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二回 玉匣藏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开玉匣,天降重任于斯,珍宝有缘赠英杰;

观梅林,树布玄机列阵,画图重整待后生。

却说少华按照放翁卜算子的次序依次按下了四十四个机健,只听得一阵嘎嘎的发条转动声,匣上的那朵梅花突然转动一周,翻出一个盖子,并弹出一把精巧玲珑犹如五瓣梅花一样的钥匙;匣子中端放着一本册子和数页薄薄的绢纸。

少华不敢造次,自取匣子里的物事,转身意欲交到了然手上,谁知了然一声“阿弥陀佛”,随后说道:“前贤遗物乃留赠有缘之人,少华既能解此机关,自然是有缘人了,何必由老衲再费周折?你且自行取出吧。”

少华闻言,复将匣子放到神龛上,再次下拜恭恭敬敬地扣了三个头,说道:“曾祖在上,至此国难家仇之际,还望曾祖庇佑小孙,小孙定不惜一腔热血,为光复我汉家山河终其一生。”说毕起身将匣子里的册子取出,少华拉剑英一起观看见上面书写着“驱逐鞑虏还我河山”八个大字,另一行稍小号字写着《峡江十八镇,抗元捐金明细账簿》,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两行朱红大字赫然写着:

得此重宝者,务必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驱逐鞑虏,光复河山为己任,否则将人神共灭之。

嘉熙三年冬

第二页起,密密麻麻蝇头小楷,记录着某人某氏捐银几许,捐金几许,竟然有万人之众,一时不及细看。最后一页的总计是,折合官银十万零八千两。还有两项支出:

一项是:抚恤归州保卫战中阵亡将士亲属,用银五千两;

再一项是:修缮大慈寺,密道密室,工匠,及材料花费。

净余官银十万两。

二人再看那几页绢纸:其中最大的一张是一幅图,详细标注了密室密道的布置、构造,二人细细一看,见当前所处之地仅仅是一个控制室,往西有一条密道通向去往屈家坪路上的一座山神小庙;往东有一条密道通向归州,出口是归州城内一家酒坊的酒窖。另一条短短的密道通向藏宝室。

二人再看另外几页绢纸,见其中几页是剑南派的武功心法和拳经剑谱。在武功心法的首页上,放翁还有一段短短的题词:

人到暮年,灵台渐明。深感当年分门下弟子所习之法为阴阳两派失之偏颇,特重修法门,融阴阳为一体,以灵秀补重拙;以刚强入阴柔,以使柔中有刚;刚能化柔。期望今后门下弟子能重树一帜。余生老矣,无暇再亲授长孙等门下弟子,特遣夔儿代师传艺,务必寻到门下师兄弟传之。

务观于淳熙五年

【务观】是陆游的号,淳熙五年,正好是陆游出川经过归州之时。

翻开剑谱,见放翁手书的梅花剑谱,共计108式。少华道,我曾祖真是个执着之人,长孙斐和我都只知道梅花七十二剑,原来还有三十六剑,曾祖却不传我爷爷候补的三十六剑,大约是因为没有寻到同门师兄弟而不愿藏私吧。

再看心法,首页也有一段题词,写到:

淳熙七月,登蜀西青城山。闻说有道士上官者,以年百岁而筑巢居于树上……遂往寻之。见面得知其为唐上官家族后人……见面相悟,恨相见晚矣。……居山中七日得道士点拨,通练气之道阴阳交汇调和之理,一通则百通矣。

(此间,倦客插一言,关于放翁所说的这个住在树上的上官道士是确有其人,朱东润先生所撰的陆游传中有详细记载,且放翁自己也有诗说及此事,现全文抄录余下:序曰:予顷游青城,数从上官道翁游,署(官衙)中忽思其人:

往年屡游丈人祠,上官八十如婴儿。

自言少年聋不治,芝房松子可无饥。

叩之不答但解颐,德人之容端可师。

我于学道当精思,毕世不可须臾离。

公虽泯默意可知。亡羊要是缘多歧,

逝从公游亦未迟,联杖跨海寻安期。

倦客注,关于青城丈人:黄帝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乃出《玉匮经》,所以青城山别名丈人山,其最高峰至今也叫丈人峰,而丈人祠,后重新扩建修缮后更名为建福宫,就在青城山脚下。)

