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六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曲终人散

史迪威在华演出的悲剧落幕了,但书中参加角逐的大小角色的戏还在继续着。令人感慨的是罗斯福、丘吉尔等人也伴随着这出悲剧的落幕走向了人生的低谷,这又应了中国一句古话:“曲终人散。”作为全书的尾声,很有必要向读者作一简介:

罗斯福总统下令召回史迪威不久,遂参加竞选,到处游说,并于十一月七日战胜共和党候选人杜威,第四次荣登总统宝座。翌年二月四日至十一日他带病参加雅尔塔会议,与斯大林、丘吉尔共同签署有名的《雅尔塔协定》,回国以后收到了攻占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喜报,接着,他又于三月九日亲自命令美军B—9型飞机大举轰炸日本东京。正当美军全力实施冲绳岛登陆作战之际,他于四月十二日在佐治亚温泉因脑溢血去世,终年六十三岁。遗职由副总统杜鲁门接任。

罗斯福实质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盟军第一总指挥,但他既未等到希特勒灭亡的喜讯,也没听见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广播,作为一代伟人,留下了人生的一大遗憾。

罗斯福总统逝世之后,作为他亲密朋友的丘吉尔首相感到“身上仿佛受了一次打击”。他的第一个冲动是前往华盛顿参加葬礼,除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之外,还希望“同罗斯福的继承者谈上几天”。但是,丘吉尔首相被劝说在战争紧要时刻必须留在伦敦。

苏联于四月十六日在东线开始对德国发动攻势,九天后将柏林包围,与此同时,西线盟军迫使德军司令在四月二十九日同意无条件投降。墨索里尼和他的情fu被意大利游击队逮捕枪毙,希特勒于四月三十日和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后一同自杀。五月七日,德国参谋总长约德尔大将签字无条件投降。至此,欧洲战场宣布结束战争。丘吉尔作为首相享受了庆祝欧洲胜利的喜悦。

对于英国来说,亚洲的新加坡、香港、缅甸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丘吉尔首相而言,这些地方更是在他手中丢给日本的。因此,打败日本,从日本手中收复这些失地遂成了丘吉尔首相至高的使命。但是,在当时英国已经开始的大选中,丘吉尔竟然意外地大败给工党领袖艾德礼。七月二十六日,丘吉尔向英王递交辞呈,同日,艾德礼入主唐宁街组阁。因此,不仅签署《波茨坦公告》的荣誉落在艾德礼身上,从日本人的手中收复亚洲的失地也与丘吉尔无缘了。这对丘吉尔而言,只能借用中国的两句诗来形容了: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蒋介石在亚洲战场上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不仅成功地排挤了史迪威,还等到了日本最后的投降。更为重要的是,他借用史迪威在华期间为他训练的美式装备的军队,和毛泽东领导的“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争天下——发动了第三次全面内战。古语说得好:“得道者得天下,失道者失天下。”历经三年的较量,蒋介石终于全军溃败,退守台湾。而毛泽东在祖国大陆升起了五星红旗,缔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就在抗战胜利结束不久,史迪威将军的“后台老板”马歇尔将军奉命使华,调停国共两党的纷争,企盼在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上实现和平。他不了解中国的现实和国情,更不了解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两个老对手的个性以及不同的治国之道,所谓“调停”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可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立的殊勋,以及他在亚洲战场——尤其是中国战区所起的历史作用,读者已从拙作中有所了解。

再说拙作的主人翁——史迪威,他动身飞回美国的时候,恰是总统竞选进入了最后一周。因此,罗斯福采取特别措施,既不公布史迪威被召回的消息,也不让新闻界与他接触。然而或许是上帝有意开罗斯福的玩笑,也或许是怨气所致,史迪威的支持者——布鲁斯·阿特金森预先写好的新闻稿逃过检查,刊登在十月三十一日的《纽约时报》上,这篇尽情诋毁蒋介石和挖苦罗斯福的文章犹如千里长堤上的蚁穴,在美国上下引起轩然大波。接着,“每个仍在,或者曾在中缅印战区工作过的记者都奋笔疾书,把他们多年来不被允许写的东西全部诉诸笔墨。一时新的报道、社论、专题文章和电台评论铺天盖地”,被时人称为“大幻想的爆炸”、“大扫中国垃圾之日”。为什么政府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美国公众呢?这成了美国的舆论中心。

为此,罗斯福不得不举行记者招待会。据说,他在会上显得比任何时候都和蔼。他说:“这完全是由于性格不合的缘故”,“这不涉及到政治,甚至未涉及到中国的政治。这与战略,与政策,与租借物资……与‘所谓的共产党’都没有关系”,这完全是个“性格问题”。

史迪威就是在这种氛围中降落在久别的故土——美国的。前来迎接他的只有妻子威妮弗雷德·A·史迪威。他紧紧地拥抱妻子,许久许久没有说出一句话来。接着,他们夫妇驱车前往军官俱乐部,并被告知:“形势是极具爆炸性的,对任何人什么都不要说,也不要去见任何人。”但是,他却执拗地认为:“马歇尔将军应该见我一面吧?”

