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三回 茅塞顿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且说这贵娃一直没有回家,继续在外面飘荡着。这时候,他已经不做农副产品的生意了,实际上,也是做不下去了。因为随着物流和市场的不断发育,各地间的农副产品差价已经几乎没有多少了。没有了油水,这倒买倒卖的生意自然就无利可图了。

近日,贵娃在火车站遇到了从省城回来的老乡,也就是柳湾的群娃。群娃,是虎儿的儿子,眼下是跟着成娃。成娃,大名刘大成,是刘志鹏的三儿子。当年也就是四十年代初,刘志鹏听几个儿子的话,把房子和地都卖了,把钱都给儿子去南京办工厂去了,说是要实业救国。赶日本打进来的时候,成娃的工厂就已经先行迁走了,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后来成娃和两个哥哥又拖家带口辗转去了台湾。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大、老二先后故去,临终前托老三有机会把他们骨灰的一半埋在大陆的父母身边。这不,前两年这刘家老三回来了,完成了老大、老二的心愿不说,还在并州开了酒店。很自然,两个当年分别嫁到清溪和龙虎镇的姐姐的儿女,也进了成娃开的酒店。听说,这成娃很大方,每次回柳湾,都发给六十以上老人每人一百块钱,村里都说成娃有他爹老仙儿的逸风。

贵娃并不认识成娃,可认识这虎儿家的儿子群娃。听说刘家老三也想在平阳开个酒店,贵娃格外热情,说自己在平阳待了许多年了,哪儿哪儿都熟,就自告奋勇带群娃和刘老板去四处走了走,以便帮人家选个适合的地儿。

跑了跑之后,为表示感谢,这天晚上,群娃受老板委托,在平阳饭店要了个小包间,请贵娃吃顿饭。贵娃喊了平阳大市场管理处的老韩和那个在平阳大市场开店铺的老薛。老韩,自不必多说。至于老薛嘛,则是清溪镇蒋家庄的,贵娃当年刚来平阳时没少麻烦人家,这些年下来两人也多有交往,贵娃这次就喊了老薛。

群娃笑着举起酒盅道:“贵娃,来,敬你一盅,这回多亏你帮忙。”贵娃也笑着举杯说:“哎呀,敬啥呢,都是老乡。来,干。”群娃又分别举盅敬了老韩和老薛。贵娃也和老韩、老薛一起敬了群娃。几盅下肚之后,这话匣子便打开了。

贵娃说:“群娃,你们刘老板是大生意,你算是攀上高枝了。”“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说看。”“那都是上一辈的事,不说这个。”群娃答道。“对,提那些个干啥。还是说说眼下做什么生意好。”“还有,看有啥窍门。”“哎呀,也没啥窍门。额跟刘老板这些个时候,感觉关键就两条。”“说说看。”“一个是路子,一个是信誉。”“路子这条,额信。你看咱那大市场里,店铺倒腾地不停,这家开了那家关了的,路子不对,想得再好也不行。”

“额是看好刘老板搞得酒店这一行。旅游的多了,招待也多了,总离不了吃饭、住宿。”“就是。”“饭菜得有特色。都一样的饭馆,你没有特色,人家为啥的要到你这儿吃呢。”“有道理。”“开饭馆,老百姓的钱要挣,但不能利太重了。关键是赚公家的钱。”“公家的钱?”“啊,就是单位的请客吃饭嘛。”“哦,那倒是,客户啦官儿啦。”“这一经,门道多呢。”“那自不然。”“官商官商,做不了公家的,你就开不好那饭馆。”“有道理。”

“你现在弄啥?”“额?就倒腾倒腾。”“哦,这可是大生意。”“啥大买卖呢,就倒腾点农副产品。这一行不行了。”“哎呀,你没看电视?前一阵子学生上街?”“听说了,也没多看。那和咱做买卖不相干。”

“毬的,看门道哩嘛,敢是让你看热闹哩。”“啥门道?”“不是吆喝地要反官倒哩嘛。”“就是。”“批上一个条子,就能弄一批便宜货,再高价倒卖出去。”“那些人还不就这样干嘛,不然,那么快就暴富啦?”“哦。”“你以为呢?光和咱这似的,猴年马月都富不了。”“真的假的?”“无风不起浪嘛,肯定的。”“哦,这倒是个好门路。”“就是嘛,倒工业品哩咯,弄毬的外农副产品,自然没利了。”“嘿嘿,说的时候好说,真干起来就难了。”“就是,倒腾工业品,那得有熟人才行。”“毬的。找哩嘛。不找咋能有呢。”“外咋找呢?”“削减脑袋找哩嘛。”“啊,就是,熟人托熟人,说不定就找到窝儿了。”“还是你这道行深。”“啥深不深的,多看看门道就知道了,不然,我外酒店咋开起来的呢。那开起来,哪路神仙都得打点,一处不到都不行。”

“可现今不好倒了。”“咋?”“毬的,敢不看电视,治理整顿哩嘛。”“啥意思?”“就是前面走得过火了,恐怕得收紧一阵子。”“毬的,那是指大的方面。”“就是,咱又不搞大的,就倒腾点日用品怕啥的。”“啊,就是。”就这样,几个人边吃边聊,酒足饭饱过后,便各自散了。

