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三回 初探归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叛贼献城,江山至此不属汉;

忠良遗恨,热血洒尽未驱元。

话说少华听王忠口中说出“合州城破”这四个字时,犹如是闻听惊雷!稍缓过神,立即问道:“消息从何而来,张老将军和家父安危如何?”王忠拉着少华的手边走边说道:“此处人多口杂,少主请屋内说话……”

随即引领二人出过梅林,进入一个月洞门,来到一处套院,套院坐北向南四合而建,王忠把二人领到东厢书房中落座,随从书桌中取出一张绢纸递到少华手上说道:“这是今晨才收到的从峡江千里,飞鸽接力传来的消息,少主千万要保重!还有大事要商讨对策。”

少华接过一看,见急信中提到,就在少华等人从合州离开不久,即有尖细叛贼赵安、韩忠显悄开城门引元军入城。二位将军索众军同元军进行了殊死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合州城破,公孙将军和张大人同一小队亲兵奋勇杀出重围,夺得一膄小船,在江边又被元军的骑兵追来,众人奋力厮杀,十二亲兵有八人阵亡。就在小船离岸时,鞑子军强弩乱箭齐发,公孙将军为张大人当了一箭,谁知鞑子万恶,箭头淬有剧毒,公孙将军当时就倒在了大江之中,张将军欲跳江相救,被众亲兵死死抱住……此信是小船在长寿暂泊时送出的!

而且信中还提到,远远又见鞑子的战船追来。要得信者务必寻到长孙斐和公孙少华的下落,嘱咐其必报此家仇国恨……

少华读完信,大叫一声:“苍天在上,却何不庇佑忠良也!一拳击在书案,随即一下瘫坐到座椅上。”

剑英从他手拿过急信,匆匆读完后,也是泪眼朦胧,沉吟一阵后走到少华面前,紧紧按住他的双肩,深情地说道:“好兄弟,暂请节哀,王老爹说得对,此时此刻,兄弟千万要珍重!令尊吉凶未卜、长孙大人被鞑子追杀,以后的情况究竟如何还一概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两件事情,必须要做的就是,继续打探消息和做好接应长孙大人的准备。”

随问王忠道:“老爹是否已经回信?”王忠道:“信已经发出,估计此时已经过了第一站巫山,正往夔州的路上,按信鸽的速度,今晚可达万州。只要张江军到了万州,南岸陈家坝就有义军的接应站,之后如能出得了夔门,那张将军就可保无虞了。”

少华这时站了起来,沉声说道:“少华失态,还望勿怪。我们先说山寨的事吧。”随简要地将自己同长孙斐携家眷突围后到达屈家坪的一番过程,并说明了此来的目的。

王忠连声说道:“二位老将军真有先见之明,此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也。关于置办粮食和过冬物资一事,二位不必在意,小人就是烈公指定的总管,在归州和香溪两地,共有八处产业,其中就有粮栈和绸缎庄,所需物资筹办好后,可以全部先存放在酒坊,酒坊收粮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事情,其余衣物被服,均可打包做成粮食模样,然后由密道送出,只要过了屈家坪就无事了。”

剑英问道:“我们在屈家坪有内应吗?”王忠道:“拙荆和小儿王勇就在屈家坪,经营着一家干货店,全村的日常用品,均由此店供应,离密道出口不过里许。”

剑英和少华同时说道:“如此甚好。老爹保重,我二人这就要告辞了。”王忠拉住二人道:“却不必忙在这一时。一是,上水应该还陆续有更详细的消息传来;二是,当下归州住有大约五百名元军,并有一队约百十人的骑兵,在城门处设有盘查哨,城中也有不少鞑子的眼线。既然二位少将军在此,小人即可先行筹备部分应急物资,待走时差人送去.有二位少将军在,可走密道省去许多麻烦。二位少将军稍坐,小人即去准备茶饭,与二位将军接风洗尘。

少华同剑英简单商议后道:“王公自去准备物资。我兄弟二人打算到归州城中行走行走,不知可否?午饭就不必准备了。”

王忠道:出去走走倒也无妨。只是要把紧口风,莫要露出破绽就好,鞑子当下施行怀柔,一般不无故扰民。只是二位出去不能带兵器了。”

二人道:“这个我们理会得。”王忠随领二人穿出套院,进入前院。穿过前院是一道带水池的屏风墙,池中几尾锦鲤游戏其间,太湖山石垒成一座假山,半山腰处一个小小的平台,一株古意浓浓的松树下,有二人在对弈……

屏风上题着几句诗:

