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回:封疆不掩胭脂色(9)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实上,曹榕和季桂芬并没有谎报军情,这个时候抗德的民众组织已经串通了义和团。4月1日,高密县城胡家胡同的秀才、义和团首领李惠芝带着少数义和团成员赶来了,和孙文组织的数千民众在柳沟河岸设防,准备围攻县城,与清军决战。

两军对峙,高密知县季桂芬还是抱着侥幸心理,上前拭图劝退农民军,然而,这次农民军不同以往那样怯战,顿时枪炮齐鸣,清军猝不及防,被迫退去,季桂芬因马受惊狂奔,不慎摔伤。

孙文等人初获小胜,沾沾自喜,但他们哪里知道?对手是国内最精锐的部队。4月0日,数门德产的克虏伯大炮摆开填元,对准农民军队伍轰击,炮炮命中,地动山摇。随着,马队、步队掩杀过来,马刀闪闪,子弹呼啸。农民军本是乌合之众,从未见过这样令人丧胆的阵势,惊得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四处鼠窜而逃。

这场战斗,农民军死伤1000余人,损失极为惨重,被迫突围。

袁世凯武力镇压的同时,又进行利诱,遍贴告示,软硬兼施。

高密知县季桂芬发给村长每人每月京钱十千,利诱了不少村长,又用英尺丈量德方要占用的土地,免赋时以中国的市尺丈量数为准。英尺与中尺相比,每百亩仅多16亩,但这点蝇头小利,竟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村民们纷纷表示悔过,发誓不再追随孙文。

袁世凯不计前嫌,知人善用,胡景桂果然是一个能吏,他到高密后,查明民众**,皆由德国人肇事而引发,因而他一边压制民众,一边和德国山东铁路公司交涉,据理力争,德国人也怕事态扩大,为己不利。最后双方达成协议:

铁路路线,向北稍移;兴办工程,须先发地价,方能动工;凡是迁移坟墓,须先给迁移费;应雇小工,必先用当地乡民;濠里修铁路,多修涵洞,多架桥梁,以利大水宣泄。

同时,胡景桂请求袁世凯拨白银5000两,大修排灌工程,疏通界河、五龙河,挑筑杨家河、高阳河,加固于家庄堤防,消除水灾隐患。

因村民提出的各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4月底,濠里各村首事相继到县里具结,不再衍生事端。

孙文等首领在柳沟河岸战斗中突围后,一直被清军通缉追捕,侦探局赵秉均当典吏多年,是个缉捕能手。他顺着蜘丝马迹,抓到了孙文的门徒常传玺。常传玺受刑不过,供出了孙文的藏匿地点。1900年5月日凌晨,孙文、李玉树、常传钦等头领同时被清军逮捕。

7月日,000余名濠里民众在首领雷步云的带领下,准备围攻县城,劫出孙文。

胡景桂获报,十分恐慌,将精锐部队武卫右军先锋队从范家、邱辛庄调往柳沟河进行弹压。

雷步云设计将清军诱入埋伏圈欲歼之,因武器低劣、缺乏军事训练,反而遭到武卫右军的反击,截为两段。驻康家庄的清兵闻讯赶来驰援,里外夹攻,农民军死伤累累,雷步云当场牺牲。

胡景桂见民气汹涌,势不可遏,害怕夜长梦多,当天就斩了孙文,曝尸悬首示众。

高密县老举人、曾任清政府同知的单昭谨前往抚尸痛哭,用自己的棺木收殓孙文,并作了祭文。

孙文死后,清军一边继续镇压孙文余部,一边奉朝廷旨意围剿义和团。

1900年10月6日,德国驻华公使穆默、八国联军总司令兼德军最高军事指挥官瓦德西和胶澳总督叶世克在天津会晤,指责袁世凯的军队名日护路,实则上是暗里包庇、纵容民众挑衅事端,破坏条约,并以胜利者的姿态,决定在高密、胶州长期驻军,对高密农民实施惩罚性军事行动。

随后,以“自行保护路务”为由,威逼清廷饬令袁世凯,将驻扎在高密铁路沿线的清军限期撤走。

按中德签订的《胶澳租借条约》,高密被德国划为“胶澳海面潮平周边一百里”的“百里环界”,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况此时清廷已战败,正和八国联军拟于战后谈判中,迫于朝廷的压力,袁世凯只好将部队撤至“百里环界”外的丈岭和南流一带警戒,以防德军进一步向境内侵犯。

德军上尉康拉第指挥由海军陆战队、机关枪队、骑兵队各一支共00人,从青岛向高密进发。

10月16日,德军再次占领高密城,并且继续增兵,勒令铁路沿线两侧各0里,,西濠里一带两侧各0里内的村庄,一律铲平围墙,上缴枪械,同时,还对西濠里每个村庄罚银000两。

德军在搜查枪械和毁坏各村围墙等自卫设施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德国人在铁路沿线两侧犯下的种种罪行,再次引燃高密民众的怒火。高密西乡克兰一带、东乡沙窝村一带的抗德民众再度扯起了抗德大旗。

