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31章 千金市马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上,地龙当真是睁眼了,贫道并没有算错!”

“国师果真是学究天人啊!诸位爱卿,对此你们还有啥好说的?”

站在朱瞻基下面的,是以杨荣为首的大明重臣。

就在前几天,争论起是否应该出兵对付朱高煦的时候,向来不会在朝堂上发表个人言论,甚至很少以正式面目出现在朝堂上的四疯,却突然穿着皇家赐予的金丝道袍,站出来出了一番话。

这四疯好歹也是武当山道门的嫡传弟子,别看平常时候疯疯癫癫的,真想要忽悠人,那嘴巴里冒出来的一串串的专业术语可不是普通人能听明白的。

只不过为了把大家忽悠的更彻底,四疯还是让大家听明白了他的大概意思。

不外乎就是说,这北京城啊,好!是中华龙脉的龙头,普通人看不见的龙气,如今正在逐渐充盈整个北京城,尤其是在紫禁城里,更是龙气汇聚的地方。

龙气汇聚,自然就说明当今皇上乃是真命天子,真龙。真命天子,真龙享受龙气自然没啥关系,可这全天下的真龙也就朱瞻基这么一条了,其他人啊,东西啊之类,就没有这个福气,那么如此浓厚的龙气汇聚在北京城之后,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如同任何一方土地都有土地公一样,任何一块土地下面,那都是有地龙潜伏。这地龙不是真龙,但却也承载着保护土地的职责。北京城也不例外。

但随着龙气汇聚的时间越来越长之后,北京城之下的地龙,原本普通的家伙经过龙气的淬炼之后,就会越来越向飞龙的方向发展。当然,地龙变成飞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脱胎魂骨说白了就是要重新做龙,这个过程是痛苦的,痛苦到地龙无法承受,它就会挣扎,就会摇晃。

地龙一动,地面自然就会摇动,甚至更加激烈的,那就是移山填海般的动静。

而四疯又说了,他观天象算日月,觉得北京城下的地龙第一次活动已经不远了,可能就在近期。如果真的地龙翻身,就证明了四疯他说的没错,这北京城已经被浓浓的龙气所笼罩,而朱瞻基就是这天下的真命天子。

原本朝堂上有不少人都以为四疯是在胡说,还有人存心想看四疯的好戏,假如近期北京城不动怎么说?这地龙翻身可不是什么寻常的事儿,比起冬雷夏雪都还要少见。

牛皮吹破了,可是很丢脸的。

有人就希望四疯丢脸!

然而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北京城还真的地动了!

如果没有四疯前些日子的那一番话,此时大家想的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儿。可不是么,南京从京师变成留都,失去了京师的身份,结果就地动了,伤亡了好些人,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若是这个时候突然地动,那岂不是说.

后面的事情不少人只敢在脑子里想想,还有更多的人那是想都不敢想。

但是,四疯提前说了,北京地动跟南京不同,北京这边是地龙化飞龙,真龙在天的预兆!有这个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当地震来袭的时候,紫禁城里的诸位大臣,大多数心中其实是非常高兴的!

何以说非常高兴呢?

因为朱瞻基是真龙啊!这真命天子乃是有上天襄助,任何妖魔鬼怪都休想在真龙天子身上讨的好处去,更不用说区区一个朱高煦了!

故而在这种情形之下,朱瞻基抓住机会,质问诸位大臣,何以对汉王朱高煦?

“臣以为,派使者前往乐安质询,迷糊反贼汉王,为我朝剿匪大军集结争取时间为上!”

说这话的人叫李濬,他本是刘观下的一名御史。此时朝中诸位大臣都不敢随意开口,这李濬也是胆子极大,竟贸然开口,却是说道了朱瞻基的心窝窝里去了。

“李爱卿所言极是,不愧是我朝栋梁之臣,传圣旨,擢升李爱卿为左佥都御史!”

朱瞻基其实对于李濬这个人并不是很了解,照理说不应该直接就升其为左佥都御史,但此举对于朱瞻基来说,那就等于是“千金市马骨”,如果不这样做,那些保守的老臣们,又岂会点头,同意朱瞻基主动去撩拨汉王朱高煦呢?

果然,有了李濬这堆“马骨”之后,朝堂上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纷纷开口声讨汉王,请求朱瞻基出兵攻打汉王的更是比比皆是,众人那是生怕自己落后,甚至于七旬老翁都要抢着当先锋,让朱瞻基感觉极是可笑。

“依朕看,还是按照李爱卿的计谋,先行派人,前往乐安质询那汉王,方为正道!”

话是这么说,但派谁去呢?

