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68章 中日交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茫茫的草原或者是戈壁滩上,那些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而动,核心部族几乎没有固定的位置,即便朱棣坐拥数十万大军又如何呢?除非是踩狗屎运,否则找不到敌人主力,就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而另外一个原因还是在于咱们汉人大多步战,缺乏大量真正能够用于战场作战的骑兵队伍,即便是在大明军力最鼎盛的时期,骑兵队伍也没有能够超过五万。

五万这个数字乍一看好像很多,但真正进入那茫茫的草原之后,五万人像是一把撒在双人床的豆子,东一粒西一颗的,根本就不算什么。

游牧民族的人口数量虽然远远不如汉人,但人家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需要的时候可以全民皆兵,这种特殊性,是汉人完全没法比的。

故而在潘厚仁看来,不管是今年明年还是后年,朱棣的胜利都不值得庆贺,真正想要打败那些游牧民族,除开真正的种族灭绝这种惨绝人寰的方式之外,就只剩下文化侵略这一种模式了。

改变他们的文化和生存方式,才是改变双方这种敌对态势最温和最彻底的手段,当然,在进行这种改变的过程当中,免不了武力的保证。

“火器,武器装备没有划时代的更新,仍旧没法保证武力上的优势啊!”这是潘厚仁最为直接的一个感受。想要战胜那些来去如风、四处为家的游牧民族,依靠汉人现有的武器和作战方式,那是非常困难的。

即便是在后世,进入热兵器时代的各国军队,仍旧有保留骑兵的习惯。战马,这种简单而稳健的交通工具在很多地方的便捷性其实要远远超过所谓的现代化交通工具的。

每每想到这个事情,潘厚仁就总会前往自家后院里转悠转悠。

在被他花大价钱盘下来的宅院里,来自南京工部的那些匠人们,正在日复一日的搞科学研究呢。

是的,是科学研究。

大明迁都之后,六部也就分家,南北两个工部,其中大部分职能还是在北京那个工部手中,而南京工部,按照最开始的划分,基本上就是个赋闲养老的地方,别说是捞点油水,有时候连俸禄都凑不起。

在这种情况之下,潘厚仁出手接盘,就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了。

概因为,南京工部已经没有资格制造高级军械,包括弓弩这些在内,连制作图纸和工具都被搜走了,让工匠们怎么制造?

幸亏经过朱瞻基的暗中帮忙,一部分研究冶铁和火药的工匠最终到了潘厚仁的手中,而潘厚仁真正需要的,反而是这些方面的工匠。

另外一方面,在南京潘府诺大的宅院里,最近还有来自日本的工匠进出。

怎么会有日本工匠呢?

这事情就要说到日野玲子身上了。

日野玲子这个女人跟细川和子、斯波义带不同。她更喜欢安静的观察和思考,有时候她可以三天不说一句话,然而一开口就能说到潘厚仁的心中去。

后院里时常传出的打铁声,日野玲子曾经在墙角听了一整天,别人都不知道她在干啥,只有潘厚仁若有所思。

第二天,日野玲子就主动找到潘厚仁,说足利家族手中掌握着一个庞大的工匠组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匠人对于冶炼和打铁有着丰富的经验,假如潘厚仁愿意的话,可以采取交换的方式。

日野玲子要的是大船,真正航行在大海上的,坚固的大船的图纸。她很聪明的回避了那些战舰,仅仅要求潘厚仁提供运输船的图纸来作为交换。

大明官方的海船图纸,潘厚仁当然不能交换给日野玲子,但作为金兰湾造船厂的一些研究成果,潘厚仁不介意提供一部分运输船的图纸,当然前提条件是日野玲子说的那些铁匠真的能够起到鲢鱼的作用。

鲢鱼效应,相信后世很多人都懂是怎么回事。想要让已经习惯沉闷工作作风的工部工匠们焕发出新的工作热情,丢几条鲢鱼进去或许是最好的法子。

随后就有日本匠人的到来了。

不得不说,这些日本匠人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其中一个在最后成品淬火方面有着突然的见解,只不过他使用的淬火材料让潘厚仁不敢恭维——鲜血!包括但不限于猪血、牛血、鸡血甚至是人血,在那厮的口中,好像人血竟然是淬火的最好材料!

对于这厮的疯狂劲,潘厚仁只能暗中嘱托家丁卫队对其严加看管,绝对不能放这个疯子离开后院,更不能让他伤了后院里的那些工匠。

经过半年时间的研究,如今潘厚仁这个小小的研究所,已经出现了不少的新成果。

因为冶铁技术的提高,新造出来的火枪已经能够承受更大剂量的火药,这也就意味着火枪子弹的射程大大被提供,威力也有了成倍的增长。

当然,想要提高枪管的坚固度,理论上来说只要不停的加厚枪管的厚度,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仅会影响到火枪自身的重量,更重要的是随着火药剂量的增加,火枪子弹的准确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也就是说,即便能够造出让子弹飞出百步之外仍旧有杀伤力的枪管,但谁也不能保证前后两枪,子弹能够保持在一个丈余见方的靶子上。

