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抱怨,如同鞋里的沙子(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9.犹太人的逾越节

一个犹太学者刚刚结束了他的学习生涯,他拜访一位拉比,请求他能为自己写一封推荐信,拉比对这个人说道:“我的孩子,你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如果你想写出一部充满知识的书,那么,你就必须像那些小贩一样,带着瓶瓶罐罐挨家挨户地推销,甚至忍饥挨饿到40岁。”

“那当我到了40岁以后呢?”这位年轻的犹太学者满怀希望地问道。

拉比笑着回答说:“当你到了40岁以后,你就学会习惯这一切了。”

每一位犹太人的成功史就是一部磨难史,犹太人十分重视磨难教育。逾越节就是犹太人磨难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那个节日是专门用来纪念摩西带领犹太人出逃埃及而设立的,那个节日并不像普通的节日那样餐桌上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那一天的食物主要有三块无酵饼、一盘五种食物食品、四杯酒。

三块无酵饼是由于当年犹太人逃离埃及的时候很匆忙,没有时间去准备路上吃的干粮,因此只能吃没有发酵的饼。三块是代表犹太人的三位祖先。

五种食物分别是烤羊腿、烤鸡蛋、哈罗塞斯、一碟苦菜、一碟盐渍芹菜。烤羊腿是祭品,用于献祭;烤鸡蛋,相信你这辈子都不曾吃过甚至见过烤出来的鸡蛋,烤的鸡蛋是十分坚硬的,很难咬碎,那代表犹太民族就像烤出来的鸡蛋那样,受到的苦难时间越长,他们也就会变得越坚韧;哈罗塞斯,这是一种用水果、香料和酒混合而成的食品,呈泥状,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好吃的食物,但它却代表着痛苦的回忆,当时,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前,法老为难犹太人,命令他们做砖,但是却不给他们任何草料,这种泥状的哈罗塞斯就是为了让犹太人想起做砖用的泥,从而回忆之前的艰辛;一碟苦菜,这也是为了纪念犹太人在埃及受的苦;盐渍芹菜,由于犹太人出埃及时,喝过红海的海水,盐渍芹菜就是要犹太人永远记住苦涩。

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就是听着父亲讲述犹太人的苦难史长大的,每逢重大节日,他的父亲总要为全家人讲述犹太人的故事,犹太人的精神在斯宾诺莎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正是那种为真理献身的热望伴随了他一生,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原因。

【折磨中的智慧】

我们也许不必去将犹太人的苦难史了解得透透彻彻,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每个人在成功的路上都会遭受磨难,遇到困惑,受到挫折,但是,面对种种打击,不必害怕,不必退缩,承受挫折是为了坚定成功的决心,遭遇挫折不是为了促使你放弃,而是帮助你成功!

10.照镜子

罗伯特·菲力浦是美国从事个性分析的专家,一天他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个因企业倒闭、负债累累、离开妻女到处流浪的流浪者。那人进门打招呼说:“我来这儿是想见见这本书的作者。”说着,他从口袋中拿出一本名为《自信心》的书,那是菲力浦许多年前写的。

流浪者对菲力浦说:“一定是命运之神在昨天下午把这本书放入我的口袋中的,因为我当时决定跳到密歇根湖了此残生。我已经看破一切,认为所有的人,甚至上帝都已经抛弃了我,但还好,我看到了这本书,它使我产生了新的看法,获得了勇气及希望,并安全地度过昨天晚上。我相信,只要我能见到这本书的作者,他就一定能协助我再度站起来。现在,我来了,我想知道你能替我这样的人做些什么?”

菲力浦在他说话的时候,从头到脚打量着他,他茫然的眼神、沮丧的皱纹、十几天未刮的胡须以及紧张的神态,明确地向菲力浦显示着他已经无可救药了。但菲力浦不忍心对他这样说,于是请他坐下来,要他把他的故事完完整整地说出来。

流浪者讲完了自己的故事,菲力浦想了想,说:“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如果你愿意,我可以介绍你去见本大楼的一个人,他可以帮助你赚回你所损失的钱,并且协助你东山再起。”菲力浦刚说完,流浪者立刻跳了起来,抓住菲力浦的手说道:“看在上帝的分儿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他能看在“上帝的分儿上”而作此要求,显示他心中还是有一点点希望的。菲力浦拉着他的手,引导他来到从事个性分析的心理试验室里,并和他一起站在一块像是挂在门口的窗帘之前。菲力浦把窗帘拉开,露出一面高大的镜子,他可以从镜子里看到流浪者的全身。菲力浦指着镜子说:“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你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当做你从前并未认识他——否则,你只能跳密歇根湖,因为在你对这个人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他往镜子的方向走了几步,用手摸摸镜中长满胡须的脸孔,又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过了一会儿,菲力浦领他走出房间,送他离去。

