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2章 袁崇焕的悲剧(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一月十七日夜,袁崇焕率军赶至广渠门外,次日与后金军激战。

十一月二十日,宣府总兵侯世禄,大同总兵满桂,于德胜门同清军血战。

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祯于平台召见袁崇焕等有功之臣,商议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十一月二十七日,袁崇焕率五百人炮击皇太极大营,皇太极迫于压力暂时率军撤退。

经历了数日以来的激烈交战,京城的局势总算是稳定了下来。这几日我一直都待在后宫之中,时不时地可以听见外面的炮声,自己左右是知道历史的,故而对此自然是可以处之泰然。

心知这几日情势一直很紧急,朱由检断然不会有时间来看我的,我也索性就翻出了一些佛经,认认真真地抄了起来,全当是打发时间的。

这样一个相当简单的事情,落在秋实和暖玉等人的眼里就完全是变了样子。

这一日,我正抄的格外顺手,暖玉忽然走了过来,在我身边站定轻轻地道:“主子,这些天你怎么就一直抄起佛经了,也不干点儿旁的。”

我未抬头,边写边道:“抄抄佛经,不知不觉人也就豁达了许多。”

“主子。”暖玉轻轻地叫着我,从她的口气里我似乎感受到一丝异样。

我将最后一个字写完,放下笔:“怎么了,有什么事情就说出来,你暖玉何时是那种吞吞吐吐的人,你要是都唯唯诺诺了,那么这宫里的大多数人不得全成木头了。”

“主子这说的什么话。”暖玉红着脸,将头埋的很低。

“有话就说,我又不会吃了你的。”我耐着性子催促。

“那么。”暖玉讪讪笑着,唯唯诺诺地道“那我可就说了啊,你不会介意我看穿了你的心思吧。”

我越听越是感觉有意思了:“看穿我的心思,那你也得有这个本事不是。”

“田秀英。”暖玉罕见地直呼我的名字:“你是不是想出家。”

“啊——”我惊讶的差点儿都要咬到舌头:“谁告诉你的。”

“没人告诉。”暖玉理直气壮地道,转而又指了指我正在抄录的佛经:“你不出家抄录这些东西做什么。”

听她说的信誓旦旦,我着实有点儿啼笑皆非:“谁告诉你,抄佛经就代表要出家的,上次太后让我抄佛经给她,那么太后看了我抄写的佛经,是不是也要准备出家呢。”

“你别激动别激动。”暖玉笑得无比尴尬,连连摆手:“左右你不想出家就好,你可不知道,最近把我给吓了一跳。”

“行了吧你。”我微微一笑:“这会子放心了吧,我至于要出家吗,你们也是的,就是看我抄个佛经,就这样随意联想。”

“能不说了吗。”暖玉瞬间就像是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地道:“人家不也是担心你吗。”

“好了,我知道。”我站起身轻轻拍了拍暖玉的肩膀,缓缓收住笑意,正色道:“上次让你调查的事情怎么样了。”之前我曾经听说,京城里有一座广化庵,那里的师太医术极高,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都慕名前来找她治病。不光如此,这位师太还有一个奇妙之处,她从不让病人见到她的容颜,每次不是以纱巾掩面,就是在给病患诊病时,直接放上一张屏风,她也因此而多了一些神秘色彩。

世人对她的议论和揣测一直就没有停过,有的说她是一位返老还童的老妪,有的则说她其实就是一个年轻女子,只是不知何故却能拥有与之年龄不相符的声音,亦或者说她为何要这样的掩饰真实年龄。

我也是一时好奇,于是就让暖玉借着出宫购买布料的由头,前去打探过几次。

“主子。”暖玉挠了挠头,沉吟一瞬方道:“这个奴婢还真不好说,再说了偌大的一座庵堂,你让奴婢怎么查呢,反正每次去都是人来人往,一派香火鼎盛的模样。”

