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六十九回 枣儿红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且说这年刚过“五.一”节,狗娃就收到了杏儿的来信说,她打算尽快把婚给了,想听听哥哥嫂嫂的意见。哎,这就怪了,狗娃清明回老家时,杏儿都讲什么,咋突然就是要结婚了呢?而且不管怎么看,恩娃的现实情况也不具备,工作还没落实呢。这到底是咋回事?于是,狗娃带着疑问,赶紧去车站买下票,匆匆上了去汾湾的火车。

狗娃一到站,就见恩娃已经在等了,说是先去他家请吃顿饭。在饭桌上,刘家爹妈压根也没提恩娃和杏儿的婚事。这就让狗娃更纳闷了,忍不住瞟了杏儿一眼,可又不好当着刘家人的面问什么。就吃了吃,便跟着杏儿去了她的住处。谁知杏儿就住在恩娃父亲隔壁。狗娃怕人家听见他姊妹俩说话,就以出去转转为由,给刘家父亲打了个招呼,便和杏儿来到了县城公园。

暖春的季节,公园里鸟语花香,垂柳依依,兄妹俩一边散步、一边聊。“收到你的信,感到很突然。前一阵额回来,你也没讲嘛,怎么突然就……”“嘿嘿,额才想好的。”“恩娃的工作还落实啦?”“没有。”“那,那这个样子,咋结婚呢?”“嘿嘿,不是你说的嘛,敢村里的就不结婚啦?”

“话是额说的不假。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嘛。你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拴在恩娃这棵树上呢?没必要,你俩也只是订了个婚。”“嘿嘿,没你说的那么严重。额了解他,恩娃还不歪。就凭这些年他能这样走过来,额就满意着哩。”“不错,对他这人,额也不否认。但总得现实一点吧,要过日子呢。他现在这样子……”

“嘿嘿,不就是在打工嘛,村里的都这样。”“就不能再等等?”“额不想再等了,额们一班的人家都结过婚了。”“也是,可额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嘿嘿,没事,说不定结婚还能带来好运呢。”“给他呢?”“嘿嘿,啊呀……”“算过命了?”“嘿嘿。”“他去算的?还是你算的?”“啊呀,反正也该成家了。结了婚,就心就一经了嘛。”

“是恩娃提出来的还是你提出来的?”“啊呀,管谁先提哩。”“那刚才吃饭的时候,他爹妈怎么没提这事呢?”“是额自己想的。咋?你还恐怕他不愿意?”“他们肯定愿意死了。”“这不行了嘛。”“唉,看样子,额也是白来一趟。”“嘿嘿。”“恩娃现在这样儿,你就这么嫁给他,额和你嫂子心里都会难受的。”“难受啥呢,往后会好的。”“但愿吧。”“嘿嘿,这也许就是额的命,额认了。”

见杏儿心意已定,狗娃只好作罢,便接着问道:“那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呢?”“十月份吧,具体日子嘛,和咱姑姑商量商量再定。”“恐怕不行。”“咋呢?”“你嫂子……”“哦,对,额倒把这茬给忘了。”“亏你还当姑姑呢。”“嘿嘿,那就干脆正月吧。”“正月冷的。敢就不能等天暖和了?”“那明年五.一?”“行。你要急的话,先把结婚证领了。”“啊呀,胡说啥呢?”

“哈哈!额回去跟你嫂子、瓜儿姐商量商量,到时候咱办得像个样儿。”“没必要,大差不差就行了。”“这个不要你管。”“哎,不过,额嫁出去了,往后可不能说就不管了。”“怎么会呢。”“嘿嘿。”“话又说回来啦,你也不小了,是该结婚了。”“嘿嘿。”

“哎,二狗的事咋样了?”“咱姑姑介绍的,比二狗小三岁。过年的时候,二狗回来了,可人家女子没回来。就等下次回来见个面呢。”“哦。”“见了面要能行,就把婚订了。”“嗯,二狗也该找对象了。”“啊,就是。事儿多的,都耽搁了。”“也不算耽误。”

“二狗的事你就甭操心了。赶紧想办法,把额嫂子调过来。”“你嫂子的事比较难办,瓜儿在想办法呢。”“她不是出国了嘛。”“前头就和人家联系好的。”“嘿嘿,也算咱妈管她一顿的,有个用处。”“啊。”“你估摸上能办成吗?”“听她说托的那人还可以。”“啊,外就行。”“是呀。”

“哥哥,额到现在都想不通,咱妈有儿有女的,为啥的还要认干女儿?”“嘿嘿,不是听的说,那想认的时候还没你嘛。人呀,有时候很难说。”“嘿嘿,也许是缘分吧。反正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有个干姐姐也不歪。”“哈哈,这不是二狗说的那话嘛。”“哎呀,大概是咱妈那时候管了她的,过意不去,想回报一下吧。”“也许是吧,但咱不能这么想。”“本来就是嘛。”“那瓜儿要是不管,咱又能怎么样?”“也是。”

“哎,哥哥,有句话额一直想说,不知道你咋看?”“啥事?”“嘿嘿,二狗……算了,还是不说吧。”“吞吞吐吐的,肯定没好事。”“嘿嘿,额是怕说了不好。”“那就甭说。”“嘿嘿,额看有可能。”“等事儿来了再说吧。你就爱胡思乱想。”“嘿嘿。”“那你给姑姑说一声,二狗的事就拜托她了。额就不走薛家庄去了。”“嗯。”就这样,狗娃没能劝住妹妹,只好返回了省城。

