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九回 盼个帮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且说这年柿子湾的春天暖和地比往年迟一点,再有八九天就要清明节了,可高崖下、堰根上还能见到一缕一缕尚未消融的积雪。也就在这个清明节前夕,瓜儿向系里请了假,带着武家妈妈回老家去上坟。从汾湾北关下了火车,坐上公交到了南关,等候去清溪的汽车这个空当,瓜儿去附近菜场买了一些菜、馍和挂面。到了清溪,下了汽车,母女俩拿着行李一路走回清平。

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后半晌了,母女俩收拾了收拾屋子,烧了开水,发了点面,放在盔里捂着,便做起晚饭了。好长时间不在老家住了,母女俩吃过晚饭,瓜儿继续收拾屋子,武家老婆子就走邻居家闲坐去了。不用说,老人家说了说在省城的情况,邻居都夸武家老婆子有福气。这些就不多说了。

这柿子湾一带上坟,从前是荷上捧盒、带着铣去,也就是拿挑着捧盒去。后来,捧盒就换成了篮篮。篮篮里放几样东西,香、烧纸和葱、花馍子以及半碗蒸好的小米。花馍子,是柿子湾一带自家做的上坟用的面食,大小类似包子,有皮儿有馅儿,只是外面的花纹和包子有点不同而已。上坟的程序一般是,栽葱、点香、烧纸、磕头、撒米、滚花馍子。葱栽在坟地,寓意后人发达。米撒到坟间,意思后人美气。至于滚花馍子嘛,就不知道那是什么个讲究了。

第二天一早,瓜儿和她妈就按老家的风俗准备了上坟用品,便一起步行着去地里给武家爹上坟去了。武家老婆子在老头儿坟前说了说省城如何如何的繁华,又念叨了一番女儿的好儿。在这一来回上坟的路上,武家老婆子不时和碰到的乡亲说着话儿,听到人家夸她有福气,老婆子心气儿更高了许多,时不时露出几个城里的新词,显出一儿点洋气,逗得瓜儿暗自在心里直乐。村子里没有不夸瓜儿的,都说武家老婆有福气。

给武家老爹上过坟之后,第三天瓜儿又去了一趟云岭,给干妈叶子上了坟。然后,带着礼物,去看了看武家的河南老乡。自然,这次回来,瓜儿也带上礼去看了看本村的邢家婶子。临走的时候,邢家夫妻俩一直把瓜儿送到了巷口。

看着瓜儿渐渐远去的身影消失在巷子的拐弯处,邢家婶子禁不住感叹道:“唉!有啥用呢?”她男人问道:“好好的嘛,叹啥气呢?”“额说,真是啥人有啥福。命里没有,也甭强求。”“嘿嘿,咋好好的,说了一个这呢。”“就说,叶子憨地疼了人家一回的,一点福都没享上。”“毬的,她殁了,那敢由她着哩。再说了,叶子可能也没想这么多。”“唉,额记得叶子告额说,瓜儿就从来没去看过她,也没有给她写过信。”“唉!河南人嘛,心就利。你看那电影上,河南人逃荒的时候都是一担挑。要是咱的话,舍不得这舍不得那的,还不知道咋个走法呢。”

“说白的,瓜儿又不是河南人。”“可武家夫妻俩都是正儿八经的河南人。从小养到大的,咋能不影响呢?”“说的也是,瓜儿来了连她干妈的娃儿咋样也不问一句。叶子的三个娃儿真可怜,没爹没妈的。”“贵娃不是还在吗?”“在有啥用,老不回来,不和殁了一样啊。”“倒也是。贵娃这心也够硬的。”

“要是瓜儿能帮帮叶子的几个娃儿,那该多好啊。”“他们又不认识,没一点感情。”“也是。年时个,额带瓜儿去叶子坟地的时候,先去了一趟叶子家,本想让几个娃儿认识一下的,可偏偏狗娃、杏儿、二狗没有一个在屋里。唉,连老天也不帮忙。”“就顺其自然吧。”

“嘿嘿,刚才瓜儿来的时候,额本想让瓜儿给咱娃在外面找个事呢,可人家连一句都没问。”“瓜儿咋会问咱娃呢?又没交情。”“她要是问一句的话,额也就顺势开个口。”“人家才工作,哪能帮得上呢。”“不是把武家老婆子都带出去了吗?”“那不一样,老婆子在屋里没人照顾。”“也是。”“说来说去的,还是人家武家老婆命好。”“嘿嘿,这就是那啥人啥福嘛。”

“不过,又说回来了。瓜儿回来还来看看咱,也不歪。”“美得你。那时候武家老婆子病的时候,你不是也看过几次嘛。”“额那是为了替叶子办事。”“话可不能这么说。”“那瓜儿来看咱,兴许是武家老婆的意思呢。”“这武家老婆倒是也有个心眼儿。要不是叶子帮她的话,瓜儿能上了大学?还是额跑了一趟又一趟的。来看额,也是本该的。”“哈哈,是有你一份功劳。”“本来就是嘛。”“嘿嘿。”

