的兄弟上了,根本镇不住杨渥,而且年纪小,也没有特别早熟,没有能力特别强的,不像钱鏐的几个儿子,早熟成才。

所以杨行密要是在他的儿子中选择的话,杨渥就是唯一的选择,可是此时偏偏有个人要给杨行密临死前添点堵。

这个人就是周隐,平时说话心直口快,有啥说啥,从来不知道避讳,他也清楚地看到了此时淮南的现状,心里也觉得杨行密死的有点早了,要是晚死几年淮南就没啥问题了。

此时周隐看杨行密临死前找个继承人是个大问题,他也明白杨渥这个家伙不堪重用,根本不能带领着淮南征战天下,所以他就直接他的想法提出来了。

“世子平时好酒贪色,还爱玩,不够稳重,此时淮南强敌环视,不能不小心谨慎啊,要是个太平盛世世子自然没啥大问题,但是现在乱世,还需要一个有能力有威望有经验的人执掌淮南。”

说到这周隐看了杨行密一眼,杨行密基本上知道他要说啥了,也就看了他一眼,示意他继续。

“不如大王先让庐州刺史刘威主政,毕竟刘威跟着大王几十年,忠心耿耿,等到公子们长大了,再让刘威让位不迟啊。”

杨行密听了这话,没啥表示,周隐说完也就走了。但是周隐离开不久。杨行密就派人把徐温和严可求叫了过来。

徐温是带兵打仗的武将,严可求则是忠心耿耿的超级谋士。

杨行密把他们叫了过来,然后把刚才周隐说的那个主意给这两个说了一下,这两个人听了之后都是很惊恐,他们摸不准杨行密此时想的啥,难道真的要把这打下来江山送给一个不相干人?

随后杨行密问他们的意思,这两个一看这情况立马就明白了,敢情这是杨行密在试探他们的立场呢。

明白了这一点,这两个人那都是胸脯拍得梆梆响,要坚定地在杨家的领导下做好本职工作,为杨家看好淮南这个“家业”,不管是是谁当皇帝,只要是杨家人就行,其他的人就是不行。

杨行密看了这来个人表决心,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这样他就放心了,徐温的能力杨行密是相信的,也是信任的,徐温负责扬州的防御,还有杨行密的安全,严可求则是淮南地界上大名鼎鼎的第一智囊,只要是有这两个人他杨家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杨行密也就放心了。

其实在这之前,这一场夺嗣的战争已经开始了,那时候杨行密刚刚生病,也就是在平定了宣州没多久的时候,等到拿下宣州的台濛病死了之后,杨行密就把自己的儿子杨渥调到了宣州去学习点经验。

在杨渥走之前,徐温曾经找到了杨渥叮嘱道:“此时大王生病,你作为长子竟然被调走,这里面可能有阴谋,所以你到了宣州要多加小心,将来要是大王走了,派人召你,要不是我派的使者,那就不要信,也不要扬州。”

此时的杨渥还是很老实的,毕竟还没做吴王,对徐温的叮嘱十分的信服,拜别了徐温,杨渥就走了。

此后杨行密的病情就一天比一天重,夺嗣这件事终于渐渐的显露了出来,杨行密也担心他死了之后他的基业被一个外姓的夺走了。血缘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在徐温和严可求表态之后,杨行密让徐温去看看周隐把召请杨渥回扬州的书信传出去没有。

结果徐温到了周隐办公的地方,周隐不在,但是召请的杨渥进扬州的书信还在,徐温就拿了书信,自己派人去请杨渥了。

杨渥看到了书信,而且还是徐温派来的人,他心里也没有什么怀疑,但是说实话这事他心里还是有点不安,就想着多带点人去扬州,但是驻守宣州的王茂章却不愿意,因为这件事,杨渥恨上了王茂章(杨渥这心胸有点小吧!)。