克兰村的村民在首领赵春山、赵国瑞的带领下,用土枪、土炮、梭標、锄头奋起抗击,德军用大炮轰开寨门,摧毁围墙,村民们前仆后继,包括老弱妇孺在内的60多人全部战死。

村子内外,寨墙上下,尸体狼藉,惨不忍睹。德军还将全村房屋全部纵火烧毁。接着,德军又进攻张家大村,将全村千余间房屋全部烧毁。

德军血洗克兰村之后,兽性大发,又舞起屠刀,杀向沙窝村。

侵略者暴虐的兽欲,疯狂的杀戮,并没有吓倒沙窝村人,反而激起了他们无比的愤怒。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沙窝人祭起复仇之剑,抱定一死,捍卫家园。

10月1日早上,由汉奸孙占魁领路,五百多名德兵气势汹汹地向沙窝村扑来,负责把守北面围墙的村民大台、二台兄弟俩及杜为秀、杜为生等人瞅准时机,点响了杆大抬炮,这炮能射出百粒以上蚕豆大的生铁砂子,杀伤面很大。

德军如杀猪般嚎叫着,连滚带爬,躲进矮墙后开枪还击。村民们凭借坚厚的围墙,利用土枪土炮进行抵抗,打退了德军多次进攻。

邻近南直村和刘家苓芝村的民众闻讯赶来支援,但遭到德军分兵阻击。久不见援,沙窝村民众陷入孤军作战的困境,在德军的步枪、机枪的扫射下,伤亡惨重,几十人相继倒在血泊中……

尽管如此,这个仅百来户、三百多人的小村庄还是屹立不倒,村民仍然凭借高大的围墙,不断地杀伤德军。

德军见久攻不下,集中炮火轰开城墙一个大缺口,把守此段围墙的杜为利、毛宁华、杜学礼等人,用头顶着门板和浸湿的棉被,又将缺口堵住。德军在机枪掩护下,越过濠沟,搭上云梯爬上围墙。杜仁敬、杜为生等用土炮又轰毙了几个德军,来不及再装药点火,德军蜂拥而入,村民们挥动着大刀、长矛、铁锨、二齿钩子、木棍等所有能用得上的武器,踏着亲人的血迹一齐涌上了围墙,和德军肉搏。

父亲倒下了,儿子跟上,丈夫死了,妻子不哭,继续战斗。不到半个小时,终于把爬上来的敌人打退了,

下午时许,德军轮番用大炮轰击,几十处房屋着火。火势渐大,到处蔓延,烧着房屋又引着了草垛,全村成了一片火海。

残阳如血,硝烟滚滚。战斗了一天的村民们饥肠辘辘,疲惫不堪。村里首领知道无法坚守了,便安排少部分人掩护老弱妇孺撤退,大部分青壮年骨干留下与敌人展开了巷战。

杜志安、杜为秀、杜为裘、杜学礼、毛宁华、杜仁敬等人利用有利地形,用大刀、长矛杀死了多名德国兵。

外号叫大台、二台的两兄弟,合力杀死了个德国兵,最后死在德军刺刀下。

一个外号叫“五乱子”的青年,激战中一连刺死了两个德国兵,后来又被个德国兵围住,他毫无惧色,手持长矛一跃而起,先刺死其中一个,其余两个吓得直往后退,正巧退到后面的火堆里,他趁机冲上去把他们全都结果了。

李古鲁凭着超群的武功,手挥大刀,翻墙越院,左冲右杀,砍倒三四个德国兵后,因腿部中弹不能站立,被十几个德国兵围了起来,其中一个德国兵端着枪刚向他靠近了两步,突然,李古鲁手中的大刀“嗖”地飞了过去,正插进了他的胸窝,那德国兵当场倒地毙命。余下的德军吓得纷纷后退了十几步,待德国兵再次围上去时,李古鲁拉响腰间的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斗场面十分惨烈,手持原始冷兵器甚至赤手空拳的村民们,虽然杀死了德军50多人,但因寡不敌众,全部死在德军的枪口和刺刀下。

逃出村的老弱妇孺,被德军骑兵追上,用大刀砍杀在沙滩上。有一个妇女被子弹射穿胸膛,已经死去,其尚未断奶的婴儿还伏在母亲怀里,吮吸着胸中流出的鲜血。

沙窝村民众在抗德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用生命与鲜血,捍卫了一个民族的尊严,也唤醒了千千万万民众,从而挺起了不屈不挠的脊梁,走向共和。

天朝末日,列强环伺,内忧外患,异象频生。教人意想不到的是,日落紫禁城的大清王朝,居然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而且疯狂的“义和团"运动,并且它来源于圣人孔孟之乡齐鲁大地。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据说前身是白莲教一支分支,一直在山东西部秘密活动。随着列强的入侵,洋教会势力的发展,民众和教民的矛盾日益尖锐,教案

事件日趋迭出。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催生了民众需要保护的民间团体。因而拳坛应运而生,不甘受官府、教民欺凌的弱势群体为了生存,只好抱团抗争。冠县梨园屯教案、平原杠子李庄教案、曹州教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正是因为存在着类此不安定的因素,山东自1896年至1899年仅三年时间换了三个巡抚,由此可见,这是一只烫手的山芋,保荐袁世凯的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知人善任。

显然,这不是平步青云,而是在爬天梯。爬得好,可以上云端,稍一不慎,就会摔得再也爬不起来。

既没有了选择,袁世凯就只得知难而上了。幸好,吉人自有天相,除了他的魄力和才能外,还得到了一个旷古怪才的辅佐。这个人,就是在戊戌政变时为他指点迷津的石一石。(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