那朱高煦当真不是个闲人,虽说去京师“诏安”英国公张辅的枚青已经被拿下,但一心想要作反,不仅仅影响身边人,更是将自己都彻底洗脑的朱高煦,却丝毫不介意这点。

在封建帝王时代,造反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朱高煦既然已经一门心思的要造反,他又岂会只想到了英国公张辅这一个帮手?

从理论上来说,汉王朱高煦要造反,成功率还是蛮高的。而朱高煦此时的情况,某些地方跟他老子当年发动靖难之变时有所雷同,都是叔叔打算去抢侄儿的皇位,唯一不同的就是当年朱允炆是一心要剥夺朱棣的王位,而在朱高煦真正作反之前,朱瞻基并没有类似的举动。

不仅仅是没有类似的举动,即便是朱高煦在潘厚仁的提醒下,内心里其实是提放着朱高煦,但其外在的表现,却是足以堵住世上悠悠众口了。

故而朱高煦跟朱棣同时段的处境相比,首先缺少的就是世人对其的同情心。

第二个差异就在民心上。

朱高炽应该说还算是个好皇上,只因为在朱棣南征北战的时候,都是朱高炽一手一脚的在操持庞大的明帝国,他算是深悉民间疾苦,当政之后也发布了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民心所向。

朱瞻基作为名正言顺的继承者,自幼又有朱棣的“加持”,坐上皇位不仅仅名正言顺,更是众望所归。

在大环境上,朱高煦就有这么两点最重要的不利之处。

但相对来说,朱高煦跟大明多地武将之间的关系还是相处的不错,一来此人本身就是领兵打仗的人物,跟武将们有共同点,二来朱高煦也舍得花心血去结交武将,正所谓“人情往来”,关键还是在于“往来”二字。

“张辅既然不识抬举,等孤破京师那天,就是他张辅全家人头落地之时!哼,不要以为缺了他张辅孤就不能成事,不瞒诸位,孤如今已经跟山东都指挥靳荣说妥,令其为济南方面统制,一旦孤竖起拨乱反正大旗,他们就会立马响应!”

朱高煦说这话的时候那个得意的劲儿实在是溢于言表,好像如今他已经当上了皇帝一般。

靳荣虽说是山东都指挥使,但手中掌管的兵马也不是他说动就能动的,远远没有朱高煦言辞当中带给大家的那种冲击力,故而朱高煦这个时候将靳荣提出来,不过是为了增强一些下属们的自信心而已,英国公张辅对枚青所做的事情,着实是让朱高煦一系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殿下,那咱们何时开始呢?”

有下属提出疑问,而这个问题,却是让朱高煦眉头紧锁。

这造反不是穿衣吃饭,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弄不好搭进去的可不仅仅是自家一颗六阳魁首,必须慎之又慎。

当然历史上不乏说反就反的人物,但这样的造反几乎没有修成正果的,往往都是无疾而终。

哪怕就是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所谓的“黄袍加身”,也不过就是个烟雾弹,在被“黄袍加身”前,赵匡胤做的准备工作可是真心的不少啊。

“时机成熟的时候,孤自会通知你等,在此之前,你等万万不可走漏了消息!”

朱高煦脸色铁青,眼神扫过台阶下诸人,给他们下了封口令。

别看朱高煦这个人看上去好像是个莽夫,其实不然。生在皇家哪有真正没心机的人?没心机的要么成不了人要么不被别人当成人。

朱高煦虽是武将,但心思也算是缜密,而他的这种性格,朱瞻基同样很清楚。

当朱瞻基还仅仅是皇太孙的时候,就从其父亲朱高炽口中听说了朱高煦的种种,加上潘厚仁是不是在一旁煽风点火,试问朱瞻基又岂会轻视这个有资格跟他争夺皇位的人?

即便是如今天下初定,屁股下的龙椅也坐的温热,可只要是涉及朱高煦的事情,朱瞻基也都不会轻视之。

英国公大义灭友,将枚青送给朝廷,在获知朱高煦可能准备作反之后,朱瞻基一门心思想着先下手围墙,殊不料朝中那些大臣们总是以“国泰民安”为理由,阻挠之下,朱瞻基不得不准备派个人去乐安,看看朱高煦那里究竟发生了何事。

关于人选,最终还是朱瞻基亲自敲定,在宫中选了候太。

既然是宫中选出来的,当然就是个中官,也就是宦官。当然,古代宫中行走的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阉人和女人,但并非人人都有资格被称为“太监”或者是“官宦”。

古人讲究个名正言顺,既然称号里有“太”或者是“官”,那就必然不是普通人,放在后世那就是个领导。

候太被成为中官,自然也是阉人中的领导一类,有些见识和水平,否则朱瞻基也不会选他前往乐安,招抚朱高煦。(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