“有机会,额还得给瓜儿提提咱儿子的事。”“行,你去说去,就当先挂个号吧。”“你光知道往后缩,额忘记说了,你咋也不讲的?”“老婆家的事,让额一个大男人往前冲,也不怕人笑话。”“就知道你会来这一套。没出息的样儿。”“好,额没出息,就指望你了。”“嘿嘿。”

说起邢家这儿子,话可就长了。邢家媳妇一儿两女,儿子是老大,叫敏娃,属蛇的。恢复高考的时候,敏娃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爹妈不让他干活,指望好好念书,将来好考上大学。而敏娃呢?学习成绩一直很一般,按庄户人的说法,这敏娃就不是念书的那块料。

初中毕业后,敏娃就不再念书了,跟人家去学手艺也就是去学木匠去了。学徒第一年,只管饭,不挣钱;第二年起除了管饭,多少给一点钱,直到三年满师。当然,木活也并不是天天有,干干停停,于是,敏娃又见缝插针学了漆匠。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庄户人盖房子、添置家具的渐渐多了,木工活、漆工活也比较多,敏娃成天价忙得回不了家。

可近一两年,柿子湾一带又出现了新的变化,盖砖木结构房子的逐步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平房悄然流行起来了。木工活少了,甚至门窗也不用木头的了。一则是由于原木的减少,木材一年比一年贵;二则是木材的替代品如三合板、纤维板大量出现,组合家具开始流行,木匠、漆匠也渐渐没了用武之地。于是,敏娃不得不另谋生路,甚至后悔当初没去当兵呢。

虽然老话说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当兵。可眼下对考不上大学的乡下孩子来说,当兵也是一条跳出农门的途径。这不,娥儿家大儿子月娃就参了军。

这月娃比敏娃小三岁,属猴。月娃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成绩都中游偏上。老师常说,每逢大考的时候,最有可能冒出来的就是中游偏上的学生。但月娃当年连预考都没通过,就在村里待了一阵子,打篮球,当民兵营副的,还弄了青年之家,可自由恋爱不顺当,心里窝火,又想去当兵。

当时清溪就一个当兵的名额,月娃和另一个小伙子都符合条件,也都想去,两家人便各显神通了。月娃找了县里的武装部长,又是请客又是送礼的。可人家那头儿也找了后门。结果,不知挤掉了哪个村的一个名额,清溪就去了两个。就是说,在狗娃考上大学的那年,娥儿的大儿子月娃当了兵。

娥儿膝下两儿两女。娥儿丈夫来娃也是个蛮有意思的人,自称大户后人,“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老挂在嘴上,不乐意出去打工,成天价不是搞这营生,就是弄什么养殖的,钱也不少挣,这日子过得虽然不是多富裕嘛,可也算不错。

春节前娥儿远在省城的叔父病了。她叔父叫孙启东,婶子叫葛沁茹。启东是早年去抗大的,后来在省城做了官,到这个时候已经离休了。启东在老家时小名叫东娃,排行老三,娥儿爹也就是仁娃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个老大也就是娥儿伯父明娃。启东老夫妻俩两女一儿,大女儿孙永红,二女儿孙永梅,儿子孙永利。永利是他哥哥家三儿子过继来的。

叔父家远在省城,娥儿姊妹几个也去得少,但亲戚感情还是不错的,娥儿常念叨她叔父。这天,吃过晚饭,娥儿就和她男人聊起这事。“哎,老汉,额三爹病了,额想去看看去。”“啊,也该去。”“去了可不一定说话就回来。”“咋?”“哎,人病了嘛,敢不要伺候伺候?”“嘿嘿,你是想去躲静闲。”“你看你说的,明明就伺候病人嘛,咋能说是躲静闲呢。”

“可,可人家那么大的官儿,又是离休的,公家就管了,还要你伺候啥呢。”“你说的倒是个毬,额堂姊妹都上班哩咯,即便雇上个保姆,哪里有咱自己伺候的尽心呢。”“话是不假。”“再说了,离得远,来往就不多。亲戚不就在走动嘛。也凑这机会,额去搭把手,也显得亲些。”“也是,该去。”“想通啦?”“嘿嘿,这有啥通不通的呢。”“就是嘛,咱往后紧慢有个啥事了,开个口啥的也老气些,嘿嘿。”“额就是这意思,人家没关系还想方子攀呢,咱这现成的亲戚还不走近些,还等啥呢。”

“那你去吧,额就是在屋里累上一点呀也值。”“累你个鬼哩,洁洁说呀是个哑巴,可做饭做家务都没问题,额在、额不在还不是一样的啊。再说了,额不在,还少生气儿呢,省得老吵架。”“哈哈。”于是,娥儿收拾了收拾,几天后便一个人走省城去了。(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