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九十二章:九原(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转眼,已经是薛王平六年二月初二了。

司马陵骑在马上,看着这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里已经是薛国的最北端,再往北,就是薛国的千里长城。常年驻守在此地的士兵数量也不少,他们中的很多人这一生可能也没有机会回到薛国腹心。

六年前相邦卢绾与北方狄人和谈开市之后,这里的边患就缓和了许多。大规模的掠夺和入侵也没有再发生,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北方大草原上那些没有牧场和狄人平民或者奴隶开始逐渐向薛国逃难。听说薛武安的部队当中有很多人就是从这些狄人当中募集来的。

已经五年没有见薛武安了……这五年来,天下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薛武安这把宝刀也一直没有用武之地,薛王平索性就让他一直在北方练兵。而司马陵则用这五年的时间彻底完成了相邦卢绾的“三都”计划,邯阳、代城、晋阳三都一日比一日繁荣,殷国覆灭之后,陶城的商业中心不复存在,现在邯阳反而隐隐成为了全天下商业最发达的地方,每年为薛国带来数不尽的财富。光商税一项,就足以比得上薛王语时代半个邦国的土地税与人头税的总和,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当中。

其实这次来找薛武安,叫薛武安回邯阳,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薛王立太子的大典,薛国现在的最高武官都不来参加,显然太过奇怪了些。虽然薛王平自己也不想让薛武安留在中枢,但是这么大的仪式,让他来走走形式还是没问题的。

这五年时间过得实在太快了,五年前,司马陵还觉得自己是一个年轻的青年,现在却已经初现老态,尽管自己才三十余岁,也还算得上“年轻人”之列。时间之所以过得如此快,也许就是因为这五年自己做的工作都是些日常杂事吧。什么纵横捭阖,什么勾心斗角,在这五年都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这五年当中,唯一让司马陵留心的事情就是秦国楚关将军公孙平叛变,带着梁军一路差点打到咸阳。咸阳的主力部队都在河东与随、卫对峙,根本没注意到梁国会突然发难,吃了一个大亏。慢悠悠地打了好几年,整个楚关和於商地区再度沦入梁国手中,秦国南方门户大开。在解决掉梁国之前,秦国看来是无力东出的。

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昌国君卢绾花了五年的时间,竟然还是没有完全攻下徐国。现在,卢绾已经攻克了徐国的七十二城,仅仅剩下莒邑与即墨两座孤城仍在负隅顽抗。只要把这两座城攻下来,徐国就彻底被化入了幽山国,但就是这两块硬骨头,不管卢绾怎么啃,就是啃不下来。为了避免重大伤亡,也为了消磨二城的斗志与物资储备,卢绾只好用围而不攻的方法,这样一拖就是五年。

虽然薛武安在五年前就埋下了陷阱,但谁也没料到幽王职竟全然不为朝中非议所动,甚至在甚嚣尘上的篡位传言簇拥之下,幽王职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封卢绾为徐王!

顿时幽山国上下震惊得无以言表,而卢绾也连忙谢绝了幽王职的加封。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挑拨幽王职和卢绾之间的关系了,封徐王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政治姿态,表明幽王职与卢绾之间的关系牢不可破。当然所有人都知道幽王职不可能真封,卢绾也不可能真要,但这种姿态就已经能够说明很多问题。

而在随国,俞仲被从相邦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薛武安派去的人将俞仲接回了邯阳,司马陵将他保护了起来,却还没想好到底该让俞仲担任怎样的职务。东武君上台成为随国相邦之后,整军备武,加强随国的军事力量,凭借着随国从殷国那里占领的五百里土地(一百里被梁国岳新丑抢去,而原本说要封给麟武的土地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庞玉的封地,庞玉也“大方”地将土地献给了随王),随国迎来了中兴,现在看来也颇有气象。虽然仍比不上十年前全盛之时,但也仍算是一个大国。

反倒是卫国,随国的河东丢失后,卫国西方的国境全部与秦国接壤,正面承担秦军的压力,五年之前的河东之战卫国又失去了最精锐的数万常备军与天下第一将麟武,现在只能苟且度日,完全无力与秦国抗衡,秦国这五年虽然没有大动作,但是四万秦关军偶尔出关夺地,从卫国手中一点点地把城池夺过去,现在卫国的西境重镇宜阳已经是边境了。

但薛武安这些年也成就斐然,他在西都改革了军制,建立了三支共六万人的屯边部队,晋阳的南部和西部都建立了稳固的防线。这六万人大都是招募的流民与外邦人,薛武安通过让他们耕种边境的荒地,并且免除土地税赋来抵押军费。这六万人在薛国国内称之为“屯卒”,是在民夫部队与常备部队中间的一种部队,既保证了战斗力,也节省了不少军费。

但是这六万屯卒根本就不是薛武安这五年真正用心的地方,他真正耗费心力在做的,还是他亲自训练的五万“九原军”。

在云中郡这个地方,雨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司马陵抬头一看,发现天空中已经阴云密布,一副要倾泻大雨的样子。他连忙一拍马缰,和麦主池康一起加快速度,薛武安的军营就在前面不远处,他可不想被大雨浇湿了自己的新衣服。

没跑多久,突然传来一阵尖利的响声,一支骑兵不知道从哪里冲了出来,为首的人一直吹着响亮的口哨,似乎在指挥着身后的几十名骑士。这些人根本就没有穿甲,而是穿着简易的狄服,乍一看还以为是狄人入侵。司马陵连忙勒住马,叫道:“我是丞相司马陵,你们家将军呢?”

