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1章 (吴)皇帝轮流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渥就这么有点窝囊的死去了,他的死对于淮南来说或许也算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在杨渥执政的几年,它不仅仅在政事上不管不顾,而且生活作风问题比较严重,生活腐化,经常搞对外侵略,自从拿下了钟匡时占据了江西之地之后,他就开始四处征战,打过楚国的马殷,打过荆南,但是这几场都失败。

他死了之后,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淮南的面前,那就是要再赶紧选一个新的领导,杨渥死的莫名其妙,自然不会为自己指定一个继承人,那么这个继承人就有了一个比较大的选择余地,很多人也有了想法,这里面有个人就是张颢,张颢这个人脑瓜一般,但是也算是个聪明人,而且手里握着兵权,在这个用拳头说话的时代,张颢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杨渥就是张颢杀的,所以他掌握了一点先机,他在杨渥死了之后,就把大臣们叫了过来,在院子里布置上了真刀真枪的军队,在两边站着。

走进来的文武百官看着这些杀气冲天的士兵一个个都是心惊胆战,心里也都不知道这张颢到底是要干什么。

张颢看人来的差不多了,于是就说到:“杨渥死了,大家看看现在谁能主政淮南啊。”

这话意思很明显,而且还在当时的情况下,张颢的意思就是现在就只有他能做淮南的一把手,你们这些人还是识相点赶紧来拥戴我吧,不然的话我这边这么多将士可不是吃素的,谁要是敢反对那就立马砍了脑袋。

可是事情的发展和张颢预计的不太一样,没人反对他,也没人支持他,大臣们都是低着头看着地面,没人敢看张颢,而张颢看着这样的情况也有点意外,一时间就有点恼羞成怒的感觉。眼瞅着就到了爆发的边缘。

此时淮南的超级谋士严可求又出现了,他走到了张颢的边上,对张颢说道:“现在的淮南,也只有大人你能主政了,这一点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现在还是有点快了。”

张颢一听,这终于有个支持自己的了,心里也稍微好点,对严可求也比较客气,就问道:“太快了,怎么说?”

严可求继续说道:“现在杨行密那个时代的人还很多,这些老臣们都是有名望有兵权。你要是自立为王,这些人不会愿意做你的属下的,这就乱套了。不如你拥立一个幼主,来一招“挟天子以令诸侯”,那谁敢不听你的。”

这句话让张颢陷入了沉思,而此时严可求就继续进行他的计划去了,他写了一个纸条,装在了袖子里。

就在张颢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严可求把文武百官召集到了一起,这些人还没有想明白这到底怎么回事的时候,严可求从袖子里拿出来了之前写好的那张纸。

“太夫人教令:先王创业艰难,嗣王不幸早世,隆演次当立,诸将宜无负杨氏,

善开导之。”

这句话就是确立了杨渥的弟弟杨隆演继承淮南节度使的合法性(虽然这封教令有可能是伪造的,上面说的太夫人就是杨行密的媳妇史氏。)

文武百官闻言,全部跪倒在地,表示尊重太夫人的意见,而得到消息的张颢赶到的时候,大局已经定了,张颢已经没有机会了,只能冷冷的瞪了一眼严可求,此时他也无能为力了。

张颢无奈接受了杨隆演做新的一把手的结局,想了半天他也觉得或许这样的结局也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了,因为此时的正是刚才严可求所说的那个结局,杨隆演懦弱无能,刚好能够被他控制,所以他也能够变相的执政大权,但是在这之前他还要做点事情,那就是成为淮南朝廷最有权势的人。

此时能够影响到张颢地位的人只有一个,就是他一直以来的“同盟”徐温,所以张颢老想着把徐温踢到一边去,自己独掌大权,做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但是徐温也不是个泥人,也不是个木偶人,不会等着张颢把自己踢到一边,不管不顾,他也是个聪明人,而且比张颢还聪明。

张颢准备把徐温调出扬州,这样一来就没人在扬州和他竞争了,而徐温要保持自己在淮南的地位那就不能离开扬州。

而严可求也看出了这一点,他找到了徐温,劝徐温一定要留在扬州,徐温自然也很乐意,毕竟严可求的脑瓜还是很好用的,于是这件事就全部交给了严可求。

严可求找到了李承嗣,说服了李承嗣和他一起去见张颢,理由就是徐温被张颢打击之后,你李承嗣也没好处,也只能在张颢脚底下匍匐。

等到严可求见到了张颢,他并没有避讳这件事,而是直接就对张颢说道:“现在外面正在说你要把徐温掉出去,然后干掉徐温,这样的谣言对你的名声可不好啊。”

张颢到了这一步,位高权重,很看重脸面,他对这一点也很在意,就说道:“那是徐温自己要去,跟我没关系,我也没想过要打击他。”

