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63.书事忆旧(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是文化人的至爱之物,有好书而不得,常常心痒难禁;有好书而失去,恐怕更是心痛万分。最近,终于下决心,花了四位数的人民币,到底将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卷缩印本的《二十四史》,搬回家来。这部堪称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大书,在二十年前为防小将抄家,冠我以封资修罪名,而慌不迭地将收藏的《二十四史》的几种,用小车推出去,当废品论斤卖掉;二十年后,又重新出现在我书房里,而且是全套,内心之激荡起伏,难以言表。

这部史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山,只要走进去,绝不会空手而返。历史,从时间角度看,过去也就过去了,但留下来的教训,即或对我个人而言,也是深刻而恒久的。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每到年底,都要统计他一年购书的花费,用了多少大洋,买了多少书籍,这份账单,就附在当年日记的后边,一目了然。看到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记录下的这一篇篇书账,肃然起敬的同时,也由不得感慨系之。起敬是对于先生的购书之多和读书之广;感慨是对于先生这样舍得投资于书籍消费,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这种书账,先生一直记录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不能不令人佩服。

如今的学人、作家,统称之为知识分子这一群人,也就是所谓的读书人,能够如鲁迅先生这样购书读书者,大概是不很多的。否则,就不会像我们这一代舞文弄墨的人,经常在文章里出一些纰漏,闹一些笑话,被明白人捉来戏笑侮羞一顿,而面红耳赤,而哑口无言了。谁让我们不好好读书?谁让我们读的书少?谁让我们强不知为已知?这也是活该了。

回想起来,在这一生中,《二十四史》给我的,不仅仅是学识上的满足,而且还使我明白了历史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恐怕这也是我无论如何要买回这部大书的私衷。

但是,谈到购书,也的确有当代知识分子的难处。第一,是收入,当今的工薪族,每月领到的那几个钱,除了鍸口以外,究竟还有多大的余力,使你敢往书店里去买你想买的书,我是心存疑问的。有钱的人不买书,买书的人没有钱,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更实际的问题,即或你爱书若命,哪怕节衣缩食,也要把书买回来的话,在哪儿存放,则是更令人挠头的了。妻儿老小,锅碗瓢盆,都挤在斗室之内,纵使有购书的欲望,也只好咽口唾液作罢论了。

然而,读书人与书,总是有一种分不开的情分。有书可读的时候,手不释卷;无书可读的时候,也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找书来读的。但是,我记得在仅有八出样板戏和浩然先生小说的一片文化沙漠中,不但无书可买,更是有书也不能读,封资修三个字,便把读书人与书分了开来。

但我一直怀念我卖掉的那些史书,对于史书,或野史笔记的兴趣,很大程度上缘起于我曾经拥有过的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校注本的几部,特别是前四史中的陈寿作史,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这部并不很长的书,几乎囊括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精华,每读每新。说来也颇凄楚可笑,在那十年里,处于风声鹤唳的状态下,很长时间里,并未舍得处理掉这些给我许多启发的史书,但随着政治运动的愈益深入,好事之徒的愈益增生,找碴儿寻衅的压迫也愈益加多,害怕被革命派掳抄的担忧心情,自然愈益沉重。因为那些“文革”英雄常是不可理喻的,与其说不清楚而沾包,不如索性当废纸卖了。结果到了八十年代,受漓江出版社的委托,重新评点《三国演义》时,不得不再去琉璃厂旧书店里,另觅一套,放置案头,以备参考。看书后的定价,原来五元的旧书,此刻已涨到四十多块钱了,真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无可奈何感。

当时,我将这些书堆到磅秤上约分量时,我真是觉得天地之间那股肃杀之气,似有冰河时期已经到临之感。但是,历史的明和暗,正和邪,是和非,黑和白,不会永远一成不变的。大概并未过得很久,七十年代,那是“文革”的中后期,终于无意中发现那岁月里一个难忘的镜头,重新燃起读书的欲望,至今印象深刻。(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