寂寞孤峰下,双仙依旧闲。

观棋人不见,应是负樵还。

少华认得是曾祖的字迹。

转过去屏风正面,下部是一个尺许高的花坛,花台中一株红梅正在含苞待吐。屏风前面是个小小的天井,正中是水磨砖铺成的五尺道在屏风前几步处分左右通往前院。门厅宽约三丈深约丈二,中间的黑漆大门紧闭。门厅两侧,各有侧门一道,进门左手处是门房;右手是是轿房。旧时礼制,中门平素均不开启,男女分从左右侧门进出。有重要客人来访,或家中重大事件时方开启中门……

王忠送到门口道:“二位认得路么,需要我派个随从否?”剑英到:“不必了,说来有趣,我这个随州人倒反比少华这个归州人更熟悉归州。王公请回,我兄弟俩暂且告辞了。说毕二人对王忠一躬,王忠连声说道:“使不得使不得,折煞小人了。”

少华正色说道:“王公乃少华祖上故人,亦即是少华的长辈了,万勿再用这等称呼,再说,今后还要一同见外人,如像这般称谓,岂不露了马脚?对我等,王公只需直呼其名就可以了,再勿将少主少将军挂在口上了。”剑英也在一旁说道:“少华兄弟所言极是。”

王忠道:“僭越了!僭越了!王忠记住了,但还是不能直呼其名,二位公子恐怕也需要换个假名,我称呼某公子就可以了。”剑英道:“也好,那我就从母姓,祖上是岳武穆旧将,我就更名为李慕岳。”少华道:“好办法,我也跟母亲信沈,名字就叫沈继游吧。”

王忠道这样最好:“李公子,沈公子我们回见。”对二人一拱手,少华二人回一礼,即扬长而去。

这归州(即秭归)西周前期为楚子熊绎之始国。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为夔子国。春秋中期属楚。战国后期称归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郡县,归乡为南郡所辖。西汉元始二年(公元年,下同)置秭归县。秭归之名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据《水经注》引用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归州背山面水,坐落在一个小小的山坳下,面对两个一大一小的江湾,同大多数峡江一带的城镇一样,街道都是顺江而建,所以街道也就如同一个英文字母Z字的形状。归州不过三条街,沿江一条叫下街,如果按英文字母Z字分三段,则上边那一横大多是旅店货站,也有几处酒楼、饭馆。这峡江一带,没有单独的茶馆,大凡酒楼均兼作茶馆生意,另有专门供船工纤夫食宿的客店,是住吃两包,大多在西头较远处,占据了小半条街。

Z字中间那一笔算街中段,有好几条直通河坝(江岸)的石梯铺成的水巷,在抗元时均增设了防御性的门墙,算是各商号的专属货运码头。如今却成了鞑子的防御工事。

下边那一横处是官船码头,平常也用作客船停靠。南门就设在这里,由码头到城门大约有百步路程,有丈二宽的石梯坎一路通达。

中街是州衙所在处,随Z字形转弯被两道石牌坊切割成三节,两道牌坊之间是县衙、文庙,正对县衙是一个校场。牌坊东边是街坊市井所应有的一应商铺,工坊,夹杂着几处行商的住宅和会馆。牌坊以西边是兵营和归州守备衙门,城门紧靠兵营而建。临县衙一面是知州官邸和其他官宦房宅。

上街大多是归州本地富户的院宅,靠河一边受地势限制规模较小,而且北面靠山一带被兵营占了一块,靠江那面只余下一道围墙。一般的四合头小院大约数十间连绵而建;第二段靠山一面东头是富户、商贾的宅院,依山而建或阔,或窄,大小不均共有八个院落,被当地人叫做归州八大姓。

为首是熊家大院,据说是归州最早的王族;大院旁毗邻的就是熊氏宗祠,应是归州最古老的建筑,虽是历经几千年风雨,几番战火,但总是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当前的大院和宗祠乃北宋神宗时所建,颓败的泥墙,暗色而鎏金脱落的门匾折射出这所宅院三百余年的历史,门前两株千年古槐枝干如龙腾虬飞,树干上雷劈火烧的痕迹累累,更是古老岁月的记载。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宅院。红漆大门、雕梁画栋、水磨青砖砌筑的门楼,高达数丈。从围墙的长度来看,此院至少占地在三十亩开外。越过三丈高的院墙,院内的高宅崇楼仍隐约可见。这是一处盐商的行馆,院宅的宝蓝色门匾上题着【上江别院】四个鎏金大字,上款是“江淮承侯张氏府第”下款赫然是晚生米芾题。少华和剑英当时走到这里时,也不禁为之咋舌!

