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50章 无完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与此同时,整个北京城抵抗洋人、洋货的运动如火如荼。全国人们的在国家危机重重之际都忽略了清政府的无能,而是狂烈地迁怒于洋人。

前门大街,鲜鱼口、大栅栏等一带卖洋药、洋蜡、洋布、洋袜子、洋手巾、洋胰子等一类洋货的店铺大都关上了门,“洋货铺”改为“杂货铺”。大栅栏里中间偏西、路北一家专卖洋药的“老德记洋药房”,虽然把“洋药房”改成“大药房”,但店中的大批洋药并没有销毁,尚存在店中,引起义和团的愤怒。

1900年6月16日(农历庚子年五月二十日),大栅栏坛的大师兄率领团民手持刀、枪围住了老德记大药房。威风八面的义和团是京城老百姓的大英雄,义和团的运动没人敢不服从。

店外大师兄在老德记大药房的门上划了个“十”字,并口中念着咒语,所有的义和团们也跟着默念咒语。过了一会儿,只见为首的大师兄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咳嗽了一下之后,灾难的火苗就要蔓延了。

店内有个团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引火物点燃了店堂。当时的店铺房屋都是砖木结构的,一会儿工夫,大火就着上了屋顶,不仅老德记的老板吓得大吃一惊,就连和老德记相邻的邻居也急得火急火燎。

“不许慌张,待于原地!”。

一声断喝,吓退了正想救火的人群。

大火不断蔓延,过水面积不断加大。

义和团的大师兄大手一挥,“四邻焚香叩首,不可惊乱。”

老百姓将信将疑,对着义和团明晃晃的大刀,没有人敢冒险违抗,只得前往杂货铺里买来高香,一时间,中国人的杂货铺里香主价格高涨,一会儿就成了断货之物。

买不到香火的人偷偷潜入自家想要救火,但毕竟力不从心,杯水车薪而已。

眼睁睁看着大火吞噬了辛辛苦苦挣下的货物、钱财,白手起家的小老百姓只能欲哭无泪,“烧吧!烧吧!看看谁的谁的福气大?连慈禧老佛爷都倚重的义和团到底有什么能耐,马上就要见分晓了。

待转大街再回来看时,大火已经蔓延了半条街。

“谁让你们心不诚的?谁的心不诚就烧谁家的!没有认真焚香的就烧你家的,扑在地上祈祷就不烧你家的!除此之外,都没有用!”

义和团的大刀在老百姓中间明晃晃地跳跃着,将个别不安分的“性急狡诈”之人尸首分家。再怎么想救火的心也不如性命重要,于是只得跪在地上更加往死里虔诚地祈祷焚香。

“对啦!就似这般的顺恭,敢保你逢凶化吉!任何人不许扑救,各家慷慨焚香,都可保无虞,切勿自生慌扰。”

跪在地上人们,被大火烤得浑身发烫,焦糊的气味已让人喘息困难,抬头望去,火势已然大发,不可挽救,而这时放火之团民,早已趁乱逃遁矣,杳无踪迹。

“我的天啊!彻底完了!这帮骗子,骗子!我怎么信了他了呀!”

捶胸顿足大哭已是无用,只好冲进商铺里抢救最后一丝值钱的物件。很多铺户搬移不及,束手待焚,仅将账目抢护而已。

一时之间,烈焰飞腾,加上那天正刮风,霎时,全街都着起了大火,火势向煤市街、观音寺、廊房三、二、头条、珠宝市、前门大街、西河沿及东、西荷包巷蔓延。前门箭楼和城楼也起了火。

此次大火,共计焚毁店铺4000余家,火至天明未熄.左右前后,烈火延烧三日不灭。正阳门楼亦被烧塌。京师4家铸银炉厂亦全被焚毁。北京市所有钱庄银行因之被迫歇业。通货既不流通,市场交易全停,一夕之间,北京就不是北京了。

消息当天就传到了紫禁城,慈禧太后听了李鸿章的陈述气得浑身发抖。

“什么?怎么会这样?不是说他们能烧教民房屋,而不波及平民的吗?看来义和团能发不能收之罪,且于此可见其伎俩之尽于此矣。能发而不能收,有法力者如是耶?借曰冲犯神怒,岂有一家所犯,而谴及数千户之理耶?”

慈禧愤怒地将戴满珍珠宝石饰品的手重重地砸向身边楠木刻花条形桌子。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被慈禧太后的震怒吓了一跳,不过,他很快就稳住了阵脚,轻轻地低下头去,把身体弯得更低,说了一声“老佛爷息怒!”

慈禧站起身,眼睛的余光扫向李鸿章,心里生出几分焦躁,最近坏事情一件连着一件,是不是自己信错了这些大臣们?

李鸿章,他可是多经历练的老资格大臣了。曾官拜翰林院编修、按察使、通江大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随便哪个头衔拿出来都够普通人奋斗一辈子的。

"李总督,你是三朝元老,最近是多事之秋,凡事你多辛苦了!依你看,这些拳徒该杀还是该用?”

“依臣看,这些到底是乌合之众,实在不可置信,以过往来看,拳徒们对洋人的威胁也是微乎其微。不如......"

“李爱卿,你知会众位臣工,即刻商定指定直属军灭义和团之事!”

在火烧前门的同一天,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就对列强的和、战及对义和团的剿、抚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在以后的三天里,慈禧又连续召开了三次这样的会议,最后终于作出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及向列强宣战的决定。同时,指派袁世凯率领军队正式根除义和团。

一夜之间,山东省、天津市,河南省的义和团新老部落成为清政府的主要打击对象。义和团看看自身的力量日渐衰微,于是也脱了红布衣衫,穿上了仿制的军装,四处拉壮丁,扩充自己的队伍。

1900年上半年过完,山东、河南、天津、河北境内的老百姓进入了更加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

萧家村的院子里也在张罗着一桩喜事。十六岁的银法和十五岁的灵芝要结婚了。

银法母亲陪同高老先生来到了灵芝的家,灵芝的母亲和父亲都喜上眉梢,灵芝父亲从床上挣扎着起身,伸开着一双手招呼着。

“劳动高先生上门,真是我李家的莫大荣幸啊!”(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