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62.鲁迅先生的书账(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读《鲁迅日记》,每到年终,先生总有一篇书账的记载,数页不等,所花的钱,或多或少,所购的书,品类也很不一样,掩卷后,颇有感慨。一年之终,将这一年所购的书,自然也基本是所读的书,予以小结,算得上是别开生面的一种纪念方式吧?

岁末年初,朔风呼啸,灯下聚坐,围炉夜话,每个人少不了的话题,便是眼看一年过去,恍惚是倏忽间事,便生出许多未能珍惜光阴的遗憾。年轻人也许不当回事,可有了一把年纪的人,难免要回过头去,细想这十二个月里,自己都干了些什么?随之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又有什么打算安排?便成了年节间的一个必有节目了。

不过,像鲁迅先生这样以一年的书账来画一个句号者,在中国,特别在今天的中国,大家都有比读书更值得关注的事情,很可能已经没有什么人对于书籍,怀抱这般痴浓的情感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但愿不是如此!),也很为我们这个文化古国,不怎么爱读书的现象,感到一丝忧虑了。

翻先生日记里的书账,从191年到北平教育部任职开始,至196年先生在沪逝世为止,数十年间,从未中断,可见先生对于书的情有独钟。这部日记是有影印本出版的,看那一笔一笔恭楷写成的书账,不禁令人肃然致敬。

在191年的第一篇书账后,先生写了一段话,很耐玩味。“审自五月至年莫,凡八月间而购书百六十余元,然无善本。京师视古籍为骨董,惟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处世不必读书,而我辈复无购书之力,尚复月掷二十余金,收拾破书数册以自怡悦,亦可笑叹人也。民国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灯下记之。”

读到这里,至少有三个感想,从心头油然而生。

第一,是先生爱书。从日记中,断不了看到“下午至夜补写《雅雨堂丛书》五页”、“晚订《经典释文》四册,全部成”、“自二十七日起修缮《埤雅》,至今日下午丁毕”等字样,可以想像先生在琉璃厂买到想买的书,回家后,凡零散者,他要装订起来,凡阙文者,他要补抄齐全的。虽然他说“收拾破书数册以自怡悦”,其实也是读书人天生的一片爱书之心。书带给人的精神上的愉悦,是别样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积累,人类要是没有这盏智慧之灯照亮着,也许直到今天,还生活在黑暗之中。所以,不读书,少读书,反对读书,白卷光荣,是我们这个文化古国的奇怪现象。不久以前的十年,横扫四旧时,书籍是打砸抢的重点,付之一炬者有,化成纸浆者有,甚至被小将用来擦屁股者也有。所以,哪怕极短暂的历史倒退,文明也会被愚昧替代。于是,觉得先生在民国元年的“今人处世不必读书”的感叹,想不到竟有如此长远的时效,也实在有点悲哀了。

第二,先生真舍得花钱买书。他在191年的书账后面写道:“本年共购书三百十元又二角二分,每月平均约二十五元八角五分,起孟及乔峰所买英文图籍尚不在内。去年每月可二十元五角五分,今年又加增五分之一矣。十二月三十一日灯下记。”他初任职教育部时,开始为津贴七十多元,到这一年十二月的俸金数,也才二百多元。从日记里所记“往瑞蚨祥买狐腿衣料一袭,獭皮领一条,共三十六元”的数字看,这二百块大洋,时值上万人民币,大致差不多的。每月花在买书的钱,大约是他那时收入的十分之一到七分之一,现在的工薪阶层,有这样魄力者,大概不多。190年,先生购书款高达两千四百多元,平均每月二百多元,相等于他当时一本书所收到的版税。据我所知,我认识的作家朋友中,还很少有哪一位把他一本书的稿费,都用来买书的。所以说,像鲁迅先生这样舍得在书籍上的花钱,还真是我们后辈所不及的。

前几天,我在惠州一书店,看到一部中华书店的《苏轼研究》,四本,要七十元,我犹豫了。在东单旧书店里,一部原价五元许的《三国志》,也涨到三十来元了,何况新书?所以,时下书价腾贵,码洋升高,也使得欲读书之人,望而却步的原因。其实,桑那浴一番,保龄球一小时,卡拉OK高吭一曲,都足以买得一大抱书籍的。可那些卡拉、桑那、保龄者,偏偏并不怎么想购书,而想购书者,又往往囊中羞涩。因此,在工资达不到鲁迅先生早期二百大洋那个水平,出版业的利润稍稍看得低一些,是有助于文化传播的。(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