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61.从家永三郎胜诉说起(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两天,我们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一条消息,也许并没有引起太多的人注意。画面上,是一位八十三岁的日本历史学家,由他的子女搀扶着,向日本最高法院走去的情景。那是个很高很长的台阶,老人走得有些吃力,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家永三郎先生,为了文部省删去他编的历史教科书里有关七三一细菌部队的章节,而打了三十二年官司,终于最后宣判这位历史学家获得胜诉,那是1997年8月9日下午时0分的事情,这次日本文部省败诉,说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历史是不容篡改的。即使被有权柄的手扭曲了过去,最终也会恢复到真实的面貌,还历史以本相。

在这个世界上,那些制造过恶行、丑行、罪行、兽行的人物,和他们的孝子贤孙,一旦手中握有权柄,都患有日本文部省某些审查官的这种讳莫如深的奇特病症,他们极不愿掀开历史的这一页。无不拼命地往那张作恶多端的脸上涂脂抹粉,无不努力地使所有人忘却他们曾经丧心病狂过的史实,这种坏事做尽,却不愿留下坏名的文化心理,大概以东方民族尤为热衷。

东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69年),“大司马桓温发徐兖州民筑广陵城,徙镇之。征役既频,加之疫疠,死者什四五,百姓嗟怨。秘书监孙盛作《晋阳秋》,直书时事。”用今天的眼光看,秘书监是朝廷的写作班子,记史是一项工作任务,孙盛不过是如实地报导了一些阴暗面罢了。但他触怒的是军方首脑桓温,这可就惹下了天大的麻烦。这位权力正处于顶峰的大军阀,已经到了可以逼皇帝禅让的地步,整个东晋王朝,他一人说了算,予取予夺,气焰嚣张。后来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当时名位不低,还应该算是他的朋友,路上见了他的车队行进,也来不及地扑地叩拜。桓温觉得不好意思,赶紧着人扶起,说老兄何必如此?谢安说,连皇帝见了你,都作揖打恭,我焉敢不诚惶诚恐。

凡统治者,失败后能认输者少,而变本加厉继续其错误政策者多,地位愈高,理性愈低,也就愈不肯认错,非弄到海枯河干,实在混不下去为止。孙盛是位史家,他坚信“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所以直书桓温独断专行,造成倾全国之力的北伐,因指挥不当,以失败告终的事实,更批评他为挽回面子,不顾国力民心,又搞这种劳民伤财的建筑工程,制造假繁荣的虚浮现象。

桓温见到了孙盛的《晋阳秋》,火冒三丈。把孙盛的儿子找来兵戟林立的大司马府,当面威胁说:“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言,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这是再明白不过的警告,你们要是不怕遭到灭门之祸的话,你就让你那糟老头子去出版他的《晋阳秋》吧!孙家大少爷当时吓得三魂出窍,七魄悠悠,一路跌跌撞撞地回到家门,一头栽在孙盛面前,老爷子,您就高抬贵手,救救我们全家百十口子的身家性命吧!

“时盛年老家居,性方严,有轨度,子孙虽斑自,待之愈峻。”但消息传来,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不胆破心惊的。那时的株连,可比现代人搞运动,打击面要宽泛得多,常常是成百上千的亲属,跟着掉脑袋。于是,孙男弟女,姻亲妇眷,面前黑鸦鸦地跪了一片,“号泣稽嗓”,要求他修改《晋阳秋》,如不能为桓大司马歌功颂德,至少也要将这一页掩饰过去,只当历史上没发生过这回事。

老爷子呀!他们开导这位历史学家:诸如此类的瞪着眼睛说瞎话,昧着良心捧臭脚,将坏蛋美化为天使,把罪犯鼓吹成圣徒的文化流氓,难道还少吗?至于那些文学骗子,动不动就宣布某部作品成为经典,来不来就把某位作家捧为大师,不也比比皆是吗?您老人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

“盛大怒,不许。”断然拒绝,这就透出史家的铮铮风骨了。

他的几个儿子,一看老爷子如此顽固倔强,毫无商量余地,又不能等着桓大司马的刀落在头上,便私下里将《晋阳秋》大大地涂抹更改,梳理润饰。中国文字的弹性,也着实是刀笔吏足以表现才华的所在。假如放在二十世纪,他儿子们准会这样改动:明明是桓温大军,仓皇败北,会说成是“战略撤退”而心安理得;明明是将舟船辎重,统统抛弃,会说成是“缴了学费”而自我安慰;失败以后,不思悔过,更加浪费民力国帑,去建造广陵城,会说是“不吃一堑,不长一智”而更加英明;这和如今不论怎样的狗屎作品,都会有人天花乱坠地叫好一样,溢美之词,过誉之言,廉价的吹捧,不值钱的桂冠,已经和垃圾一样成灾了。(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