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九回临东阿植登鱼山有终焉遂营为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国志选·陈思王植传》最后一节,主要记述了曹植病逝前后的情景,其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原文为:“其年冬,诏诸王朝六年正月。其二月,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500户。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登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岁。”

这段的内容包含了两层意思,前九句是指魏明帝六年,诏诸王朝会,其二月封曹植以陈四县为陈王,显然包括较为富裕的东阿。封陈思王后植的生活待遇有所改善。植“每欲求见”,想及时论政,但终不能得,因而怅然绝望。显然在政治上,明帝仍没有放松对曹植的防范。

《陈思王植传》最后一节第二层原文为:“遗令薄葬。以小子志,保家之主也,欲立之。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曹植死后其子志嗣,徙封济北王。

“鱼山”距东阿县城十九公里,在黄河岸边。曹植对东阿怀有深厚的感情,至今还保留有童年时的读书台。“临东阿”是说他在东阿居住过。东阿确实地域比较富庶,自古享有盛名的阿胶枣,黄河大鲤鱼都是闻名遐迩的特产,笔者战争年代,在鲁西南工作时,多次从此地往返于黄河南北。如今东阿阿胶已发展为系列产品,且畅销于国内外。

“初,植登鱼山”显然曹植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喟然”叹息的意思,遂产生了“终焉之心”,死后的安排。确定“遂营为墓”学习他老爸曹操“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薄葬规定。曹植死后,魏太和七年(公元年)建立了曹植墓,现刻有“东阿王曹植墓碑”七个大字。鱼山并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思王植传》最后一节,第三层的原文为:“景初中诏曰:(即为明帝景初一年)“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副藏内外。”魏明帝当政后,对身为嫡亲的叔父曹植,在礼节、待遇上时给以照顾。在他等待参与第二年正月“元会”大典时,明帝因其多年僻居远藩,不曾朝会京城的曹植,让他遍游洛阳的楼阁、名胜古迹,还赐以御食等。太和六年二月,徙封为陈王。“陈思王”乃植死后朝廷

之为“思”,意即昔虽有过但能追悔思改“克己慎行”。明帝并令人为他的作品编过集子,即“撰录”,植的遗作。因此,后世之人亦称曹植为“陈思王”。(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