潘厚仁自觉已经将标准降低到极限,三米见方的靶子都不能保证的话,那么这种火枪好像确实没有必要制造。

提高枪支准确性的原理是让锥形的子弹旋转起来,只有旋转的陀螺运动才能保证高速飞行的子弹不容易发生偏差,而要让实心的子弹旋转,其力量只有通过枪膛里的膛线来赋予,潘厚仁试图将这样一个理念交给那些工匠,然而别说是做了,即便是理解这种原理,也让工匠们非常的吃力。

除开对火枪的研究之外,潘厚仁还是试图让工匠们研究大炮,准确的说,是舰炮。

这个研究比火枪研究更加机密,那院子甚至除了潘厚仁跟秀娘之外,不准任何人接近。就算是这么严密的把守,潘厚仁仍旧是不放心,准备过了今年,赶在朱棣归天之前,将整个负责研究舰炮的人员统统送去金兰湾船厂,或许只有在那个地方,潘厚仁才会彻底的放心。

相比而言,舰炮的研究比起火枪来要顺利的多。

大炮,不仅仅可以铸造出厚厚的炮管壁,而且也不用过多的考虑其重量,所以只要冶炼技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足以制造出可堪使用的舰炮来。当然潘厚仁的要求不仅仅是可堪使用,他需要的是后装药,装弹,而且可以连续发射的舰炮!

其实他所要求的这种舰炮,就基本上已经达到十八世纪初期西方火炮的要求了,假如说能够研制成功的话,将会是整个海面上无敌的存在!

这些研究,花费掉了潘厚仁无数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就连潘府里的女人们当中,都有人看不下去了,在大家看来,这些事情应该是大明朝廷的事情,应该有大明朝廷来承担这笔庞大的开销,而不是让潘厚仁一个人来说。

这其中的道理,女人还真是很难看明白。

又是一年春节,今年春节,南京潘府迎来了几位重要的客人。

潘德明、段正鑫是作为家中长辈来的,而另外还有一个人,却是来的非常低调而隐秘,他就是当今皇太孙殿下,朱瞻基。

当看到朱瞻基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潘厚仁都禁不住大吃一惊,连忙将皇太孙殿下带入书房当中,同时命令耿钟等严加看守,禁止任何人接近书房。

“殿下,您怎么来了?”

“收到你的信,我给皇爷爷说了你在信中提到的那些东西之后,皇爷爷就让我马上动身了!”朱瞻基笑了笑,从他的神情当中潘厚仁看不出半点疲倦,倒是显得很兴奋,“怎么样,啥时候去看看你的新式火枪和火炮?”

在封建王朝想要顺顺当当的活下去,风风光光的走下去,就必须要秉承一个理念:皇上的是皇上的,你的还是皇上的。

虽说潘厚仁这个研究所里研究的一切都是他自己掏腰包在支撑着,但是他也不能忘记随时向北京方面通报!

朱棣这个人平生的爱好不多,他对女色不感兴趣,又当了皇帝,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事情是值得他关注的呢?或许如何巩固朱家的统治,让朱重八传下来的江山万万年,就是他最关心的事情了。

军事的强大,保证国家统治权的最有利保障,错非如此,朱棣也不会大肆强军,持续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打击。

而最近几次北征的结果,虽说表面上大家都承认胜利,但胜利并不是朱棣所追求的,他所期盼的是斩草除根,而他自己也很清楚的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火器的改良,朱棣很上心,可是大臣们不上心。那些饱读诗书。满腹才华的文臣们总是用鄙视的眼神看待将士,用厌恶的态度对待军队,在他们眼中,战争本身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不管输赢,都是一种最糟糕的社交模式。

所以朱棣很难从文臣哪里获得支持,不仅仅是认可,更重要的是财力上的支持,没有大量资金的支持,又如何进行研究工作呢?

大炮,火枪,大明朝其实有,但质量差,使用效果不如人意,也不牢靠,甚至不如冷兵器,朱棣一度也曾对火器失去信心,是潘厚仁的坚持,才让朱棣看到了希望。

“没想到殿下会来的这么快,嘿。”潘厚仁搓搓手,开口说道。

“不快不行啊!边军传来消息,那阿鲁台部又在蠢蠢欲动了,皇爷爷说了,希望这次出征,咱们能够斩草除根!”朱瞻基脸上没有笑容,只有浓浓的担忧。

“赶不上啊!”听到朱瞻基的话,潘厚仁微微一愣,随后苦笑道:“虽说我这里现在已经有所进展,但即便是现在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也赶不上今年皇上的北征了!”

“真不想皇爷爷率军北征了,我想自己去,可皇爷爷不同意啊!”朱瞻基脸上的担忧神色变得更浓,他跟朱棣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或许朱棣身体的变化,没人比朱瞻基更清楚了。

“算了,先不说这些,咱们去看看新式火枪跟火炮,即便不能赶上这次出征,总能让皇爷爷高兴高兴!”

“成!还请殿下随我出海!”(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