日子过得飞快,一转眼一年过去了,杏儿就要举办婚礼了。这时,秀儿还在古平上班,孩子也已经半个生日了。这天晚上,狗娃给古平打电话说:“杏儿快结婚了,有些事和你商量商量。”“哦,定了?”“哦。”“那新房安在哪儿?”秀儿问道。“这不用愁,恩娃家是个小四合院,房子不会有问题。”“哦,上班远点的。”“二十多里地吧。”

“你准备咋办?”“就是和你商量嘛。”“嘿嘿。怎么讲呢,俗话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你爹没音信,妈也殁得早。杏儿的婚礼你就计划地弄吧,办好点。”秀儿表态道。“在老家结婚,可和城里头不一样。据额所知,酒席要摆两顿,在女方一顿,在男方一顿,还得谢媒人。至于具体细节,额也不是很清楚,得和额姑姑、舅舅商量。”

“你该咋办咋办。酒席和仪式,你和老家他们商量。陪嫁的事,搬来搬去的也麻烦,就在那边县城里买吧。”“额也是说。”“床上用品咱得准备,另外,再给她买一台洗衣机或者彩电。”“嘿嘿,你这嫂子倒够大方的。瓜儿姐来电话说她买一台彩电。”“那咱就买洗衣机,这不正好就全了。”“你这么大方,倒搞得额有点舍不得了。”“哈哈,小气鬼。”秀儿的话让狗娃很感动,禁不住说了句“谢谢。”

就这样,狗娃电话来电话去的,和姑妈、舅舅以及恩娃家人商量起了妹妹的婚事。“五.一”前夕,狗娃、秀儿带着半岁的儿子回到了老家,二狗也从兴州回来了。从县城租了轿车,风风光光地把杏儿从云岭嫁到了清平的恩娃家。

刘家喜气盈门,恩娃在村里的同学和工友都来了,刘家爷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村长当证婚人,邢家婶子当介绍人,刘家大宴宾客,邻居没有不夸奖杏儿好的。这些就不再赘述了。

只是才办过杏儿的婚礼,也就是二狗刚订过婚,就接到了兴州马老板打来的长途电话,于是,二狗便匆匆地赶往兴州去了。随后,狗娃一家也动身离开了汾湾。

汾湾,顾名思义,就是汾河湾的意思。汾河自北而南流到柿子湾东北时,来了一个大转弯,变成由东向西流去,把柿子湾围在了河水的南面。河湾北岸这个向阳之处,有一座县城,这便是汾湾县城。这个县城不大,有东西和南北两条十字形的主街道,分布着商店和饭店。县城的南关,临着汾河,有省道通过,有剧院、电影院和长途汽车站。北关,有县政府、县中学,有庙宇和文物古迹,还有一座火车站。西关和东关,各有一些工厂,有化肥厂、炼焦厂、玻璃刀具厂,有服装厂,还有一些农机配件厂什么的。

这一带地处汾河平原,柿子树倒是很少,取而代之的则是遍布田间地头甚至成片成片的枣树。其中,有一种板(扁)枣叫稷山枣,据说在唐朝的时候就列为贡枣了,但仅产于县城附近的陶梁和姚村这两个村庄。这枣儿,外形像桶鼓,两头平,肚子鼓,有点扁。可枣核儿呢?却很小,一边粗一边细,两头儿尖。而且枣肉比较厚,特别甜,还略带一丝麻味儿。稷山枣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成熟,晾晒以后,用瓷罐密封起来,过上一个冬天,等到春节前夕拿出来,通体饱满,幽红发亮,浑身透着宝气,用手一捏,立刻弹起复原,两手一掰,丝丝相连。

人常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儿当年就见钱。那这么好的枣子,怎么把大面积种植呢?奇怪的是,如果把这稷山枣树苗儿移栽到别的地方去,那长出来的枣儿就变种了。就是说这种枣子和土质有关,产量极其有限。

话又说回来了。却说恩娃成家后还在县城附近跟人家工程队盖房子,还甭说,小工程一个接着一个,挺忙乎的。而杏儿呢?也继续在汾湾县城工作,在西关的一家私人外贸服装公司做出纳。

这县城的私营企业和城里头的有所不同。一来,规模不大,甚至挺小;二来,人情重一点,老板也不是太苛刻。员工多以家族或同村为主,故而,商业味儿稍微淡一点,本乡本土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外贸服装比较新潮,因为学过服装设计,也对服饰感兴趣,杏儿跑银行、跑税务、记账之余,不时去公司服装设计部门串门子。老板见杏儿还懂服装设计倒也挺高兴,设计部门忙不过来的时候,也安排杏儿去帮帮忙。杏儿干得也还算称心。

县城在汾河的北岸,而清平则在汾河南岸,大概两地的距离有三十里地。杏儿小夫妻俩,新房在清平,上班在县城,这跑来跑去的,不方便,也不现实,不是吗?于是,杏儿就把水利局家属院的那间宿舍收拾布置了一番。

这时县城里的居住观念还比较简朴。两张单人床往一块一放,这双人床也就算有了。一个五斗橱,一张单桌,一只脸盆架子,一面镜子,一台小电视机,两辆自行车,家当就齐了。至于吃饭嘛,恩娃父亲本来就在宿舍院子里搭有小厨房,也煤炉。就这样,杏儿便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心并没有闲下来,她眼下最牵挂的就是弟弟二狗。(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