此外是公孙夔和公孙烈手绘的几幅峡江地区的山川形势地图。

二人简略一观后,即将册子放回匣子,并重新关上。

然后对着公孙夔的灵位再次三拜九扣首。

少华和剑英对看一眼后,对了然说道,还是请老禅师将记载有重宝的册子藏归原处,非到万不得以,或是急需要用的时候,晚辈等绝不会去动用寄托着峡江父老光复愿望的义金的一分一毫。

了然揽须一笑道:“善哉、善哉,公孙大人应该去而无憾了。二位此下还有何打算?”剑英道:“我和少华兄弟打算借此密道一探归州城,不知去到酒坊后,凭什么同那里的朋友联系?”

了然道:“雷厉风行,少年英雄可赞也。”随同怀中掏出两个小巧的物件,递到二人手中,二人一看,是一支如别针一样可以别在帽上的银制的梅花。并说道:你们见到人后先亮出这枝梅花,然后对方如果说“驱逐鞑虏”,你们就回答“还我河山”自是一家人了,否则千万不要接头。

二人拜别老禅师,按照地图来到密道口,见一道铁门上有一个梅花型的孔洞,少华拿出钥匙插进去两朵梅花相合竟然是丝毫不差,少华试着往右转动,听到一声响,然后轻轻一带,铁门向内开启。少华抽出钥匙,二人进入后复将门关上,见在不知何物做成的长明灯下,一条甬道蜿蜒而去,二人高大的身躯,行走其间,也只需微微低头,而且丝毫没有气闷的感觉。行至约五百步左右,有一处通气洞,少华顺石阶向上探看,此洞竟然设在如土地庙大小的一座小小的江神庙后,面对大江非常隐秘,再行约五百步,又是一处通气道和出口,竟然设在一株雷劈死的古树洞中……

一路行去大约盏茶时间到了甬道的尽头。对面也有一道铁门,少华用梅花钥匙轻轻开启后,耳贴门上仔细探听了一阵,随向剑英打了一个手势,剑英拔出短剑隐到门边,少华将门陡然拉开,一个人影猛地跌了近来,被剑英顺势擒住,短剑横在颈上。少华沉声问道:“你是什么人?”不料那人虽被擒,却毫无胆怯的意思,反问道:“你等又是何等人?”

剑英向少华递一眼色,少华会意掏出梅花信符,在那人眼前一亮,道:“你识得这件物事么?”那人一惊,少华再问了一句,那人突然说道:“驱逐鞑虏”,少华答道:“还我河山”。剑英即刻放开那人,打一躬道:“多有冒犯,还请足下莫恼。”少华也说道:“非常时候,不得以而为之还望恕罪……”

那人此时才缓过神来道:“彼此彼此吧,我如果不隐在门后偷听,想必也不会有这番误会发生。二位既有老将军的信符,又从密道而来自然是自己人了,请问尊姓大名?”少华正要报名,剑英接口说道:“上去再细说吧,这一路低头行来,得赶紧去伸展一下身子。请尊驾前面带路。”那人道:“二位随我来。”待二人出得甬道后,随将门关上。领二人走上几步台阶,推开一道小门,剑英道我先上吧,随手抓门边轻轻跃了出,随后那人同少华相继出来。

少华突然感觉酒香扑鼻,众人所处之处竟然是一个酒窖,在一只小小的蜡烛的照耀下,见满地都是密封的酒坛,出得酒窖又是一间宽大的酵房,只见田字排开四个窖池,各有丈二开外方阔,装满了正在发酵的酒糟。穿过窖房就是蒸酒的场所,只见云蒸雾腾,酒香逼人,十来个精壮汉子穿梭其间。

步出酒坊,是个广阔的天井,那人停住脚步转过头来,不待少华开口,剑英已经开口说道:“我二人是峡江抗元联军的人,在下姓孟名剑英,这位姓公孙……”少华打一躬道:“适才多有冒昧,小可公孙少华有礼了!”只见那人目瞪口呆看着少华,竟然说不出话来。少华这才细细一看,见此人白发苍苍,面容稍显清癯,两眼神光内敛,一袭青布长衫,头戴一顶青布鸭尾巾,眼中泪光莹莹,一付不知是喜还是忧的表情,心中感到大惑不解,正在此刻,那人却叮咚一声跪在地下,叫道:“少主在上,请受小人王忠一拜!”少华赶紧一手拉起道:“老先生万万不可,有话但说无妨。”

