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百五十二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胡特儿上次被老鹰啄的皮肉伤应该都好了,现在又变成粉团儿一样的小小少年。他一口气冲到康平面前,然后就愣住了,站在原地呵呵直笑。“怎么这么慢才来,再晚一点,暑期都要放假回家去了,你来了,先生就教你一个人即可!”

康平站起身,拉起胡特儿的手臂看看,又看看他的脸,“老鹰对你还算客气,如今这伤全好了!”

两个孩子对望了一眼,然后哈哈大笑。

胡特儿今天穿了一件绛红色蝙蝠团纹绸衫子,将他圆嘟嘟的身材衬托得精减了不少,母亲仔细看看,这孩子似乎真的结实一些,也长高一些。

母亲站起身,微笑着仔细打量胡特儿的时候,胡特儿也看到了母亲,其实他早就看到了,只是还是的本性让他先亲近的人事康平,然后才是规规矩矩地给大人——可能在他心里是康平的母亲行礼问候。

“伯母好!多谢伯母上次出主意救我,从你们那里回来,我就让家父按照您的方法去试过了,从那以后老鹰再也没来找我的的麻烦了!”

“如此就太好了!还请小公子记着,以后不要再掏鸟窝了!”

“不掏了,不掏了,康平来了,我以后要好好读书了!而且现在也没有鸟窝可掏了!”胡特儿调皮地一笑。

“暑期快到了,欢迎小公子到我们那边去小住,邻居们也想念小公子呢!”

胡特儿答应一声就和康平玩在一处了。

母亲望着先生,“先生,没什么别的事,我这就回去了!不多打扰先生”

先生道微微一笑道,“萧家大嫂,你就在此处候着,等下小公子的父母亲就来的,我刚才捎话去了,他们捎话回来说让您等等,还有事儿要商量的意思”

“既然如此,我也只好等着了”母亲说。

“大嫂请便,老朽这里就去讲课了,”说完,先生又拿起教鞭和书本走了出去,边走边向胡特儿招招手,“你也走吧!该讲课了!”

胡特儿小嘴一噘,身体扭得像一根面条,“我现在不想去听先生讲课嘛!我要再玩一会儿!”

先生站住脚步,语气加重,“快走!”

胡特儿翻了翻眼睛,看看先生,又看看康平,才不情不愿地跟着先生走了。

母亲轻轻地坐回圈手椅子里,她看着小雨点儿,“雨点儿,娘走了,你在这里跟着康平弟弟一起跟着先生学文认字,你行吗?”

“行啊!娘,你放心!”小雨点儿扬了扬下巴,连两根辫子也跟着摇了摇。

母亲欣慰地一笑,这时听到门外响起了脚步声,仔细听,应该是两三个人的。

先进入门里的是一位三十几岁的白净夫人,后面跟着一个浓眉大眼的高大男子。夫人一进门就说,“想来这就是萧家大嫂吧?”一边说一边笑了起来,“我是特儿他娘!”又转头望着身边的男人,一脸明朗地道,“这是特儿他爹!”

那男子对着母亲抱拳道,“萧家大嫂好!在下胡时辉,上次您帮了我们特儿的大忙!在此谢过大嫂!”

母亲赶紧欠身还礼,“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都是邻居们热心,倒并不是我一人所为!”

特儿娘对母亲说,“大嫂出的主意好,从那以后老鹰再也没来招惹我们特儿,得到大嫂的帮忙是我们特儿的荣幸,我有个远房的亲戚就住在你们村里,一说你就知道,南边的国权家......”

母亲听了一笑道,“是的,我知道,怎么?......原来你们是有亲戚的?”

特儿娘笑着拉起母亲的手,“那是我姑妈家的表弟,听了我姑妈的介绍,我才知道大嫂是这么了不起的一个好人!”

特儿娘轻轻地喘了口气,望了望自己的男人。

特儿爹胡时辉接着说,“因为大嫂你的主意好,我们也就顺便打听了一下你这个人,一打听不得了,他们把大嫂您夸得像圣母一样,说大嫂的品德十里八乡找不到第二个!”

母亲笑着轻轻地摆摆手,“二位说笑了,我一个乡村女流之辈,粗手粗脚,可承受不起两位这样的夸奖!”

胡特儿的爹又说道,“大嫂不要这么谦虚,我们都是乡里乡亲的,要想打听一个人那都是八九不离十,十个人里,恨不得有十一个人夸大嫂的品德好,把孩子培养得非常了不起,对了!里长大哥跟我也很熟,他对你家康平也很了解,康平的种种优点都是听他说的!哈哈......”