杨渥快马加鞭,疾驰入扬州,见到了杨行密最后一面,杨行密当场决定把王位传给杨渥,然后好好地安排他的那些心腹一定要好好的辅佐他的儿子,保住淮南的基业。

安排完了后事,杨行密没啥大的遗憾了,也就祥和安宁的走了。这一年杨行密五十四岁。

杨行密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很高的,毕竟这个人白手起家建立了这么大的事业,打下了大唐江南的半壁江山,而且为人还算是不错的,咱们说他不错,按照现在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杨行密这个吴王还是很不错的,在杨行密的带领行淮南虽然前期进行过很多的战争,但是杨行密的出现却对于淮南政局的稳固和纷乱的提前结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杨行密执政之后对于淮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再说杨行密的人品,他曾经自己说过自己为人宽仁,不好杀生,这个自我评价基本上还是比较靠谱的,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杨行密平时为人比较厚道,有人偷了他坐骑上面的金子,他只是呵呵一下,没有杀人。他的随从行刺他,事后他只是杀了行刺他的那个随从,而其他的随从都还是和原来一样,该干啥干啥,没有搞株连那一套,毕竟他的这个随从平时都是很熟悉的,一个犯罪,其他人都逃不了干系,要是一般人早就全部一刀砍了,但是杨行密对他们还是一如既往。

当然也有人说杨行密有称霸天下的能力,但是却没有雄心,说他小富即安,这一点主要的理由就是杨行密占据了淮南和长江一线之后就不太热衷于对外扩张,而且当朱温在中原搞事,劫持大唐皇帝的时候他没啥动静,也没有带兵勤王。

其实这样的说法我觉得稍微有点理想化了,杨行密是个人他不是神,他做出一个影响很大的决定也是需要考虑很多东西的。

在当时占据了淮南之后,他的地盘上就爆发了叛乱,他刚刚平定了叛乱就生病了,而他对于中原的朱温一直在进行牵制,好几次主动出击,但是无功而返,毕竟他的实力和朱温比起来还是有点差距的。

他此时的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巩固刚刚确立的统治,好好地经营自己的地盘,将来实力强大了自然能够北伐中原,但是很遗憾上天没给他这个机会,仅仅五十四岁就病死了。不然唐末的历史应该会更加的精彩。

杨行密死了,杨渥在群臣的拥戴下继承了杨行密的一切,成为了淮南的新领导,新任吴王。

杨渥这个人年纪轻轻,而且身边都是一群人精,这些人都是杨行密为他准备的辅佐大臣,但是杨渥对于这些辅佐大臣不感冒,觉得这些老家伙们看不起他,而且还抢了他的权力,他要夺回来。

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君权和臣权的矛盾,这个矛盾的集中表现就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此时在杨渥刚刚继承的这个政权的内部也出现了这个问题。

杨渥想要乾纲独断,而他的这些辅佐大臣也想着控制政权,徐温和张颢就是这其中典型代表。

杨渥是个心高气傲的主,他的脑瓜说实话也比较简单,此时他看大臣们对他不够尊重,而且对他的权力也想动手动脚,于是他准备立威。

立威找谁呢?一定要找一个杨行密时代的老人,这样才能起到作用,想了半天,他想到了一个现成的人,那就是之前他在宣州的时候跟他搭班子的王茂章。

王茂章是个比较有名的老将,他在宣州不给杨渥面子,杨渥离开宣州的时候想要带上自己的部下但是王茂章却不同意,这个时候杨渥就恨上了王茂章。

但是想要拿下王茂章不能直接就去打啊,于是就给王茂章下个命令:“宣州府库里的好东西给我运到扬州来。”

之前杨渥在宣州不短的时间,宣州有啥他明白得很,当时他就想要,但是杨渥不给他,现在他成了吴王,这些东西都是他的了。

可是王茂章接到命令之后,又给杨渥写了一封信,主要思想就一句话:“好好治国,别学陈叔宝。”

这原本是一个老臣的拳拳之心,但是杨渥却是喜怒交集啊,喜的是他终于找到了借口,怒的是这个老头竟然把自己比喻成亡国之君陈叔宝。

当即杨渥派兵进攻宣州,砍了王茂章。

王茂章听说杨渥派人来打他,他长叹一口气,就算是能够打得过他也不能打,他也明白了这一件小事不过是杨渥干掉他的借口,索性也不守城了,带着亲信和家人投奔钱鏐去了。

杨渥的人占据了宣州,这件事之后杨渥得意了好久,王茂章老将,名声显赫,咋样!还不是望风而逃,所以他觉得这件事能够震慑住那么老将们了。

但是很快他发现了,他失算了。这些老臣们还是对他不搭不理,还是装出一副尊敬的样子,但是心里却没有一丝尊敬的意思。

而且还有很多人为王茂章鸣不平,要杨渥做出解释,最后杨渥反而是弄得灰头土脸的,感觉很尴尬。

为了夺回面子,杨渥准备开疆拓土,毕竟作为一个统治者,只有地盘的增加才能带来更大的好处,才能得到更高的荣誉,而且在一个乱世,尚武的年代,武力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所以不久天佑三年(公元906年)五月,杨渥派升州刺史秦裴带着大军西征江西一带的钟匡时(他父亲钟传刚死。)