“你前后去了几次,就没有得到一点儿有价值的线索。”我定定地望着暖玉,心下到底还怀着一丝希望。

“那也不尽然。”暖玉耸了耸肩,不紧不慢地道:“起码现在奴婢知道这座庵堂是近两年才建起来的,然而不知道为什么,这庵堂建立之初,便是香火鼎盛。”

“你是说,这庵堂是最近两年凭空出世的。”我略带狐疑地问。

“是啊。”暖玉点了点头。

“这么说的话,我还真想去看看呢。”居然有这样离奇的一座庵堂,我隐隐地感觉到这里面一定是存在着某种我所不知道的秘密。

“啊。”暖玉惊讶的不行,无比现实地道:“可是,您怎么出宫呢。”

“这个容易。”我不由嘿嘿一笑,自信满满地道:“等过几日,京城这里彻底稳定下来了,我就去找皇上,而且我连理由都想好了。”

“什么理由。”暖玉疑惑地打量着我。

我高深莫测地笑了:“要不下次我对皇上说的时候,你在边上偷听。”

“又在我背后耍什么阴谋诡计了。”我清晰地听见是朱由检的声音。

我的视线越过暖玉,这才发现朱由检正站在那里,一瞬不瞬地盯着我。

我冲他干笑两下:“其实也没什么啦。”

“到底有还是没有。”朱由检挑了挑眉,好像是不肯放过我呢。

“我想出宫散心。”我也懒得解释什么,于是开门见山地道。

朱由检犹豫一瞬:“要不然朕陪你一起去吧。”

朱由检今日好像是心情大好,居然说要带我出宫。无奈我这一次出宫不是单纯的散心,所以我自然是不希望他去的。

“怎么。”朱由检轻咳两声:“你不希望朕陪你去。”

“我想自己去。”我一字一句地道。

“那也行。”朱由检爽快地点了点头,随即话锋一转:“不过,现在不行,一定得再过一阵子。”

我第一时间反问:“为什么。”

“因为。”朱由检无奈地叹了口气,沉声道:“京城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现在一切还没有恢复,这个时候出宫实在是太危险了。”

原来,朱由检这是在为我考虑,心下感觉暖暖的。

我沉默了一会儿,淡声道:“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可是我真的是想出宫散散心,求求你答应我成不,大不了你可以派人暗中保护,并且监视我的行踪啊。”我一时说的顺嘴,急忙改口:“是密切关注我的位置啊。”

“真是拿你没办法。”朱由检轻叹一声,伸手在我的鼻子上轻轻刮了一下:“那么你总得告诉我,你要去哪里,这样我也好心理有个数不是。”

眼瞧着这件事儿有希望,我赶忙应道:“不去哪里,就是想去庵堂里转悠转悠。”

“姐姐,弄了半天你还是想出家啊。”说话的是暖玉。

“你怎么还在这里。”我横了暖玉一眼,示意她赶紧闪人。

暖玉扬了扬眉,想当然地道:“你又没让人家退下。”

“我……”我被暖玉堵得哑口无言,又不忍心真的去责骂她,只能是又好气又好笑的干瞪眼。

“滚。”朱由检冷冷地道。

“凶什么。”我腰一叉,大声强调:“这是我妹妹,你给我客气点儿。”

“原来过了那么久,你还这样宠着她。”朱由检笑着摇了摇头。

“怎么不行吗。”我下意识地反驳。

“行。”朱由检拉长声:“话又说回来,你去庵堂不会是真的想出家吧。”

“你也跟着她瞎起哄。”我笑得无语的都要岔气了:“我是想着啊,连着打了好几天的仗,一定是死伤了不少的将士,所以我想去为他们祈福,希望他们死后可以升入极乐世界。”

“呵呵。”朱由检伸手在我头上敲了一下,抿唇而笑:“原来这就是你给朕的理由。”

我嘻嘻笑着:“这是不是特别的好,皇上是不是挑不出毛病来,我这么做可是一颗心为大明王朝啊。”

