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6章 老奴都弄明白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道历经磨难才能成熟的男人,最大的应该算是汉王朱高煦了。

这个大明朝最大的纨绔,过去是那般的放荡不羁,总以为凭借朱棣对他的宠爱,有朝一日能够取代自家大哥,坐上皇帝的宝座。然而最终的事实证明,朱棣虽然心中宠爱,但却更看重道统,加之朱瞻基这个皇太孙的存在,几乎已经是断了朱高煦的念想。

对于朱高煦来说,离开京师,被赶去自己封地的这些日子是此生最难过的一段时光,在乐安那小小的城池里,朱高煦感觉自己简直就是生不如死!好似整个天空都被乌云所遮蔽,看不到半点阳光。

而朱棣突然一反常态的带着太子朱高煦前往北京,仅仅留下无监国权的皇太孙,这种举动在朱高煦看来就是一个讯号,一个对太子不满的信号!

所以朱高煦自觉应该抓住这样一个机会,重新回到朱棣的身边。

因为距离和路线不同,朱高煦进入北京城的时间并不比朱棣晚太多,当他在新落成的紫禁城里面见朱棣时,朱棣也就刚刚才住下三天的功夫。

是的,紫禁城已经大部分完工了,而且禁卫军也已经入驻,开始履行拱卫皇上的职责。

听到朱高煦求见,朱棣龙颜震怒!

可等到脸色灰败的朱高煦被人搀扶着出现在朱棣面前时,朱棣的心,顿时又软了。对于自己这个二儿子,朱棣心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在靖难时期,朱高煦不止一次的跟朱棣并肩作战,甚至是救朱棣于危难当中,加之性格各方面的因素,朱棣其实还是深爱着自己这个儿子。

然而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正道不容亵渎。

朱高炽这个皇长子虽说身患残疾,但刻苦好学,性格宽厚,对江山社稷同样有着巨大功劳,更皆成为皇太子之后从未曾犯下半点错误,就算朱棣想要在鸡蛋里挑骨头都不成。

随着朱高煦的所为一日比一日过分,在朝中大臣的多次催促之下,朱棣不得已让朱高煦就藩,他心中其实同样是不甘的。

故而,虽说朱高煦未经召见擅自离开封地逾矩,照例应该重惩,然而当朱棣弄清楚朱高煦竟然是因为思念自己患病,需要太医整治时,态度顿时转变,不仅仅让太监立刻给朱高煦在宫中安排住宿,同时更亲自陪着朱高煦,接受太医的诊断。

朱高煦真的生病了么?

假如说感冒咳嗽的话,朱高煦还真是有,连续两个晚上脱了衣裳在身上扑凉水,在已经冰雪覆盖的北方,这是自找的感冒。

可除开感冒之外,朱高煦真是没有啥病了!

如果说朱棣身边的太医连这个都诊断不出来的话,那太医就不是太医,而是庸医了。

然而即便诊断出朱高煦是普通的风寒,那太医敢说么?明明汉王殿下的随从都说了,汉王陛下是思念成疾,加之朱棣此时的态度,那太医狠狠的揪掉了好几根老鼠须,最后诊断,汉王殿下真是“思念成疾,体虚风寒,需要一段时间的静养”。

听了太医的诊断,朱棣仍旧是很不放心,再三追问,确定不会有性命危险之后,才打发那太医去熬药,自己却始终陪在朱高煦身边。这次朱高煦也学的聪明了,压根就替王朝霸业这些破事儿,只是一个劲儿的跟朱棣“忆往昔,峥嵘岁月”。这人老了本就喜欢回忆,一时间,父子两个聊的十分投机!

而在太子居住的东宫,瘸子朱高炽,却是怒火中烧了。

“他怎么来了北京,他怎么就能来北京?”朱高炽感觉自己快要疯了,被朱棣拖着来搞什么视察,不就是为了证明他反对迁都是错的?现在朱高煦还要来凑热闹,父皇不惩罚他也就罢了,竟然还对他如此关心?

可以说,朱高炽吃醋了,大大的吃醋!

在他看来,朱高煦的病根本就是假的,是装的!

“生病?相思病?笑死人了!也只有父皇那个老糊涂,才会相信你患了什么相思病!你以为你是女人么,还相思病?是想当皇上的病吧!”朱高炽心中冷笑,脑子里转的,却是该如何打破眼下这个局面。

“来呀,去把给汉王诊治的那个太医,给孤请来!”想来想去,朱高煦觉得只有从那太医身上下手了,朱高煦不是说他生病了么?要是查出一个欺君,那又该当何罪?