几天后,菲力浦在街上碰到了这个人,而他不再是一个流浪者的形象:西装革履,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原来那种衰老、不安和紧张的状态已经消失不见。他说,他感谢菲力浦先生让他找回了自己。

后来,那个“流浪汉”真的东山再起成为了芝加哥的富翁。如今,在许多专业技术及成功学的训练里,都有这样一个“照镜子”的课程。每个面对失败的朋友和追求成功的朋友,进去“照一照”,定会与你以往出门前“一照”的效果大不一样。

【折磨中的智慧】

常常作自我检查,知不足,然后改正,如此循环往复,才会不断趋于完美。当困难来临时,一定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定信念,就一定可以重获成功。

11.放下猜疑

一个年轻人去城里办事,他翻山越岭地走着,可天黑了还没有赶到。当时,他正在一条偏僻的小道上走着,越走越黑。忽然,他听见从前面传来了脚步声,听上去,人好像还很多。他想:“这么晚了,这么一群人不回家,肯定是抢劫的强盗或暴徒。自己就一个人,可怎么办呢?不如赶紧跑吧!”想到这里,他飞快地跑开了。

跑着跑着,他看到附近有一堵墙,于是就翻身越过了墙,竟然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墓地。那有一个新掘的坟,他就爬了进去,让自己稍稍冷静下来。他想等那群人过去之后再爬起来,然后接着赶路。

再说那群人,本是到县城办事回来正往家赶的人。他们走着走着,发现有人影飞快地跑着,并突然越过了墙。他们知道墙背后是墓地,担心有人盗墓,就都追上来也跟着翻墙过来了。

他们翻过来之后,见不到刚才的人了,只见墓地里躺着一个人,就以为是诈尸,吓得都纷纷逃跑。一个人不小心,一下子踩中了躺在那里装死的年轻人。年轻人痛得大叫一声坐了起来,那群人吓得跑得更快了。他们跑出去之后,发现年轻人还在墓地里坐着。没有出来,于是又转身回去。

其中一个胆大的问道:“什么意思?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待在这里?”

年轻人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会追我进来呢?”

来人回答道:“我们是去县城办事回来的,正往家里赶时看有人影翻墙进来,就很好奇跟了进来。”

年轻人一听,笑着说:“我是去县城办事的,天黑了还没有赶到,也急着赶路呢。刚才以为你们是强盗,就藏到这里来了。”

事情都说清楚了,他们便各自赶路了。年轻人一边走一边想着刚才发生的事,他自言自语地说道:“看,这是个问题,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他们问我为什么在这里,我却问他们为什么在这里?我在这里是因为他们,他们到这里却又是因为我!”

【折磨中的智慧】

如果放下防范与猜疑,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人们会活得很轻松、很快乐。人们互相猜疑、互相防范,结果关系越来越远,活得也越来越累。

1.不要“习惯性”失败

有个一心想发大财的年轻人不善于经营,也不懂得致富,几年的拼搏下来,日子还是过得一塌糊涂。

这天,年轻人听说深山里居住着一位老人,据说很有“神通”,如果有人向他请教问题,他都能给出最好的解决办法。于是他决定去拜访这位“神人”。

经过长途跋涉,年轻人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他跟老人说道:“为什么我总是一贫如洗,不能过上富人家的生活?我也曾努力过,卖过布匹、倒过药材、开过旅馆,可命运对我总是不公平。”

听了这些之后,老人告诉他:“我虽然不能帮你发财,但是我能告诉你一个实现愿望的途径。村外沙滩上有一颗暖石,其他的石头都是冷的,而这颗石头却与众不同,握在手里,你会感觉到很温暖而且会发光。一旦你寻到那颗石头,你所祈祷的事情就可以实现了。现在,你就去寻找那颗暖石吧!”

年轻人谢过老人以后,便匆匆赶下山去,到村子外的沙滩上寻找暖石。为了早日实现发财的梦想,他每天早早起床来到沙滩上开始找那块暖石,只要发觉不温暖也不发光的,他便丢下海去,直到天黑了才回到住处。虽然他每天早出晚归,但是一直没有找到那块石头。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年轻人在沙滩上寻找了大半年也没有如愿。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在沙滩捡石头,一发现不是他寻找的暖石,便丢下海去。一颗,两颗,三颗……

突然,年轻人一屁股坐在地上失声痛哭起来,因为他刚才习惯性地将那颗石头随手丢进海里的一刹那,竟发觉它是温暖的,发光的。

【折磨中的智慧】

改变思维方式,把每次遇到的石头都当做暖石,把每次遇到的机会都当做成功的机会,仔细辨别清楚之后再作决定,这样就不至于失去好机会了。有些人习惯于失败,总是用一种失败的思维方式去做事,结果错失了许多好机会。就像这个年轻人一样,习惯性地认为手中的石头都不可能是暖石,结果就这样把到手的暖石也丢掉了。(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