胡特儿的娘又接上了话头,“大嫂!听说你家里日子并不宽裕,还抚养了一个要饭的人的儿子!就是这个康平吧?哦!对了!你们在家都叫他小四儿哈!特儿爹说了,大嫂这样的大好人他一定要帮忙,才请里长大哥帮忙,去请你们康平来我们的私塾里读书!整件事情就是这样的!”

面对他们夫妻俩轮番投射过来的热情母亲快要应接不暇了。于是摆摆手道,“两位不要这么客气!这些小事实在不足挂齿,承蒙您二位照顾,日后康平和雨点这两个孩子就要给二位添麻烦了!大嫂还得先谢谢二位了!”

母亲深深弯腰行了一礼,又叫过康平和雨点儿过来。“来!你们俩来见过胡老爷和胡夫人!”

康平和雨点儿来到面前,叫了一声“胡老爷胡夫人好!”

胡夫人摸着两个孩子的头,“以后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好好读书,好好做学问,尤其是,你们帮我监督好特儿的功课,让他不要再天天被先生骂,好吗?”

胡时辉对母亲说,“大嫂,孩子怎么叫都可以,我们之间应该随和些,以后你就叫在下时辉吧!叫特儿他娘翠云”

母亲见对方说得真诚,于是点点头,说一声:“时辉兄弟,翠云妹妹,孩子日后多麻烦你们来照顾,多谢了!家里还有两个孩子,我这就得回去了!”

胡家夫妻二人也不多做挽留,“大嫂,孩子在这里,你就放心吧!日后有什么用得上兄弟的地方一定告诉一声!”

母亲走向门外,那赶车的年轻后生又拉过马车来,母亲把两只手放在两个孩子的肩膀上,“娘走了!你们要好好做个读书人,这样的机会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一定要好好读书!”

康平和雨点用力地点点头

母亲乘坐的马车消失在大路的尽头,翠云领着两个孩子来到了后院,给小雨点儿单独安排了一间屋子,把做饭的厨娘调了一个过来,早早晚晚生活上有个提点,比如早晨叫醒起床,厨娘要早早地做好早饭,因此早晨起得都很早,起床后先把先生和几个学生娃的早饭给做好,然后就回来叫醒雨点儿。

先生也姓胡,是个老学究不假,早年中过进士,这在当地已经不可小觑了,谁都以为他此生定会平步青云,谁知道他虽然是考上了,但是成绩并不是很好,名次不高,没有被选中成为庶吉士,这就注定他无法成为翰林,而按照当时的惯例,如果不是翰林,要想入阁就是痴人说梦。

当时他被分配到了礼部,却没有得到任何工作,估计是礼部的官员对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年轻后生没啥兴趣,于是只给了他一个实习生的职位,混了几年下来也没得志。

领了几年俸禄,就上奏申请下调到地方当个小官,奏折还没到皇上那里,内阁首辅大臣就已经批准了,到了地方,各项杂事就更多了,让生性淡泊的胡先生心力交瘁。在家人的催促下,娶了一房妻子,生了个女儿,后来妻子不幸染病去世,胡先生心灰意冷,又加上官场纷杂,遂生辞官办学之意。因而就有了远近闻名的胡氏学堂。

办学收学生、教学生,让他阴冷的心突然变得生机勃勃,所以他就认定这才是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于是他深居简出,为了孩子的一心向学而呕心沥血,这不但赢得了学子们的尊重,也赢得了方圆几十里的大人们的传颂。

对待少年学子们,他是恩威并重的,无论多么顽皮的学生,到了胡先生这里像进入了一方灵魂的净土,听凭老师的引领而渐渐走上了正途,因为胡先生教小孩子的方式千奇百怪,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无论花费多少时间,总会最终引导他一心向学。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这样来的。别看他手里拿着一根教鞭,但他从来没有用过教鞭,只是拿在手里。用他的话说,“学识浅薄的先生才需要鞭子让学子们加深印象”

他住在前院,几个离家远的孩子住在后院,师生们每日追赶着太阳,天一亮就传来朗朗地读书声,天一黑,先生就早早地闭门休息,窗户里透出来的灯光告诉孩子们先生在秉烛夜读。

小孩子早晨都起不来,都贪睡,叫醒雨点儿和康平可要些功夫的,尤其是雨点,往往看她已经坐起身了,厨娘放心地去忙了,回来一看小丫头又睡回去了。

只好改变法子,把米淘好倒进锅里就去叫第一遍,“雨点儿,起来了!”