以后几家分别是屈、李、彭、周、贾、向,六户。

酒坊所在处是位于北面靠近城门不远。剑英同少华出门后,就是一直走过来的,到了尽头处沿石梯坡道,下到中街,就是归州城的南门,城楼上旌旗舞动,明显是驻有元军。转而向北行去,远远望见在牌坊前设有栏马栅栏,两旁有元军值守,牌坊旁新建了一所箭楼,高约十数丈,上面设有元军的瞭望哨和信号灯球。

在那个高度上,应该可以远眺长江上下游的来船,和江岸上东西两头的来去官道。中街除靠近东西城门处有通道通向上街外,只在知州府门前的校场两侧,有通道通往上街和下街,而且通往下街的通道,此时是封闭状况,通往上街的通道口有元军值守。

二人行到知州府,见处大门开启两旁各有四名皂隶把守外,中门掩蔽,看不到大堂内的情况。

少华和剑英二人,脚步未停继续前行,本欲去文庙一探,但见大门紧闭只好作罢。行到守备衙门,见左右各有五名背弓持枪的元军,门外有四匹高大的蒙古战马系在栓马庄上。剑英意欲驻足细看,少华拉他一把道:“李兄走吧,大哥还在等我们呢。”剑英会意走过一段路后,少华道:“守备衙门的情况,从小听父母讲过,知道得很多,而且记得家父留下的图中,还有一张就是这里呢,我俩不必在此多逗留,以免引起鞑子的疑心。”

剑英道:“少华越来越稳重了。”二人索性一直走到中街尽头,如同南门一样,北门也驻有元军。二人从北门附近的通道走到下街,总算是不像上街和中街一样冷清,街道上人来人往,多数商铺,饭馆、旅店都开始了各自的营生。

剑英说道:“还不到日中,我二人不如去屈原庙拜祭拜祭吧。”少华道:“甚好。”二人从下街尽头,顺江而去,大约一箭之地就到了屈原庙。经历了归州保卫战的屈原庙,已是伤痕累累,残破不堪。二人进到庙内,从庙祝处拿来香腊,祭拜一番后正欲离去。不料庙祝说道:“二位且暂缓行,小人有一言相告。”二人这才细看这庙祝,见他年约花甲开外,满头白发,长袍宽袖,一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二人驻足道:“敢问尊翁,有何事相告,莫非认得我二人否?”

庙祝对少华说道:“公子不必多疑。小老儿姓屈,在此看庙已是五十年了。小人有两件事相告:公子长相独特,在归州行走千万要注意,今后出门最好要稍作装扮为好。此外,如果二位在归州市井中碰到一个额上生有肉瘤的人,还需早早避开,不管他作何事,最好不要出头,以免惹来许多麻烦。二位如果有什么事要办,办完后最好早早离去为妙。”少华道声谢道:“敢问尊翁大名?”庙祝答道:“名字么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了,这里的人都叫我屈老爹。二位去吧,后会有期。”

二人出得庙门,剑英道:“我二人索性在镇上吃过午饭再回酒坊,也免得劳动王公。”少华道:“我也正欲看看江边的形式,”指着一处临江而建的酒楼道:“我们就去那里吧?”剑英一看道:“我意也是如此,而且也想请兄弟去这座酒楼。”少华道:“这倒奇了,不知这座酒楼叫什么名号,有甚特别之处?”剑英道:“这酒楼名唤【枕江楼】,特别之处么,曾是你爷爷当年指挥所,或许还有当年你爷爷留下的墨宝。”少华一听道:“那我们赶快去吧。”

列位欲知二人在那枕江楼中有何际遇,且听下回分解。

《南郭散人点评饮冰》夜谭之第二十三回

谈得知赵安韩忠显卖关输城,故事就接上了头绪。倦客先生阅历丰富,轻巧得手到即来,一点也不淘神,他在此地盘桓数十年,对环境地势场镇人物均有详细的描叙,而且还不忘在书中显摆夹袍的丰厚,讲归州的由来,市镇的布局,官兵民商的坐落,衙门庙祝,还有地方大姓旧族,这一切工夫,肯定是有原由的,不在此处凭险截澜,必在此地杀恶报仇,否则,淘那么多工夫写一晃而过的地方是有些哆哩哆嗦,就象乡下大绅粮显摆家境一样自得。这是中国评话小说的路子,用四围的风物衬托中心的故事,正如中国传统风俗画,散点不集,各自有主次,统观有气象,是照壁大画面,《清民上河图》和《富春山居图》就是这样的结构。(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