那支骑兵部队在司马陵面前停下,为首的那人跳下马来,拱手道:“司马丞相,刚才末将失礼了,上将军在长城以北牧马,估计要过一会儿才回来。”

“在长城以北?”司马陵睁大了眼睛,“他就不怕被狄人打劫吗?”

“因为昌国君和罗鸿将军的原因,狄人和我们的关系还不错。而且说句实话,上将军去长城北边牧马,该担心的恐怕是狄人。”那名骑兵首领咧嘴一笑,“末将狄南山,担任九原军的骑兵校尉。”

“狄?”司马陵愣了一下,这个姓氏在夏人当中非常少见,“你是狄人吗?”

“没错,承蒙上将军关怀,末将在五年前被上将军招募,给了末将一口饭吃。”说到薛武安的时候,狄南山的眼神顿时放出无尽的光芒,“就连末将的名字都是上将军取得。”他用颇显吹嘘的口气补充了一句。

司马陵笑道:“没想到那家伙现在已经这么能够招揽人才了,实在是不错。你刚刚说你是骑兵校尉,那你们军队的五个都尉都是谁啊?”

狄南山拱手道:“甲军都尉莫臼将军,副都尉林枫;乙军都尉杨益将军,副都尉薛乔;丙军都尉岑勋将军,副都尉蒋良、李开地;丁军都尉是昌国君的儿子卢盛,副都尉马淮、林雀;丁军是骑兵部队,都尉暂且由孙桓将军代理,副都尉由罗鸿将军代理。军师兼军中法算邵纹将军,九原军副将是萧弭将军,亲卫队队长般。五军共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人,除丁军外每一军配备三千骑兵,七千步兵。”

“等等……”司马陵顿时觉得信息量太大,有点反应不过来,“麻主怎么还当了莫臼的副将了……还有……岑勋不是随国的将领吗?孙桓和罗鸿怎么跑这里来了?五军里有一军是纯骑兵,这么说有一万五千之多,还有每军的三千骑兵,加起来有两万七千骑兵?我没有听错吧,你们是怎么养活这么多骑兵的?”

狄南山顿时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拱手道:“这些详细的解释还是等上将军回来之后再说吧。司马丞相,还请入军营,天快下雨了。”

一滴雨已经滴在了司马陵的手背上,他这才缓过神来,点点头示意狄南山带路,心中的惊讶却依然没有平息。

仅仅五年的时间,薛武安就为薛国增添了将近十万有生力量,这支“九原军”更有可能是整个薛国最强大的军队,满编五万五千人,这要是在以往足够分配出三支常备军的数量了,凭借这一支部队,都可以去打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就算有荣楼的经验可以参考,但这速度也未免太快了些。

武安,你不愧是武成君的儿子啊……

司马陵苦笑着想,冷风吹了一下,他忍不住咳嗽了几声。

司马陵进入中军大帐的时候,外面的雨已经下了起来,薛武安的帐篷很大,但是没有什么复杂的陈设,只是几架子书,还有一些武器和杂物而已,司马陵一眼看到,那个架子上面的书有不少是他自己送给薛武安的。狄南山在身后拱手道:“丞相,请你在这里等一会。等到用饭的时候我会把食物拿过来的,还希望你不要嫌弃。”

“你别看我这样,我也是带兵打过仗,吃过军粮的。”司马陵笑道。

“我们这里的军粮……和别的地方还是有点区别的。”狄南山神秘地一笑,“对了,今日正好是公子过来的时候,他就在那里,你们先聊,末将告退。”

说完,狄南山拱了拱手,退出了大帐。

“公子?”司马陵皱了皱眉头,这里哪来的公子?他回过头去看向帐内的角落,却看到榻上躺着一个人,见自己转过头来,便从榻上翻身坐起来。现在天色很暗,光线不好,司马陵竟是一时没看清他的样子,直到那个人开口说话:“司马子,好久不见。”

司马陵浑身打了个冷颤,猛地向后一退,手下意识地放在腰间的剑柄上,“不可能……你为什么在这里?”

“别紧张。”那人苦笑道,“再说了,我为什么不能在这里,你难道忘了,我自己的流放地在哪儿吗?”

这个人,竟然就是六年前夺位失败,事后被薛王平流放北境的公子拱。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