秦裴大家可能很熟悉,就是杨行密用顾全武换回来的那个守城将军,回来之后立刻得到了杨行密的重用,现在成了杨渥的部下。

钟传死的时候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钟匡时,但是对于他的义子钟延规有点忽视,这让钟延规很不满,于是就带着大军投降了秦裴,江州到了秦裴的手里。

随后洪州的钟匡时也被秦裴拿下了,江西在杨行密时代,一直没敢动手,但是现在却轻易到了杨渥的手里,他觉得的自己这一次厉害啦,你们这些老臣不能再跟我斗了吧。所以就更加的骄纵奢靡。

对江西作战胜利之后,杨渥就杀死了之前劝杨行密改立继承人的周隐,杨渥叫嚣道:“当初你劝我爹不立我为王,你这是想干啥,要不是我能占据江西吗?你不想让我做吴王,你想干啥!”

骂了一通,杨渥出了气,当即下令拉出去砍了脑袋。

杨渥很会玩,他这个人很奇葩,白天睡觉,喝酒或者闲着没事,然后到了晚上就点上大蜡烛,据说这些蜡烛十围粗,这个十围是个虚数,泛指粗大,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估计一下,一围就是两个手拇指和食指围成的圈,这就是一围,估算一下差不多十围的直径应该在八十厘米左右。而这些蜡烛一根就价值数万钱,折合成人民币也是成千上万的。

他点着这样的蜡烛把一个院子照的通亮,然后就在这里打球或者玩乐,要是那时候有夜店之类的,杨渥绝对是铁杆。

老臣们看着杨渥整天不干正事就去劝一下,这里面出面的还是徐温和张颢,但是杨渥一听立马就翻脸了对他们喊道:“你们这样,要是你们觉得我不行,那就把我杀了吧。”

说者无意,闻着留心,徐温和张颢一听,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于是就谋划着看看能不能干掉杨渥,而想要干掉杨渥就要先干掉杨渥的心腹嫡系部队,也就是当年跟着杨渥在宣州的那些人。

而杨渥还是很讲义气的,此时洪州之战已经接近尾声了,杨渥就把他的嫡系派了过去,抢点功劳,这就给了徐温和张颢机会。

这两个人派人赶到洪州大营见到了秦裴,把徐温和张颢的意思说了一下,秦裴也看杨渥不太顺眼,也就装糊涂,他就说:“你们搞吧,我不知道。”

有了秦裴的纵容,在一次宴会上,当场就斩了这三个人的脑袋,杨渥成了孤家寡人。

杨渥很快知道了三人的死讯很生气,他知道这是徐温和张颢出手了,当即就骂道“这群老家伙目中无人,要是不干掉他们,我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于是准备对徐温和张颢动手。

但是还没等杨渥动手,徐温和张颢带着大军就杀到了杨渥的府上,将杨渥的亲信全部干掉,杨渥至此成了一个淮南的精神领袖,大权全部到了张颢和徐温的手中。

不过我们上面也说了,杨渥是个聪明的人,也是个有点野心的人,他不甘心做一个傀儡,所以很不老实,这让徐温和张颢很担心,觉得杨渥是个定时炸弹,还不如换个听话的人上去呢。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招了一批刺客去刺杀杨渥,但是事到临头,杨渥不慌不忙,许诺只要是谁去杀掉徐温和张颢就封刺史,给大官,这些人相信了,当即就准备回去刺史徐温和张颢,但是此时有个人叫做纪祥,他是徐温的心腹,一看这些刺客不可靠,当即冲上去一下子干掉了杨渥,这群刺客无奈,只好回去复命。

事后,徐温和张颢对外宣称杨渥急病暴毙而亡。(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