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一章 老海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道河镇”的某间宾馆客房内,桥本趴在桌子上正仔细研究着一张大地图,不时还和手里一张小纸片对照一下。

泽田单手插兜,站在桥本旁边吞云吐雾,而山田则坐在床上看电视。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桥本盯着地图喃喃自语。

泽田面无表情地看向桥本手里的小纸片,那张纸片他已仔细看过很多次了,内容简单到傻子看两眼就能记住,他不明白桥本还拿着在那里装腔作势干什么。

纸片最上面有个箭头,旁边写着“北”字,中央用日文标注了两个地名“天池”和“地藏山”,地名下面用线条画出了简单的地形轮廓。

在“地藏山”的山形轮廓旁边还画着个椭圆,上面写着“湖”,在“湖”和“地藏山”之间画着一条直线,上面写着“2里”两个字。除了这些,纸片上面再也没有其他痕迹了。

良久后,桥本摘下眼镜揉了揉了发酸的眼睛,又戴上眼镜说道:“这里‘干净’吗?”

泽田皱了下眉,不耐说道:“我已经查过了,有什么话快说。”

桥本似乎没有听出泽田的不快,摆摆手走到房门处,打开房门向外看了看,看到门外根本没人后,这才放心的边往回走边说道:

“秘密只能由我们三人知道,万事还是小心些好。”

桥本双手抱着胳膊在房间内来回踱步,想了好一会儿才开口:

“我仔细查看过地图,没有地名能对上。关于纸片中标注的‘湖’,我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而在这片区域有不下十几处水面,如果要依次寻找会很费时间,而且出错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我们还是要找到‘地藏山’的所在才是重中之重。”

泽田抽动了下嘴角,阴冷道:“桥本君,你要说的就是这些废话吗?我来这里不是和你一起玩什么解迷游戏的,你要记得在曰本对我的承诺!”

“泽田君不要急嘛,我大概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为何那些支那人都不知道这个地名?我猜测“地藏山”这个名称有可能只在军队中使用,所以没有支那人知道这个地方。”

桥本摸着下巴继续说道,“泽田君请动脑想一想,地藏佛像在我们曰本是很普遍的,但在支那,地藏菩萨却没有那么家喻户晓,只有信佛的人知道。支那最多的是观世音和土地公,是不是这样?山田君。”

桥本突然面色阴冷地盯向山田,等待答复。山田听到招呼,一脸茫然看向桥本,犹豫着点了点头表示肯定。

桥本看到山田点了头,冷笑道:“我希望山田君记住我们是合伙人,不要再有什么别的心思,我不希望这样的事再有下次,不要忘了,这里不止你精通支那语!”

山田的脸色一下变得惨白。关于“地藏山”可能是军队内部称谓这点,熟悉中华文化的山田的确想到了,但出于对桥本两人的厌恶,山田选择了沉默。

桥本不再理会山田,转头看向泽田:“我对过了地图上的山地名称,地图上也没有任何‘土地公’‘神佛’这类字眼,我想,只能从曰本找一张战争时期的军用地图来看看了,这件事就拜托泽田君了。”

泽田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查找旧地图这种小事,对于身为黑道组长的泽田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一个电话,在曰本的30名手下便会办妥一切,“怪物泽田”这个绰号可不是说笑的。

眼下让泽田颇感疑惑的是,为何桥本知道的事他却最后才知道,这让泽田动了心思……

废物学长向来是自作聪明,要不是在中学时曾经帮过自己且家境殷实,自己才懒得理会这种废物。假惺惺研究了半天才把答案抛出来,还真是可恶之极。

这废物学长可不了解什么中国文化,难道是和他住一起的井上想到的?看来,有必要警告一下井上谁才是老大……或者是徐佳丽?

一想到徐佳丽,泽田的某个部位立时起了微妙变化。

很快,泽田的胡思乱想就被电话铃声打断了,电话是打给桥本的,打来电话的正是徐佳丽。

…………

徐佳丽在电话里向桥本汇报完事情进展后,便开车载着高山和店主儿子陈涛,三人一起去探望抗联战士“老海山”。

路上,徐佳丽向陈涛详细询问了关于老海山的情况,在陈涛颇为生动地讲述中,高山体会到了何为悲惨何为挣扎。

陈家祖上曾经是关内的一户破落地主,由于家道中落又赶上连年灾荒,老海山的父亲就举家随着逃荒的人群到了东北,几经辗转在长白山附近的一个村子扎了根。

老海山的父亲曾经在小时候念过几年私塾,肚子里有点墨水,就给老海山的兄弟姐妹们起了不错的名字,为这事有不少附近的村民来找陈家求个好名字,老海山的父亲也是有求必应。

老海山真名叫“陈志宇”排行老五,陈家本来应是有兄弟姐妹六人,但老六在出生后没多久就得了大病而夭折。

陈家经过十多年两代人不断勤奋开垦,终于有了属于他们的十来亩薄田,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再也没有挨饿受冻过。

可是,到了老海山十七岁那年,村子里来了曰本人,曰本人拿着满洲国的文书让老海山的父亲签字,说是要赎买陈家的土地,本来讲好的五百元,最后到手的只有区区二十元。

没了土地的陈家人被曰本人弄进了圈起来的“部落”。“部落”四面都有曰本人拿枪看守,“部落”里的人连出去捡个柴火都要向曰本人请示。

老海山的大姐早些年嫁了人,随着夫家去了别的地方,四姐在“部落”里活生生失踪了,二哥被曰本人抓去挖矿就再也没回来过。

眼瞅着“部落”里一家家的死绝,父亲拿出仅有的一点钱托人疏通,让老海山和他三哥一起去给曰本人种地,这才让老海山和他三哥捡了条活命,不到半个月,老海山的父亲母亲相继病饿而死。

曰本人强占了土地,很少有干农活的,成天不是扛枪就是耍刀,玩了命练,大人小孩一起上,练到日子就排队去“红房子”那领大米白面。

这曰本人不干活,总得有人干,要不这金贵的大米白面从哪来?这干农活的差事就落到了老海山这帮子雇工身上,种的还是自家以前的地,但收获的粮食只能摸不让吃,给你点杂粮豆饼混个水饱就算它狗日的开恩了。

就这当牛做马饿肚子的苦日子,在老海山看来,也比在“部落”里吃土面儿喝马粪汤强太多,至少给个活命的机会,不像“部落”里那般往死里祸害人。

可“好景”不长,年轻气盛的老海山犯了事,那时候不让中国人吃大米白面,发现了就是“经济犯”,老海山偷偷磨的一点面粉让曰本人搜到了,差点活活打死。

吊了五天四夜,18岁的老海山奇迹般逃走了。逃出去的老海山当了“胡子”(土匪),后来又随“绺子”(土匪队伍)一起归了抗联打鬼子。

进了抗联,老海山才有了绰号“海山”。当时的抗联太过艰苦危险,为防止有叛徒告密而牵连全家被杀,所以人人都用绰号相称。

曰本投降后,老海山因为打死三个苏联兵被判了刑,坐了几年牢后进了工厂当工人,三十多岁时结了婚,有了一子一女。

再后来老伴死了,儿子女儿也都到了大城市里工作成了家,老海山一个人搬到了山根下过起了隐居生活。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