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3章、响锤擂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会上,马平讲完让赵刚多担责任的话,台下坐的其他人心里就开始琢磨了:马平这句话就是给赵刚造势啊,很明显就是要赵刚协助袁年军,把业务科的工作做好。不过是受限于赵刚现在没有转正的身份,不能直接提拔,不过已经开始敲边锤了。

业务科的那面鼓,又能经得起马平的几下响锤?

今天马平这一锤下去,直接帮赵刚镇住业务科内比赵刚年纪大,资历深的其他同事。这样一想,大家看赵刚的眼光又有所不同了,这是个在劳动局内会快速提拔的家伙。

业务科内的几个人心思各不相同,袁年军最轻松,赵刚的事还是袁年军向马平建议的,袁年军一直都很看好赵刚,他觉得赵刚有处理好基层复杂事物的天赋;王连金一脸淡然,她50几岁的妇女,对提拔早就没有心思,不过她是个本分人,即使没有提拔的潜力,也会踏踏实实做好工作;吴俊峰有点落寞,他比赵刚早工作快8年了,结果赵刚一个刚毕业三个月的小伙子,在领导心中的位置已经超过了他。

不过要是吴俊峰不改变对待工作的敷衍态度,那么以后赵刚会升的越快,甚至等只能在电视里看见赵刚的时候,吴俊峰仍然在慢慢的熬资历。

社会就是一面镜子,一个人对社会是什么样的态度,那么社会反馈回来的,就是什么样的态度。

职场上肯地是有关系户等不公平的存在,但不能放弃说“现实点,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而要鼓励自己“我是怎么样,社会就是怎么样的”。

在赵刚看来,吴俊峰虽然社交能力欠缺,可工作能力是有的,但主要问题是吴俊峰的心没有放在工作上,对工作有着一种天性般敷衍。如果要是在省直机关也许能滥竽充数混在其中。但在基层一线,由于事物繁杂,这种态度会被上级领导非常明显的注意到。

而梁宝贵、金月娥、杨晓珊看着赵刚,眼底都有着一种淡淡的敬畏,这是平时看袁年军的态度。这三个人都是合同工,比赵刚天然就低了一等,金月娥甚至在赵刚报道的第一天就开玩笑说赵刚这种正规考进来的才是领导,现在赵刚在局长的默许下,真正有可能当上级领导可以驱使这些人的时候,她们才对赵刚有了一丝“社会食物链高低不同”的敬畏。

也许他们短时间内会不适应,但这也是对赵刚的磨砺和考验。如果赵刚能够很好的处理这种突然变化的社会关系,让其他人心里上都认可赵刚的地位变化,那赵刚的位置才算做的稳,等转正后的提拔才显得名正言顺。

抛开业务科的几个人不谈,现在心里复杂的还有一个人,就是人事科科长廖海山。廖海山没想到赵刚能这么短时间内就获得局长的认可,而且廖海山是个老机关,他观察几个副局长中,朱明义看赵刚的眼神也很和善,还带着欣赏,这让廖海山有一点点的不安。

前一阵子,赵刚当时刚工作一个月,廖海山就觉得这个小伙子不简单,能把对工作要求很高的袁年军哄的很开心,再加上王连金等其他业务科同事对赵刚的评价也很正面,廖海山就觉得赵刚适应能力和手腕很强。

那时的廖海山遇到赵刚,还会主动打招呼。没想到两个月后,赵刚不仅彻底站稳脚跟,上升的势头还很充足。

这就是廖海山格局的“小”的地方,直到现在还考虑手腕和手段问题,没有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赵刚和他的关系,这样的眼光当基层小吏绰绰有余,甚至当副局长廖海山水平也够,但副局长就到顶了。

廖海山的格局和性格如果当局长,或者任何单位的一把手,只会害了他自己。

但是廖海山对赵刚报道时自己的所做所为并不后悔,因为他没办法拒绝,这是“戴帽子”戴下来的政治任务,由不得自己不接,不然马平就要换掉自己这个人事科科长。

廖海山决定有机会和赵刚谈一下,以赵刚表现出来的手腕,相信他能理解的。

赵刚观察力很机敏,廖海山一直盯着自己看,赵刚早就发现了。不过赵刚对廖海山并没有什么恨意,还颇有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慨叹。但这件事到底是廖海山做的,如果廖海山要释放善意,必须要真诚才行。

如果廖海山依旧放不下架子,带着自上而下“俯视和敷衍”的善意,赵刚决定宁愿得罪死廖海山,他也不会接受;如果廖海山态度很诚恳,只要一点暗示,赵刚也同样会在暗示中表示自己接受的态度,让报道时那件不快的事云消雾散。