严可求等了半天,要的就是这句话。不久他带着李承嗣和徐温到了张颢的家里,严可求先批评徐温,在此时新主刚刚上位,应该在扬州好好的辅助新主,而不应该到外地享福去。

徐温听了这话,自然明白严可求的意思,当即就表示:“只要是扬州的诸位大人,还有在座的诸位不嫌弃我,那我就愿意留下了。”

而李承嗣在一边也在在边上说要徐温留下来,张颢很无奈也不好意思再把徐温赶走,就只能先让张颢留下来。这一次的交锋张颢完败。

这件事之后,张颢慢慢的回过味来,特别是他得到消息说严可求已经投靠徐温,他更是怒火中烧,知道上一次他又被严可求耍了,于是就派人去刺杀严可求,但是那个刺客还算是一个有良知的刺客,拿了严可求的财物回去交差,而放过了严可求。严可求躲过一劫。

但是张颢却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徐温和严可求的生命都受到了张颢的威胁,他们两个便商量了一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招了一批人冲进了张颢的府上,砍了张颢的脑袋,这件事就这么平静的结束了。

当然事件的过程还是很精彩,很激动人心的,但是这件事既然已经成功了,那就没啥好说的了。

杀死了张颢,徐温就把张颢派人刺杀杨渥的事情抖搂了出来,为张颢拉点仇恨值,而当时亲手杀死了杨渥的纪祥也被徐温五马分尸而死。

干完了这一切,徐温到府上去面见太夫人,太夫人吓得不行,哭着说道:“我孩子还小,希望能够保全一家老小,让我们一家回到庐州老家就行了,这就算是你对我们家的大恩大德了。”

而此时徐温的态度受到了严可求的影响,他也觉得自己摇身一变成了淮南的一把手有点不现实,而做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这才是最合适的。

所以他继续用力杨隆演为主,但是实际上杨隆演在淮南也只能算是一个精神领袖,实际上的执政者就是徐温。

天佑五年(公元908年),杨隆演正式成为淮南地区的一把手,也成为杨行密基业的继承人。

杨隆演这个人个性稳重,比较宽厚,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的好人,恭、俭、温、良、仁,基本上他都沾点,但是也就是这样的性格,导致他难以有所作为。

此时作为淮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但是他的权利却都在徐温的手中,可是杨隆演对于徐温父子在淮南的专权行为,并没有露出不满之色,也没有整天想着干掉徐温父子自己执掌淮南大权。

杨隆演就是整个一个性格的人,他不敢,而对于淮南的大权,他觉得自己能够在这个位置上,能够活下去就算是不错了。根本不敢想着和徐温掰手腕,所以徐温对于杨隆演也很放心,对于杨隆演也很不错。

徐温对于杨隆演表面上还是保持了一个臣子对于一个主子应有的尊重的,但是徐温的儿子却不管这一套。

徐温的长子是徐知训,这家伙在淮南那也是一号人物,他仗的就是他父亲徐温的势,一直以来都是以徐温的继承人自居,将来自己父亲死了之后,那么他父亲拥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他的,而他也知道此时杨家名义上是淮南的主人,但是他们家才是真正的执政者,才是真正的淮南第一大家族。

所以他对于杨隆演一点都不客气,觉得杨隆演能够继续在淮南做个精神领袖,全部都是他父亲开恩,要是他父亲不想让杨隆演继续做吴王,那么杨隆演就是一介草民。

徐知训很骄傲,自我感觉良好,他觉得在淮南地界上除了他的父亲,没人能够比他厉害,他的地位仅次于他的父亲,所以他和杨隆演之间也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杨隆演经常受徐知训欺负,而且被欺负了之后还不敢说(这主子做的真憋屈),徐知训和杨隆演经常一起看戏,有时候看到兴头上,他也把自己带入进去了,也准备自己演上一场,所以他就扮演城参军或者将军,而杨隆演这个做主子的就扮成奴仆或者家童,扎个小辫子,穿着破烂衣服拿着帽子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

还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坐船在河里泛舟游玩,到了岸边,杨隆演先下船了,没有等徐知训,这让徐知训很不满意,觉得杨隆演没给他面子,而且还踩到了他的头上。

于是就拿着弹子要打杨隆演,这一次还是在杨隆演边上的随从眼疾手快,这才挡住了弹子,但是杨隆演也是吓得不轻,而徐知训的跋扈嚣张可见一斑。

这上面说的其实还都不是最过分的,这上面的两个例子要是马马虎虎还能接受,那么下面的那个就不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有一次在个寺院里,徐知训和杨隆演一起赏花喝酒,结果徐知训喝多了,就找到了杨隆演,对着杨隆演就开始骂了起来,随后还摩拳擦掌要上来揍杨隆演,最后甚至发展到要杀了杨隆演。

杨隆演年纪不大,当场就吓哭了,他的随从一看事情不对,急忙拉着杨隆演跑了,而此时的徐知训则是趁着酒劲上来了,要追上杨隆演或打或杀。

但是却被杨隆演的随从拦住了,结果这个随从被徐知训打死了,而事后杨隆演吭都没敢吭一声。

杨隆演的种种悲剧,在徐知训这里只能算是一个缩影,一个小小的徐知训收拾他他都不敢还手,甚至不敢吭声,要是比徐知训更厉害的徐温等人呢!