还甭说,这一顿饭,准确讲是这一席话,贵娃可以说受益匪浅。于是,就和几个人商量了一番,还是干“倒爷”这一行,所不同的是干起了工业品。实际上,随着城市改革的逐步铺开,工业品的定价开始松动了,允许企业在完成了指令性计划指标后,把超产的部分拿到市场上议价出售。这样增加利润,给职工多点奖金。这时依然是物资短缺,平价的东西虽然便宜,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议价商品也相当紧俏。

贵娃他们就按照群娃的指点,到处套近乎、找熟人、拉关系,一心想做低进高出的日用品生意。可是,人家企业是法人单位,不跟个人做买卖。就是说,买卖工业品,不仅要有本钱,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营业资质。好在眼下政策放宽了,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工商注册相当宽松,什么验资不验资的也没那么严格,即使你借钱验资,验过之后再抽走,也不一定有人管。于是,贵娃就和几个朋友一道,朋友托朋友的,在工商局找了熟人,临时借了些钱,请事务所出了个验资报告,便合伙注册了一个商贸公司,也就是人们戏称的“皮包公司”。

有了营业执照,又印了名片,贵娃他们便兴致勃勃地找了家小馆,在饭桌上庆贺公司开张了。“哈哈,这下好了,咱也是公司啦,做生意没问题了。”“来来来,庆贺一下,干杯。”“干。”

“哎,咱都说说,看能做啥生意?”“听说南方那边办了不少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就是农村里办的那厂子。”“啊,外呀,毬的,咱外石虎镇就开了不少私人的厂子。”“哎呀,私人开的厂子哪儿都有。”“光打岔。人家南方那可不一样,都是镇上办的。”“你说毬的外,还都是镇上办的,敢就没私人办的?”“嘿嘿,咋没有的。不过是,乡里、镇里资金多,办的厂子大嘛。”“哎,说正事哩咯,说毬的那些闲话做啥?”“嘿嘿。”

“听说人家那乡镇企业可活络了,现金交易,不开发票。”“不开发票?”“说毬的,要的那发票谁给你报销呢。”“额是说,不开发票,那货的质量行不行呢。”“又不是啥复杂的东西,行不行你拿眼窝眊哩嘛。”“那为啥不开发票?开了发票有保证嘛,咱得要发票。”“啊,得要。”“这才不是的,到时候再说吧。”

“说正经的。”“就是。”“这工业品,可不比农产品,要的本钱大,还得有路子。”“人家不认识你,谁敢给你货呢。”“额听说,先付个订金,人家就敢发货。”“哦。”

“哎呀,额就不信毬这,哪你把人家货卖了嘛,不给人家钱呢?”“真的,你还甭不信。”“人家那是有熟人,拿信誉担保的。”“那还是不行,咱又没熟人。”“也不完全靠熟人,只要做上几回,你讲信誉,人家就敢跟你做了。”“额想也是的,哪有那么多熟人呢?”“从前那晋商、徽商做买卖还不都是靠信誉啊,一开始哪有那么大本钱。”

“那可得看准了,从小到大,好好干。”“对,咱先从本钱小的做。”“大家伙得把钱凑到一块儿,不管干什么都得记账。”“嘿嘿,这叫入股。”“对,入股。做完一笔买卖,咱就按股儿分红。”“说的倒是个毬。刚挣一点就让你这一分,又没本了,往后还咋做生意?”

“刚开始做,人家肯定要全额付款,没有本钱不行。”“股本归股本,工资归工资,开销归开销,不能混在一起。”“对,这得商量好了,不然,会闹矛盾。”“嗯,得考虑细点。”“额说呀,大家要心齐,做什么都得省着点。”“那肯定了嘛,还没赚到钱呢。”

就这样,贵娃几个商量了一番,订好规矩之后,就开始行动了。几个人带上馍和水果,坐上火车到南方去了。一路上,舍不得买车上的饭菜,啃一口冷馍,就一口水果,喝喝开水,就算结了。转车的时候要等好长时间,也舍不得去旅馆休息,就在火车站候车室凑合凑合。都是乡下来的,也不觉得有多苦。

到了南方,贵娃他们找到一家生产塑料制品的乡镇企业,就冒冒失失地走进去,说明了来意,没想到人家还真接待了他们。说先付一部分订金发货,可人家不干。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人家看他们有诚意,就以比出厂价低一点的价格、全额付款买一批塑料日用品。厂家为做生意,以有偿运送的方式,给雇了辆货车。贵娃他们不放心,派两个人押车,一路小心翼翼地到了平阳。可没想到,货到在新田市场,很快以批发兼零售的方式出了手。

没想到会这般顺利。于是,贵娃他们趁热打铁,又跑了一回。这次倒有了点经验,留下两个人在平阳联系出货渠道,既节省开支,又缩短了周转期。一回生二回熟的,得到那家乡镇企业信任后,他们又以更加优惠的付款方式,又倒腾了好几次塑料日用品,赚了一些钱。这手上有了钱,贵娃和俏姐儿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了,成天价出双入对的,俨然小夫妻似的。(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