这次会议上,马平为赵刚专门擂了重锤,这是夸奖提拔的一种,但要是赵刚如果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节奏,不能扭转其他朝夕相处的同事的原来印象,这种提拔相反对赵刚的劳动局生涯还是有害的。

这是带着考验的培养。

下周一上班时,赵刚还是第一个到劳动局办事业务大厅,依旧还是和往常一样,先上去帮袁年军泡了壶茶。

不过和往常泡了茶就下楼不同,赵刚手里还端着自己的杯子,等茶泡好好,赵刚很自然给自己也倒了一杯。

赵刚被马平公开要求协助袁年军把业务科的工作做好,这是为赵刚转正后提拔造势。在这样的环境下,赵刚再帮袁年军烧水泡茶,赵刚和袁年军心中大概都会别扭,要是等袁年军专门提起说不要再做这种小事,两个人就会把别扭实质化。那么单从这件“泡茶”的小事上,赵刚就解决的很不完美。

所以赵刚就换了个方式,泡茶继续,不过自己也喝上一杯,这样就相当于为自己和袁年军同时泡的茶,袁年军知道后,也会在心中暗暗夸奖赵刚的变通。

上午时分,业务科的其他同事陆续到来,成年人一般都学会了掩饰,心中对赵刚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但表面上还是和以前一样态度。

赵刚也和往常一样,要大家适应和尊重自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如果以摆架子、拿形式、甚至搬出领导的话,就显得用力过猛,会给其他人造成“年轻鲁莽、经验不足”的印象。所以赵刚不会刻意明说,但会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的理念慢慢的渗透进去。

梁宝贵依然还是10点多才到办公室,他看到赵刚在帮别人录工伤口供,大呼小叫的喊道:“小赵,你真厉害啊,被马局亲自夸奖。”

赵刚恍若未闻。

赵刚平时很勤快,不管谁叫他“小赵”,他都立马会应声,所以这次梁宝贵以为自己声音不够大,又叫了一声:“小赵,小赵?”

赵刚依旧没有吱声,伏在桌上录入口供。

周围其他的同事都没有理睬梁宝贵,都静静做着手中的事,这种气氛让梁宝贵觉得有点不对劲,小声的试探叫道:“赵,赵刚,听到我说话了吗?”

听到这声称呼,赵刚才抬起头,很平静的笑着说:“梁哥什么事。”

这是赵刚要纠正的一个称呼问题,现在赵刚在劳动局内正处在风头上,马平亲自为赵刚造势。如果这时候,业务科的同事谈起赵刚时依旧采用“小赵”这个称呼,传出去对赵刚和马平的威信都是一种损害,外面科室的人对赵刚甚至还会多一层小觑和蔑视。

所以赵刚就用梁宝贵来开这第一刀,刀口虽然很浅,但却很有影响。

尤其当袁年军开始在业务科内都称呼“赵刚”以后,整个业务科的称呼全部改变。

上面有袁年军了领头,下面有梁宝贵给开了一刀。甚至有次副局长朱明义来找赵刚,都在门口叫唤“赵刚,出来一下”,而没有说“小赵,出来一下”。

“小赵”的称呼在业务科内已经是过去式了。

这周结束就是国庆假期,放假前的一个下午,大家心思都没在工作上,但袁年军还勤勤恳恳的出访工厂去了。

王连金被叫到劳动局后勤科,回来时拿着三个崭新的盒子走进来,大家还以为除了过节费以外,又发了什么好东西。杨晓珊专门跑上去接过来,是一个手机两个小灵通。

000年时手机还是贵重物品,小灵通也没有彻底普及,大多数人还是用着BB机,这三个东西对业务科的同事都是新鲜玩意。

杨晓珊就在旁边问:“王姐,这是发给我们业务科的吗?”

王连金也有点迷糊:“后勤科说业务科平时任务多,局领导专门配发给业务科的,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赵刚看到了,知道手机是对袁年军的补偿了。袁年军的公开检讨,这是为马平和劳动局承担责任的,现在不能提拔那就用物质上进行嘉奖。

业务科的其他同事都在摩挲漂亮的手机盒子,赵刚要去监察大队汇报工作,走到门口时停下来很平静的说道:“一会王姐把手机放在袁科的桌上,然后这个红色的小灵通给我,蓝色的小灵通就放在业务科公开使用。”

说完赵刚头也没回的去了监察大队,没看业务科的同事有什么反应。

等赵刚回来时,看到自己的桌面赫然摆着一个红色的小灵通盒子,虽然盒子小巧玲珑,但印在赵刚心里却高大无比。

赵刚明白从今天开始,自己的江湖地位,踏踏实实的前进了一小步。(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