不知不觉,一等又是好几天,朱由检迟迟没有答复,尽管心里是无奈到了极点,对于那座庵堂的好奇心也是强到了极点,可是事前能说的都已经说了,再去一味地央求,岂不就成了无理取闹。

这一日,刚刚从皇后宫中请安回来,突发奇想地想去乾清宫那里看看。

结果走了一半,竟然是遇见了王承恩。

王承恩见到我也是相当惊讶的,他笑着向我行了一礼:“娘娘,可是想求见皇上。”

我侧身让开半礼,嘴角牵出一丝羞涩的笑意:“算是吧。”

“娘娘。”王承恩左右看看,确系没有人注意到我们这里,方压低声音道:“娘娘,这个时候您还是不要去触这个霉头。”

“怎么了。”我见王承恩说的小心谨慎,不禁有点儿好奇。

“诶——”王承恩长叹一声:“索性就对娘娘说了吧,今日早上皇上传袁崇焕进宫,在进内城的时候,皇上不知何故命人从上面放下了一个筐子,让堂堂的一位督师坐入筐中用绳子拽了上去。

“那后来呢。”我抑制住惊讶,顺着王承恩的话继续问。

“后来,皇上就把袁崇焕给投入了大狱。”王承恩无奈地直摇头。

听着王承恩的叙述,我才渐渐回忆起了自己曾经看过的一些资料,其实不论袁崇焕此人如何,但是作为堂堂的督师,竟然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进入内城,这无疑是对他的极大侮辱。

只是前不久,我认识到了袁崇焕在这次“己巳之变”当中犯了如此严重的错误,现下对于朱由检的作法也是多了一份理解的。

“娘娘您没事儿吧。”王承恩小心翼翼地问。

“没事儿。”我赶紧将自己从思绪当中抽离出来,略显生硬地道:“公公的意思秀英明白了,我这就回去,这个霉头我还真不想触呢。”

“好。”王承恩再度冲我福了福身子:“娘娘慢走。”

我没有再做多余的应答,整个人不由再度投入对于袁崇焕的无限联想。

要是在以前,我可能会想去替袁崇焕说几句话,至少是让朱由检明白,袁崇焕之所以一直尾随而不从背后痛击敌人,其实是为了寻找一座坚固的城池,然后再依托城上的火炮,从而痛击清军。

袁崇焕的死左右是历史的必然,我想也绝对不是我的一两句话就可以改变袁崇焕命运的。面对板上钉钉的历史,我完全没有说话的必要,弄不好反而还会使得我和朱由检之间,来之不易的和平再度生出嫌隙。

回到承乾宫的时候,整个人整颗心都是沉甸甸的。

我也说不出原因,反正就是心情不畅,最后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对朱由检再无保留,同时也就希望大明王朝越来越好。我想袁崇焕定然没有他老师孙承宗那样的韬略,不过在当时的背景下,他无疑是一张治标不治本的膏药。

时光匆匆,对于我要求出宫的事情,朱由检好像是彻底忘记了。

我的好奇心依旧未减,还是会让暖玉借助出宫的机会去打探消息,到了后来,暖玉总是从宫外开开心心地回来,对于我所想要得到的消息,却是一点儿有价值的线索都没有。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最终被崇祯以“通敌叛国”处以极刑。

在死前,袁崇焕不禁感慨: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诚依旧守辽东。

在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竟是忍不住为之流下眼泪。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张廷玉的这句话,无疑是说明了问题的。

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朱由检是怎样的,算算时间,现在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想必已经是在各地起兵造反了,这个时候他多半是焦头烂额的吧。

历史的车轮,终于还是来到了明末这样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呈现出一个令朱由检穷尽一生都无法扭转的世道——改朝换代。

“在想什么呢。”一个低沉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响了起来。

“没什么,真的没什么。”我近乎是在自言自语。

“你说中兴大明是否有望。”朱由检问的小心翼翼。

我亦是回答的小心翼翼:“这个秀英怎么知道。”我静默良久,方淡淡地道:“一切但求问心无愧,但求忠于自己的内心。”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