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11章 招臣妾进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说如今黄俨已经不在人世,然而有王振接替黄俨,加之朱瞻基跟潘厚仁这对“好基友”名声在外,禁宫守卫将士见是潘厚仁前来,立马上报,潘厚仁得意很快进入宫中。

“潘厚仁啊潘厚仁,你还真是来得早不如来的巧呢!”

这边潘厚仁才刚刚跪下向朱瞻基磕头,那边穿着便服的朱瞻基就已经露出笑容来。

“皇上,此话怎讲?”

“怎讲?”朱瞻基看着一面迷茫的潘厚仁,笑道:“也没啥好讲的,不过就是朕的皇后娘娘对你家两位妻子的经历很是好奇,想邀她们进宫一叙,潘厚仁,你可不准不答应!”

皇上的圣旨,哪有臣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况且朱瞻基又不是朱高炽,真要是朱高炽这样说,潘厚仁的担心怕是此时的百倍。

“哪两位啊?”虽说潘厚仁已经隐隐猜到皇后娘娘感兴趣的是谁,但他还是忍不住问出口,想在朱瞻基这里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

“你说呢?怎么,你还要跟朕装糊涂不成?先皇都已经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你又何必担心暴露她们的身份会带来麻烦不成?”

潘厚仁很是汗颜,连忙道:“微臣不敢,只不过如今秀娘跟漪梦皆不在京师.”

“那就抓紧时间接她们回来!”

朱瞻基大手一挥,将这个话题就此打住。毕竟双方乃是君臣关系,他一个皇帝若是言语始终围绕人家臣子的老婆,总不是个滋味儿。

“此番出使,感觉如何啊?”

两人的话题总算回归到正题之上,这对年纪相仿的君臣说起国家大事来,不像是在讨论,反倒像是朱瞻基这个当皇上的,在向潘厚仁请教。

关于出使日本和朝鲜的经过,潘厚仁捡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汇报,诸如收了一个小姨子和一对双胞胎这样足以引起皇上嫉妒心理的事情,他自然而然的就隐瞒下来,不足为皇上道也。

“过去我大明对朝鲜的关怀也实在是太少了,像李家这样忠厚的臣子,该褒奖的地方,咱们还是要褒奖的。”

听完潘厚仁的陈述,朱瞻基并没有怪罪潘厚仁把随行的大臣扔在朝鲜自己一个人回来,相反,潘厚仁能够这么早早的回来,朱瞻基心中其实是挺高兴的。

前面也说过,如今朝堂上的大臣们,与其说是朱瞻基的臣子,不如说是朱棣的臣子,是朱高炽的臣子。而真正能够跟朱瞻基说到一起,聊到一块的,还是只有潘厚仁这一个。

故而朱瞻基当然愿意潘厚仁留在自己身边,没事儿聊聊天,打发打发时间也好。

再说了,就连朱棣都非常肯定潘厚仁的才能,尤其是在赚钱这方面。说实话若不是因为潘厚仁年纪太小,加之其本人实在是不愿意做官,朱瞻基都想让潘厚仁取代夏元吉,当个户部尚书,为大明朝廷好好的捞钱了。

说起捞钱这个事情,朱瞻基当然也离不开询问询问潘氏集团在朝鲜和日本业务的情况。在过去,朱棣和朱高炽几乎不会过问这方面的事情,他们只需要等到每个季度的分红送到手上就算完事。

而朱瞻基对此却颇有兴趣。

身为一个皇帝,照理说应该是全天下最富有的人,可实际上一个真正的明君,也是世界上最为钱操心的人。可不是么,这世道自从人们发明了货币之后,一举一动那都是钱在运转,没有钱,一个皇帝怎么管理一个国家呢?

“此番前往两国,微臣倒是觉得,过去跟两国之间的贸易实在是过于单一化了些,很多咱们大明的商品,都没有输入,以至于最近竟然出现了贸易逆差.”说是贸易逆差有些夸张,毕竟粮食的价格是远远无法跟丝绸、瓷器、茶叶这些奢侈品相比。

“哦,那你找到什么对策没有呢?”

“对策倒是有几个,当然很多都需要皇上您的支持!”

“不妨说来听听,只要能够为咱们大明赚钱的事儿,朕没有理由不支持啊!”能够得到一个国家帝王如此表态,潘厚仁这个商人也算是古往今来独一份了。

“首先是扩大茶叶的种植面积。”潘厚仁扳着手指头向朱瞻基提建议。

茶叶的种植在中国是由来已久,几乎遍布整个中国境内,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种茶叶,只要是气候稍微合适的地方,就会有属于地方特色的茶种。然而在潘厚仁看来,如今大明的茶叶种植仍旧属于是粗放型的种植,采收和炒制,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化、程序化和集团化。

相对于瓷器这些生产型商品,茶叶不仅仅是纯天然无公害可循环的农产品,更重要是其作为一种日常消费品,市场相当的巨大。

一个人一辈子可能只用十来匹布,十多个瓷器,但是只要他喝茶,一辈子才喝几斤茶叶么?很显然,茶叶的个体消费市场相当的广阔,而制约茶叶贸易的,正好就是产量。

“可是,农田都用来种茶叶了,谁来种粮食呢?”朱瞻基皱着眉头问道。

粮食,在帝王的眼中才是国家的根本!在这个时代,老百姓们只要能够填饱肚皮就不会造反,他们不需要光鲜的绸缎,不需要美轮美奂的瓷器,只要有大米饭填饱肚皮,他们就会满足。

“茶叶可以在山丘地带种植,微臣的建议是将专营的茶叶,分拨开来。”潘厚仁沉了沉气,这才开口说道。

或许有人不知道,茶叶在封建时代的中国,跟盐和铁一样,是属于朝廷专营的,因为茶叶不仅仅是一种消费级食品,更是一种战略物资!