是日晚上,史迪威夫妇在军官俱乐部的小餐厅吃饭。这时,马歇尔将军的副官弗兰克·麦卡锡上校走过来,未经邀请就坐到了史迪威的身边,小声地说道:

“将军,你什么时候离开华盛顿?”

“你是什么意思?”史迪威问道。

“就是那个——你什么时候离开?”

“那就是说这里不需要我——对吗?”

麦卡锡上校点了点头。

“好吧,我同马歇尔将军谈过话后就离开。”

“对不起,马歇尔将军今晚离开华盛顿,几天内不会回来。”

“我知道,但我在见到他之前是不会走的。”

史迪威这时的感觉是:他完全地被抛弃了!也就是在这一刹那之间,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为只有故乡才不会遗弃自己养育的孩子。他有些激动地对妻子说:

“我们回家去!”

史迪威偕夫人告别了乱糟糟的华盛顿,飞回宁静而美丽的故乡。他们的三个女儿站在机场上迎接。当她们看到父亲憔悴、疲乏、悲伤的外表时,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马歇尔将军对史迪威是深怀歉疚的:史迪威从战时使命中“得到的荣誉很少,也没有受到多少感谢。回国后他又遭到冷遇,也没有为他举行与他执行的使命相符的欢迎仪式”。对此,史汀生部长也不无歉意地说:“在整个战争中,他所承担的使命是最艰巨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掩人耳目,不引起记者的注意,马歇尔和史汀生非但没有去机场迎接史迪威,反而还要求史迪威尽快离开华盛顿,真是于情于理难容!不过,史迪威回到棕榈滩的家里不久,又被马歇尔“偷偷地接到华盛顿”,“带到与马歇尔寓所隔街相望的梅耶堡军营”。夜幕降临后,马歇尔来看他。寒暄过后,双方都避开中国问题,专谈史迪威的工作安排。马歇尔说道:

“除了负责本土训练的陆军地面部队司令外,眼下已无其他更好的职务让你担任。”

“确实没有我的工作?”

马歇尔为难地点了点头。

“给我一个师吧!”

“不要忘了你是四星上将。”马歇尔笑了笑,“先休息一个月吧!”

史迪威清楚地认识到,马歇尔要他在大选揭晓前深居简出,保持缄默,因而叹了口气,遂又不情愿地点了点头。

翌年——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三日,史迪威被任命为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部司令,负责训练部队的工作。然而在海外战争日益激烈的时候,这个工作对他毫无吸引力。但他依然是位标准的军人,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下面各兵营度过的。

就在他就任新职的第三天——一月二十五日,他获悉雷多公路正式通车,当时内心的感受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不久,他读到了蒋介石在雷多公路通车剪彩仪式上的这段讲话:

“我们已经打破了中国的封锁,为了纪念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卓越贡献,和在他的领导下盟军以及中国部队在缅甸公路和这条公路的修筑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把这条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不太明了“打一下揉三揉”的妙用,沉吟有顷,疑惑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是谁叫他这样做的?”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日,马歇尔将军和史汀生部长为了抚慰遭到冷遇的史迪威,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倦的热情”为因,报请罗斯福总统批准,授予史迪威一枚荣誉军团勋章。读者一定记得,这枚荣誉军团勋章姗姗来迟了将近一年!同时授予他的还有一枚橡叶勋章,表彰他在打通中国通道中所做出的“异常艰巨的功绩”。史汀生部长为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将这两枚勋章佩戴在史迪威胸前,并说:

“在我所授予的勋章中,唯有这两枚勋章是最令我快乐的!”

但是,对史迪威来说,两枚勋章并不能弥补他没能参加海外战斗的损失。他憎恨华盛顿,在他看来,“华盛顿与重庆一样,都是一堆大粪”。

三月八日,罗斯福总统召见了史迪威。对这次迟到的召见,史迪威仅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会见后,罗斯福把我留下,同我谈论了人力不足和进攻日本的重要性。他说他对雷多公路以我的名字命名感到很高兴,他的神色很不好,但不像在雅尔塔会议上的照片那样可怕。”

据记载,史迪威在出白宫的路上,“甚至对他的副官表示了他对总统的有点勉强的称赞之意,仿佛他最后终于感觉到了罗斯福有一丝魅力”。

在日本节节败退的形势下,史迪威非常想重回中国战场,尤其在听说“那里的人都很思念他”,孙立人等一批中国军官联名给罗斯福上书,要求他返回中国之后,他真希望这些请求变成现实。但是,蒋介石怕他,彻底根绝了他的这一希望。

作为一名坚决反法西斯的战士,史迪威是何等地想参加对日本的最后一击啊!他征得马歇尔将军的同意,去太平洋地区访问了一个月,希望西点军校的老同学麦克阿瑟将军给他个指挥战斗的位子。麦克阿瑟问道:

“是否愿意出任我的参谋长?”

“我不干,我认为我适合当一名前线司令官。”

“你作为四星上将,是否愿意出任一个集团军司令?”