那人紧紧拉住少华的手道:“此地不是说话处,少主快随我来。”随领二人穿过天井,进入侧边的一个偌大的院子,二人一看此处应该是本宅的正院,方进院门就感觉一缕若有若无的淡香,抬头一看,小院门额上一个小匾书着【梅园】两个行草,赫然是放翁的真迹!院子里数十株梅花树,铁骨虬枝,恣意挥洒,点点淡金色新花破蕊绽放,二人不禁驻足观赏。

王忠说道:“此处原是太老爷当年居住之处,因放翁祖师酷爱梅花,故在此亲手种下梅树四十九株,算来已有五十年了,小人见识太浅,但曾闻听烈公说过,此梅花树的栽法,大有讲究,暗含五行……小人年轻时曾见烈公在此练功,一趟拳法剑法下来要绕过每株梅花树,起步和收步都恰好回到梅林中间……兄弟二人本是会家子,听王忠这一说,就留了意,仔细一看,这梅花竟然是腊梅和红梅相间种植,但红梅应比腊梅少了一株,而梅林中间却空出一块方丈之地,用卵石铺成了一个太极图。

少华问道:“剑英哥哥看出了一点意思了么?”剑英道:“贵派武学深奥莫测,愚兄难窥真谛,只知,此树的栽法,颇像是五行梅花阵,但又有几分不似。不知少华兄弟识得么?”少华道:“哥哥谦虚了,愚弟所知也不比哥哥多,记得曾听爹爹讲过:所谓大衍之数五十,而去其一则为七七之数,由此而生出许多变化,阴阳两仪,两军对战势均力敌,占先机者得五五之数,失先机者缺一而五行失调居于劣势,然后发者若能省时度事,避其锐气,击其之弱,从敌处夺回那失去的一,则五行归一而居于不败,敌则因失一而缺五行而处于被动之地位。”

剑英道:“听兄弟此言,愚兄像是悟出了一点,若果是两军对阵,如果以一对一硬拼,则强势一方必胜弱势一方,因为他多出了个一,但如果集中全力攻其一部,则很有可能伤敌一部而改变敌我的强弱态势化弱为强。”

少华拍手道:“哥哥说得太透彻了,不愧是吉山公之后!”剑英道:“还浅薄得很呢。不过我发觉利用这个梅花阵来练梅花剑法却很不错,尤其是二人对练,……”少华说道“剑英哥哥是不是想说谁站稳了中心太极图的位置,谁就会是胜者?”剑英道:“好兄弟,真是同哥哥心气相通。”

这时,王忠说道:“二位少主请屋内说话,今后在这里还有的是时间呢,只是眼下小人却有紧急军情要禀告。”二人顿时一惊,问道什么紧急军情?王忠一时老泪纵横,哽咽着说道:“合州……合州破城了!”

少华当时只觉得五雷灌顶天昏地暗,几乎不能自持……

各位欲知合州城破后,二位老将军安危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南郭散人点评饮冰夜谭》第二十二回

抗元的经济保障有了,地图有了,密径通了,武功心法剑谱到手了,万事俱备,就等时机了。

这回说这闲话只因为倦客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提前了一百年,把红巾军的口号用在了元初,我只得再退后六百年,把同盟会的口号翻唱一回,关于孙文美洲筹款的史料是真的,决无虚妄,可见虽是伟人,亦可癞皮几回。

接下来又是一路细碎杂件,倒也合卯隼,王忠一声号,下回又有头绪了。头绪少了小说故事难提,沒准一拉就断了,多了又旁牵侧缠,搅成一砣理不清爽,正如上完达山挖老山参,要见三桠五叶的才能呼棒槌,用铜钱红线拴住,使鹿骨签一点点的拨开,找着根须慢慢挑,要全须全身的,最后用新鲜的苔藓包裹。(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