何以会说茶叶是一种战略物质呢?这就要从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说起。

那些生活在大草原上,基本上以肉食为主的民族,生活当中是离不开茶叶的。“茶马市”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在汉人统治中国时期,跟北方少数民族交接的地方总是会开设许许多多的“茶马市”,其实就是双方的通商口岸,而从其命名为“茶马市”就能看出,“茶”的地位甚至还在“马”之上。

茶水能够去油腻,对于那些整天吃肉的游牧民族来说,重要性实在是不在盐和铁之下,而汉人政权为了达到控制游牧民族的目的,就必须要将这些其生活的必需品控制起来,作为一种政治策略。

当然,这其中也有商品利润的考虑在内。

而现在潘厚仁竟然提出放开朝廷对“茶叶”的专营,即便是以他跟朱瞻基之间的关系,也不得不提的小心翼翼。

“朕想听听,放开之后有什么好处?”

“请皇上恕臣直言,茶叶专营,虽说是朝廷得到了好处,但是这种模式之下,茶农的积极性并不高,茶园疏于管理,后期制作工艺无心改良,浪费靡多,以至于每年的茶叶产量始终上不去,弊端实在是太多!”

“可是,朝廷若是不专营,又该如何来管理呢?潘厚仁你可别说你不知道,茶叶对蒙古人,女真人的重要性?”

“皇上,难道我们控制了茶叶,就真的能让这些游牧民族对我们俯首帖耳么?依微臣看未必!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游牧民族秉承的思维方式就是:你不给,我就自己提着刀来拿!他们这种野蛮的思想正是连绵不断的战争的源头,所以控制茶叶,远远不如提高我们自己军事实力来的重要!如今朝廷想要扩军,想要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没有钱怎么办?”

“是缺钱!”

潘厚仁的一席话,算是说到那朱瞻基的心窝窝里去了。所谓的“朝廷要扩军”,其实就是他朱瞻基想要扩军!跟朱高炽喜欢文治不同,朱瞻基在性格上更贴近他的爷爷朱棣,觉得只有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证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

而制约朱瞻基这个想法的,除开朝廷那些文臣之外,最大的阻力就是钱了!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

“可是放开茶叶专营之后,朝廷不是损失更大么?”

“收税呀,皇上!”

潘厚仁此时都有些急了!在大明时期,中国已经在开始走向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直到大明宣布禁海之前,大量的贸易其实是可以给朝廷带来巨大的收益,问题就在于文臣治国之下,本身出于一种文人的清高就不愿意谈及生意和钱财,加之其中一部分官吏的贪腐,导致了大明财政是一年不如一年!

但如今潘厚仁来了,他带来了后世的理念,更是给朱瞻基带来了全新的思维。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此乃圣人的老话,然而放眼大明,错在哪里?”

“错在哪里?”朱瞻基跟着问道。

“错就错在大明朝廷对‘民’这个字的理解上!”潘厚仁狠狠一挥手,加强自己的语气,“什么是‘民’?平民老百姓才是民了吗?不,不是!在微臣看来,除开皇上,那都是民!”

“哗啦!”

潘厚仁的这句话,不啻是在朱瞻基的脑海之中想起了惊雷!

是的,正如潘厚仁所说,在大明朝廷上下的观念当中,这人是分为三六九等的,而对于“民”的概念,是排除在读书人之外的那些粗俗、无能的下三流。

故而自古以来,朝廷收税的重点往往是农民,为何呢?除开前面的理由之外,更重要的是土地他没长脚啊,人跑了地还在,收税的官员只需要按照土地的面积来核算应该收取的税费,根本就不用管是谁在耕种这块土地。

正是因为对农地的税赋过于严重,才导致了很多弊端。

按照潘厚仁的想法,大明王朝想要继续朝着资本主义方向高歌猛进,首先就要搞清楚这个最根本的思想问题。

不是只有种地的人才是民,但凡是在朱家统治的大明国土上求食的人,那都是民,都应该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而潘厚仁的这种思想,说白了就是“君主立宪制”的雏形,除开君主之外整个国家没有特权阶级,而君主的特权本身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当然,这个时候潘厚仁是不会贸然提出搞什么“君主立宪制”的,不仅仅朱瞻基无法接受,那样一搞,潘厚仁名下的潘氏集团岂不是也没有特权了?

当然,潘氏集团发展壮大到如今这种程度,是否有特权已经不重要了,假如说大家能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按照同样的游戏规则来玩游戏,潘厚仁有自信不会输给任何人。(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