“只要让我带兵打仗,指挥一个师也愿意。”

“哎,你说到哪里去了!只要你愿意指挥一个集团军,我就不愿让任何其他人替换你。”

六月二十三日,史迪威正式出任第十集团军司令。

也就是在史迪威准备指挥第十集团军的时候,马歇尔将军和阿纳德将军借机报复了陈纳德将军。他们在改组在华空军的过程中,有意任命斯特拉迈耶将军为美军驻华空军司令,使其一跃成为陈纳德将军的顶头上司。为此,陈纳德将军愤而辞职,结束了自己的戎马生涯,并于日本投降前夕飞回了美国,为组建飞虎航空公司四处游说。日本投降以后,陈纳德重返中国,在筹办航空公司的同时,与陈香梅女士完婚。他于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去世。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蘑菇云升起,震惊世界;

八月八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

八月九日,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震惊日本朝野;

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按原定计划,史迪威指挥的第十集团军应占领朝鲜,但因蒋介石曾就传闻中史迪威将军将率领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之事询问华盛顿,新任总统杜鲁门答说:“史迪威不会在中国沿海登陆。”麦克阿瑟将军只好将第十集团军部署到日本去。这对史迪威而言,无疑是最大的痛苦!

九月二日,史迪威因在缅甸战役中有功,受命参加在东京湾举行的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为此,他感到高兴。

九月二十六日,史迪威致电马歇尔将军,要求批准他去中国北平看望老朋友。但蒋介石却通过外交途径通知美国:“不同意!”理由是“怕被共产党利用”,并允诺“一旦中国形势恢复正常,将正式邀请史迪威访华”。从此,一直怀念中国的史迪威将军再也没能回到中国。

十月十八日,史迪威回到了美国。由于第十集团军被解散,他暂时被分配在华盛顿供职,担任军需装备委员会主任。

翌年——一九四六年一月,史迪威被任命为第六集团军司令,负责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是年八月,他显得“消瘦、脸色不好,觉得乏力”。同时,他还“感到手脚冰冷,有时还头晕目眩,体力不支,几次昏睡在椅子上”。经过化验,医生发现他的肝部有可疑的东西。他预感到了人生的末日即将来临,但并不认输,“仿佛要向病魔挑战似的,一口气漫步了几英里”。

九月二十八日,史迪威住进了莱特曼陆军医院。十月三日,“他腹部做了次手术,结果发现他患的是胃癌,并扩散到了肝部,已到晚期”,但“令医生不解的是他不曾有过疼痛的感觉”。

史迪威就要告别人世了,作为一名战士,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获得一枚战斗步兵纪念章。这是一种刻有一支步枪图案的普通纪念章,凡经过战火考验的步兵都可获得。十月十一日,接替史汀生任陆军部长的帕特森宣布授予史迪威将军战斗步兵纪念章”。

史迪威在弥留期间,讲了一段颇为闻名的话:“满洲不是一个壮观的场面吗?……我心里痒痒地想丢掉铲子,到那里去和朱德在一起,背上来复枪。”

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二日午后不久,史迪威在沉睡中与世长辞。根据他的生前愿望,没有为他举行葬礼。他的尸体火化后,骨灰撒进了太平洋。

从此,史迪威作为一名战士的生涯画上了句号。但是,史迪威在华演出的这幕悲剧还吸引着不少的后人……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六日

草于京城苦乐居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一日

完于京城苦乐居

主要参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德国)安·希尔格鲁贝尔、格·许梅尔兴合著,军事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史迪威事件》,梁敬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七三年。

《远征印缅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年。

《蒋介石的外国参谋长——史迪威》,(美国)巴巴拉·W·塔奇曼若,姚凡立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中国国民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编,一九八七年。

《史迪威日记》,黄加林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一至五卷),解放军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彭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罗斯福与美国对华政策》(下册),(美国)罗伯特·达莱克著,马宁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四年。

《美国十字军在中国》,(美国)迈克尔·沙勒著,郭济祖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三年。

《日本天皇的阴谋》,(美国)戴维·贝尔加米尼著,华幼中等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六年。

《中国国民党大事记》,李松林等著,解放军出版社。

《太平洋战争》,(英国)约翰·科斯特洛著,王伟等译,东方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文史资料选辑》(多卷),文史资料出版社。

《史迪威与中国》,史迪威研究中心编,重庆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美国对华政策》,(美国)约·斯·谢伟思著,王益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年。

《蒋介石研究》(多卷),李敖著,华文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毛泽东的胜利与美国外交官的悲剧》,(美国)伊·卡恩著,刘润生等译,群众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著,团结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日本帝国的衰亡》,(美国)约翰·托兰著,郭伟强译,新华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蒋介石生平》,宋平著,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陈纳德》,(美国)杰克·萨姆森著,石继成等译,东方出版社,一九九○年。

《丘吉尔传》,(英国)亨利·佩森著,沈永兴等译,东方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在蒋介石身边八年——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日军侵华战争》,王辅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对手与盟友》,(美国)高沃龙著,刘戟锋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二年。(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作者_王朝柱_其他书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