“嗯”雨点应一声,这是从深眠转成了浅眠。

厨娘回去开始烧火,火着得旺起来时,她又去房里叫第二遍。“雨点儿,起床了!”“嗯,知道了!”这是从浅眠变成了清醒。

厨娘回去开始切菜,等把菜炒进锅里,再回去看看,雨点儿正在穿衣服了,厨娘笑着松口气,这一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让她有什么法子呢?又不能像自家孩子一样或者打或者骂,太太安排进来的人总要客气对待。

康平的住房安排在胡特儿隔壁,胡特儿很少住在私塾里,等于这间屋子也是康平一个人的。就这样,康平和雨点儿的求学生涯开始了。

关家风波

学堂是一间青砖铺地的宽敞所在,先生的讲桌在西边,北面的山墙上供奉着孔子的画像,配以工整的对联:“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横批“鹏程万里”

东墙和南墙上各有一些条幅字画,可惜后来的康平和雨点都不太记得是什么内容了,唯有先生的头顶上方的墙壁上的那副千里江山图让孩子们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学堂里摆着十张长木桌子,左边的矮一些,右边的高一些。自然,年纪小的做在左边,年纪大的坐在右边。

十一岁的康平和雨点儿坐在左边的桌子上,他们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私塾,而且是这么好的私塾,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学堂里一共十八个学生,年龄最大的也有十五岁了,最小的还只有八、九岁。

每天上午,先生让胡特儿领头读一遍《三字经》和《笠翁对韵》,然后是各个学生自我朗读时间。朗读过后,是先生讲课的时间了,他讲的课都是年纪大一点的学生该学的,而像康平和雨点这样年纪小的,他要叫到自己书房里单独上课。逐个给学子们安排课业,单独辅导。

下午的时间,先生会把每个学子叫到自己的书房,检查辅导课业,并布置新的课业。其余的孩子则完成先生留下的其他作业。

调皮懒惰的孩子都害怕那个宁学长,宁学长年龄最大,也最是严厉。他有权利让捣乱的孩子站到后墙去。

康平日日精进,他从来都不会被学长点名训斥,反倒得到先生好几次的表扬,小雨点儿写字认字,做学问不是最厉害的,写字却是最认真的一个,因此也得到几次先生的表扬。由于姐弟俩在这里顺风顺水,又经常得到先生的表扬,所以日子都过得满心欢喜与新鲜。

康平偶尔望着窗外的大梧桐树想起自己的父亲。因为那宽大的梧桐叶似乎让他联想到父亲的大手,雨点打在梧桐树叶上时,也让他想到父亲说话的声音。说实话,康平扪心自问,如果自己跟在亲爹亲娘的身边,现在的日子也是可遇而不苛求的,亲生的爹娘之间发生的事情对他产生的影响、给他带来的悲伤似乎渐渐远去。

“小四儿,你觉得这里怎么样?”小雨点儿问

康平想了想,“长这么大,我敢说,现在的我是最欢乐的!”

“我也是,这里吃的住的都比家里还好呢!先生又和气,同学也没人欺负我们,真好啊!”小雨点儿掰着手指头数念着。

康平朝小雨点儿翻了翻白眼,“你呀!还是我姐姐呢!让我怎么说你啊?娘送我们是来干啥的?”

“来读书呀!”小雨点儿一脸坦然。

“可是你看看你,你的心思都用在什么地方了?”

小雨点儿幡然领悟,又不想露怯。于是分辨道,“我还没说完呢,接下来我就要说正事了,我已经能背《三字经》了”

康平莞尔一笑,头脑里似有千言万语,但是不知如何表达,“《三字经》是一本书,但是一千个人却读出了一千个人的领悟,姐姐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学问要往深里探求!”

“嘿!小四儿,你说话好像先生啊!”

康平的眼光放到很远很远的天边,那里似乎有一座隐隐约约的大山,他生命中似乎从来没有缺少过母爱,亲娘走掉了有孙大娘疼爱他,从孙大娘家里出来又又了萧家的母亲,在萧家,母亲虽然不是亲生的母亲,可对待自己的心康平觉得胜过亲生母亲王兰香。而父爱,在康平的身边越来越稀有了,现在见到先生,康平能感受到先生的严厉与关怀,他将自己引领到知识的广阔天地。

天文、地理、礼学、历史......先生的脑子里装了太多他不知道又分外感兴趣的东西。他恨不得时时刻刻跟在先生身边。

时间回到五个月前的冬天,康平的父亲李顺骑马飞奔在大路上,他和好兄弟大庆正快马扬鞭地赶往丰县的欢口镇,目的地是萧家村,他要来接走儿子康平回老家给年迈的爹娘团圆。

“哥!这个地方我们以后可能都不用再来了!你还有什么没了的心愿吗?”大庆问道

“没有......有也只能是没有了!”李顺皱着眉毛说。

“是啊!这些女人都忘了吧!兰香与那老头有了孩子,你也看见了,她现在胖得五大三粗的,小彤也嫁了关家,虽然她的夫君和正常人不一样,但也终归是小彤的夫君了,今天起,这两个女子都把他们抛在脑后吧!“

“唉!”李顺这一声无奈的叹息仿佛发自遥远的灵魂深处。(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