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奇书孙康怜雪影 试英物宣武出啼声(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长卿开窗一看,见西角上红光隐隐,庙祝忙赶来说道:“雇工人去救火,大惊小怪,倒惊了老爷了。”长卿道:“这光不是火光,大有瑞气。这雪是几时住的?我们到庙外去望一望来。”庙祝道:“雪住多时了,老爷要出去,待小道去点灯。”长卿止住道:“你看庭中雪光映得满屋白亮,何必点灯?”把衣整束,同庙祝出庙,见那红光,只有几缕在西边村上透起,却映着四山雪色红白交辉,甚是好看。庙祝道:“方才半天通是红的,如今看去真不像火光了,莫非那所在也有甚宝剑在那里放光么?”长卿道:“此非物华,乃人瑞也。那红光之下,约莫是何村庄?离此地有多少路?”庙祝道:“是西庄地方,从庙后折去,不及半里。”长卿看了一会,觉着寒冷,那红光也渐渐灭了,遂覆身进来。正要上床,只见庙祝推进窗来,手提一壶热酒,说:“老爷夜寒,请用一杯。”长卿道:“正有寒意,你这酒是雪中送炭了。”庙祝斟上一杯道:“老爷请酒,小道去拿些酱姜来。”长卿把那杯热酒一饮而尽,觉得暖气入腹,便有驱寒之意,太息道:“酒能乱性,古圣所恶。若俱似此时之酒,亦复何害?史弥远能除韩佗胄,秦桧能拒张邦昌,小人之才,原自可用;泛驾之马,惟在驭之得宜耳。”因复斟了一杯。庙祝点烛又递上酱姜、腌菜、笋尖三碟小菜。长卿一面饮酒,一面问其姓名、年岁,是火居,是正一。庙祝答是姓温,法名通奉,祖传火居,今年三十二岁。长卿道:“这还好,世人皆重正一而轻火居,不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火居与正一均为异端,而免于不孝之罪,则较胜于正一矣。道家所宗,如老、尹、庄、列,那一个没有妻子?而今人独重正一,吾不解也。”说罢大笑。

长卿正在高谈,忽听外边人声嘈杂,庙祝知是雇工回来,出去问明了,进房说道:“老爷之言不错,果真不是火光,是西庄孙家生了一个儿子,临产时屋上起这红光,竟像失火一般,惊动前后村都去救火,也是一件怪事。”长卿道:“现在相国商辂生时,就有红光罩室,太守认是公廨中火起,后来知道了,抱进内署看视,以黄罗伞罩送回家。这是目前之事,何足为怪?”庙祝道:“依着老爷,孙家这孩子将来也是状元宰相哩!”长卿暗忖:签诗上“孙康”二字,莫非因这孙姓得有文伯母踪迹,也未可知。庙祝收拾壶碟出去,长卿上床睡不多时,天已大明,起来梳洗过,衙役进禀:天气比昨日更冷,轿夫又冻坏了一个,已寄信去拨一名来代替,请老爷略待一会,等他们吃饱了饭,日头高些起来,寒气略退,这路上就好走了。长卿道:“如此严寒,岂可枵腹而行,自然该吃饱了饭再走。我也怕冷,今日就担搁一天也不妨,且吃过饭再定夺罢。”差役答应出去,长卿便要到孙家去看孩子。问庙祝外边路可滑泞,饭收拾好休来寻我,只顾先吃,由我自回。庙祝道:“日色朦胧,西风势紧,把田岸都冻得生硬,今日是不能开融的了。但这样冷天,空心饿肚,岂不着寒?”忙去拿进一碗热酒,酒内三个鸡蛋,说道:“正要送与老爷当茶的。”长卿甚喜,便都吃完。庙祝领着开出后门,走上大路,用手指道:“那一带瓦房便是西庄,姓孙的就住在那竹笆内花园里面。”长卿看得明白,便发放庙祝回去,望那村庄走来。

只见四围古木,一曲寒泉,茅舍参差,竹篱周折,俨如身入画图。两扇园门半开半掩,慢慢的踱将进去,先是一带竹林,接连着两岸木芙蓉,度过石桥,在假山后折去,就是一所临水的荷亭,荷亭半边几棵参天的松树,缠着满树枯藤,却一半堆着白雪,松影中漏出一架花屏,被雪压着如玉屏一般耀眼。转过花屏,那边有三间小楼,楼窗半开,楼上有人读书,其声清越,长卿暗吃一惊道:“此何人也,乃有此声。”因悄悄步近楼边,窃听所读何书,却是《檀弓入》,叹道:“此千古奇文也!惜为小儿学舌,致令减色。我向来自负能读此书,又与素臣讲究,益穷其妙。此人于雪窗读之,必有会心!长卿,长卿,莫谓天下无人也!”长卿正在窃听,见楼下跑出一小孩子来,喊道:“阿呀!一个人跑进来了,你们来看哟!”楼上便住了书声,橐橐而下。长卿迎上一看,只见:(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