而徐知训对于杨隆演做的这些事情,徐温全部不知道,因为没人敢冒着得罪徐温和徐知训的风险告密。

后来朱瑾杀死了徐知训,朱瑾觉得杨隆演一定也恨死了徐知训,于是就带着徐知训的人头找到了杨隆演,让杨隆演奋起反击,干掉徐温。

但是朱瑾太高估杨隆演了,这么多年受欺负,杨隆演年纪轻轻但是也早了锐气和自信,甚至杨隆演还是一个带点自卑的人,这一切都是拜徐知训和他的成长环境所赐。

杨隆演肯定是不敢主动挑衅徐温的权威,朱瑾最终被徐温杀死了。

但是这种悲剧的生活,杨隆演还是很忧伤的,特别是他长大之后,渐渐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但是他却对他面临的局面束手无策,每天只能借酒浇愁,而心里也很郁闷,慢慢的就生病了。

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基本上一直都是郁郁寡欢,天佑十六年(公元919年)徐温建议建国,于是杨隆演继位吴国国王,虽然在地位上高了一点,但是这对于杨隆演的局势来说根本没啥改变,他的地位提升,变相的是徐温的地位也提升了。

第二年,杨隆演病重了,临死前他见到了徐温,他问道:“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过,我儿子要是不行,你就自己做皇帝,我现在也和刘备差不多了。”

这句话就是对与徐温的试探,徐温自然也明白,急忙跪下对杨隆演说道:“我要是真的想取而代之,当年杀掉张颢的时候就干了,怎么会等到现在呢!就算是杨氏没有男儿,女儿我也要把她立为吴王。”

有了徐温这句话,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杨隆演心里还是舒坦了一点,安安静静的死去了。

其实徐温这句话我觉得应该是真心话,他不在意名义,他在乎的是实际的权利,谁做吴王都一样,但最终掌权的就是他。他才是真正的“吴王”。

在杨隆演死了之后,按照规矩,应该是杨隆演的弟弟,也就是杨行密的三儿子杨濛做吴王,但是杨濛这个人之前和徐温有点矛盾,他看徐温霸占他们家的大权,他很不满,想着干掉徐温,所以此时徐温选新吴王的时候自然不能把杨濛扶上去,要是这样的话,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

于是选来选去,就选了杨行密的四儿子杨溥,这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杨溥是吴国最后一任皇帝,也是比较悲催的,他和他的哥哥杨隆演一样,都是一个傀儡皇帝,但是他的生活经历应该要比他的二哥好一点,那就是没有受到虐待,徐温对他还是不错的。

他在位十七年,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军政大权全部都在徐温和他的养子徐知诰的手中,他这个傀儡皇帝,只要是乖乖听话没人会想起他。

所以杨溥作为一个新任吴王,基本上没啥政绩,也没啥贡献,但是在他任期内却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称帝。

顺义七年(公元97年)徐温上表劝说杨溥称帝登基,但是杨溥还在犹豫(其实不能算是犹豫,杨溥没有犹豫的资格,劝进这个还需要在面子上谦让一下的。)

可是还在徐温和杨溥装模作样的时候,徐温竟然病死了,所以这后面的事情就交给了徐温的养子徐知诰。

这一年十一月,杨溥称帝登机,成了皇帝。其实徐温和徐知诰一直提高杨氏的地位,完全是为了他自己准备的。

之前在徐温还没死的时候,徐温已经成了齐王、天下兵马大元帅等等,而在徐温死了之后,这一切的荣誉全部到了徐知诰的脑袋上。

徐知诰执政十年之后,也就是公元97年,在正月里,正式建国,号称齐国,将原本的升州也就是金陵府改为江宁府,作为齐国的都城,其实这个时候谁都懂得,这是要篡位了,可是徐知诰在淮南一手遮天,谁也不敢说啥。

同年十月,杨溥逊位,徐知诰接受禅让称帝。

此后不久,杨溥病死,他的家人被徐知诰严密监控,不准和外界有联系,后来甚至到了近亲之间相互通婚的地步,再后来等到柴荣进攻淮南,对这些杨行密的家人进行拉拢的时候,惹恼了李璟,于是杨氏一族全部被杀,杨行密绝后。(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