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一章、诗兴大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一章、诗兴大发

车一踏上杏花沟的路,就颠簸的厉害,轿车的地盘矮,不时被冒尖的石头刮得沙沙响,每刮一下,司机的心揪一下。嘴里不停地叨叨,骂这些村民懒的连道也不修。越叨叨越心烦,越心烦越出问题,走了还不到十分钟,车陷泥沼里了。镇长下车,说:“咱走,让他自己鼓捣去吧。”

他们沿着杏花沟唯一一条主干路往里走,越走沟越深,而且逐渐开阔。路虽然崎岖难行,可这里的景色的确吸引了姜镇长,路顺着小溪延伸,小溪的两旁零星的点缀着农房,溪水欢腾跳跃,不时在拐弯处、或石头突兀处,溅起雪白的水花,小溪的两旁树木茂盛,鸟鸣婉转,姜镇长深深吸了一口气,顿感心清气爽,他感觉空气中有野草的味道,有野花的芳香,还有溪水的清爽,这真是人间仙境,他脑袋里瞬间有了一个想法,如果这里交通方便,不是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的好地方么。可他脑袋里也有疑问,不是叫杏花沟么,怎么看不到杏树呢,这漫山遍野除了杂树就是板栗,柞树。

“邵助理,你是老人了,对杏花沟了不了解?”镇长边走边问。

“了解一些,不太全面。”邵助理谦虚地说。

“这杏花沟的名字怎么来的?”镇长问。

“当然是因为杏花来的了。”邵助理脱口答道。

“可我走这么远了,怎么一棵杏树也没看见啊?”镇长停住脚步问。

“啊,这里从前满山满沟都是杏树,一到春天,漫山遍野都是杏花,粉嘟嘟的,蜜蜂就整天嗡嗡的围着杏树,闹闹哄哄的,可热闹了。”邵助理兴致勃勃介绍到。

“嗯,我能想像得出,‘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定是别有一番景象,你来过么?”镇长诗兴大发。

“来过,记得小时候,一到开春,树还没发叶,我们就跑来看杏花,还折一些拿回家。”邵助理说。

“看不出,你还挺好色的。”镇长开玩笑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邵助理打趣说。

“嗯,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镇长恰到好处地吟起诗来。

“镇长,没发现你还挺懂诗的。”邵助理奉承说。

“废话,我是辽师大中文系毕业的,正儿八经的文化人,只是这些年忙于事务,整天累的焦头乱额的,没有闲心附庸风雅,噪杂的世界,也没有诗的雅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产生诗的火花。对了,既然这里杏树成林,怎么都没有了呢?”镇长大发感慨。

“大炼钢铁那阵子,山上的杏树都砍了,割资本主义尾巴那阵子,房前屋后的都砍了,就剩下杏花家门前一棵了,听说是杏花妈用身子换下来的,所以给她取名杏花。”邵助理可是个本地通。

“哎,太可惜了,要是现在有这些树,还愁富不起来么?城里人还不挤破脑袋往这送钱。”镇长惋惜地说。

“谁能跑到前面看,谁知道形势发展这么快?”邵助理说。

“这些杏树是怎么来的?自然生长的还是有人栽培的?”镇长刨根问底。

“听说,只是听说,清末有一个没落举人,姓杜,好像是什么唐朝大诗人的后人,为了躲避之战乱,到这里安家落户,他非常喜欢杏花,来的时候带的杏树苗,开始栽植繁育,因为杏花好看,杏子好吃,大家都跟着栽种,慢慢就发展起来了。”邵助理说的有根有据,像真的一样。

“你说的应该是唐朝大诗人杜牧,他在《清明》一诗中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么说,这个杏花沟很有来头,这是个难得的传说,这里面蕴藏无限商机,如果包装和宣传得好的话,可以给杏花沟带来富裕。”镇长说。

“不愧是抓经济的,时刻不忘赚钱。”邵助理不失时机地奉承道。

“没办法,脑袋里都是GDP,坐下病了,你说今天干什么来了?”镇长问。

“干什么来了?”邵助理一脸狐疑。

“解决问题来了,要想解决问题,靠什么?还得靠发展经济,老百姓富了,还能上访么?”镇长说。

“对,还是镇长高瞻远瞩。”邵助理边说便竖起大拇指。

“你别光拍马屁,我问你,这一路怎么看不见老百姓啊?”镇长问。

“镇长,这个时候老百姓都上山放蚕,给板栗扫草,哪有闲心逛马路啊。”邵助理回答。

“可也是,我们也上山。”镇长说。

镇长说完,选择了一条山路,斜刺里拐上山去。山间小路,曲溜拐弯,杂草丛生,草窠里夹杂着一些白色野花,虽然是一路上坡,他们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汗水湿透了衣衫,可镇长精神头十足,心情很好。他说“走在这样的环境里,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王禹偁的《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你看看这连绵不断的山峰,夕阳下静静伫立。只是时过境迁,‘何事吟余忽惆怅,脚踏山径因上访。’呵呵,忏愧呀,要不是老百姓上访,我还不能踏入这个偏僻之地,也看不到这样的美景了。正所谓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就看我们怎么做了。”

“镇长,您这话里有话,看来悟出道理来了。”邵助理说。

“嗯,邵助理,你说要是让杏花沟老百姓都栽杏树,恢复漫山遍野的杏林,开发旅游农业,能不能行?”镇长问。

“咋?你想让老百姓都种杏,他们不一定干。现在老百姓是政府号召什么,他们反对什么。”邵助理说。

“为什么?”镇长不解的问。

“老百姓让政府熊怕了,前些年号召种山楂,把别的树都砍了,可山楂结果了,又卖不出去,都烂树上了,这几年有号召种板栗,这刚见果,你又让他们种杏树,他们能干么?”邵助理说。

“不能搞行政命令一刀切,我们搞一些奖励政策,慢慢引导他们发展杏树,而且不要一下子都发展,先在房前屋后,河边、荒山发展,一点点形成产业,你看怎么样?”镇长问。

“这办法行。”邵助理符合说。

“我不懂农业,你说杏子几年能见效?”镇长问。

“谚语说‘桃山杏四梨五年’,四年就开花结果,而且杏树受益40年到一百年,比其它树都长。”邵助理说。

“好、好,我决心已定,回去就派人拿出个可行性报告来,争取到惠农资金,我要把杏花沟打造成北方的杏花村。”镇长说,他的声音有些激动。

他们边走边唠,不知不觉中登上了最高峰,镇长一手掐腰,一手搭成凉棚放在眼前,极目望去,顿时心潮澎湃。(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