若是寻常人欺君,罪大可至砍头抄家,九族充军,至于说藩王欺君,那罪名还真是可大可小了。

虽说朱高炽心中笃定那朱高煦是在装病,但按照他一贯在朱棣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是决计不会亲自去揭破朱高煦的骗局,他还需要一把枪。

跟着朱棣前来北京可不只有太子朱高炽,东宫的几个太傅,三个尚书,还有一些朝廷重要部门的副官,都跟着朱棣来了北京。对于这些副官来说,其实这次也是个机会。

在挑选同行人员的时候,朱棣也费了不少心思。反对迁都的官员,需要带一部分来,而坚定支持迁都的官员,也要带一部分来。

故而这次进入北京的官员组成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既有支持太子朱高炽的,也有暗中支持汉王朱高煦的。

如何在这些官员当中挑选出合适的枪,才是朱高炽现在亟需思考的一个问题,而最终的人选,也关系着最终的成败。

“说起来,那潘厚仁倒是个合适的人选!”也不知道朱高炽脑子里哪根筋搭错了线,竟然在这个时候突然想起潘厚仁来。

说来也巧,也就是这个时候,东宫行走的侍卫,竟然给朱高炽送来了关于京师里的消息。

“国色天香出事儿了?唔,这样也好,如此一来,倒是会让潘厚仁更加依靠孤,罢了,让他们先闹腾,只要不直接对潘厚仁的家人采取行动,就不要管,唔,看来孤也该去见见那个不要脸的弟弟!”

在一阵狂躁之后,朱高炽也终于冷静下来。

在宫女的帮助下,朱高炽整理好自己的着装,准备去“探视”生病的汉王朱高煦。

而此时,被朱棣安排在京师坐镇的朱瞻基,却是愁眉不展。

这京师城吧,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每天,城里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层出不穷,假若说大凡小事都要朱瞻基这个皇太孙操心,那真是一天一百二十个时辰都忙不过来。

但有些事情,朱瞻基又不得不关注。

就好比说昨天晚上发生在国色天香里的事情。

国色天香,可不仅仅是潘厚仁这个明里东家的产业,其中也有他朱瞻基的一份子,出了事情,锦衣卫当然要通知宫中,甚至于黄俨,也会专门将这件事情上报给朱瞻基听。

更重要是的,国色天香的打手,或者说是潘府的家丁,竟然抓了一个进京的士子,于嘉,这个事情今日早朝时被众大臣拿出来反复的陈述,甚至有人提出立刻包围潘府,抄家!

幸亏内阁诸位大臣行事向来谨慎,若是换个勋贵或许他们会同意,但事涉潘厚仁,就不能不让杨荣等内阁大臣三思而后行了。

按照杨荣的意思,包围抄家之举大可不必,直接找人去通传潘府管事人上朝了解情况便是,假如说仅仅是一场误会,那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罢!

为何杨荣会对潘厚仁如此青睐?

正所谓事有反常即为妖,以杨荣为首的内阁大臣们,那可都是真正的人精。上一次驯鹿社学子上书,诸多文臣就已经把潘厚仁当做是眼中钉、肉中刺,而作为文臣之首的内阁,没有道理在这种关键时刻力挺潘厚仁?

源头还是在一个字——钱!

当然,提到钱,并非是因为潘厚仁给这些内阁大臣们包了红包,大明初期,对于贿赂的惩治那是相当的严肃,以内阁大臣们的身份,也不会接受潘厚仁的红包。

不是潘厚仁送了杨荣等人的红包,而是因为杨荣等重臣已然知道,潘厚仁经营的那个潘氏集团,竟然是皇上,或者说,是皇家的小金库!

皇家在潘氏集团里有份子,而且是最大的份子,这个秘密虽然对于大多数朝臣来说仍旧有效,但是对于内阁成员来说,这却已经不是秘密!

其实,以潘氏集团如今在明朝名声在外的态势,只需要稍微深入的调查,就能得到事实的真相——假如不是皇上首肯,何以北京的建造原材料皆是向潘氏集团购买?何以京师宝船厂跟潘氏集团达成一揽子的承包契约?等等等等的事实都在向大家说明一个现实:潘氏集团,那就是皇上自家的小金库!

而潘厚仁能够替皇家掌管小金库,说难听点,那就是天家的账房,不,潘厚仁做的可不仅仅是账房先生的事情,而是天家的外管家,还是总管级别的!

只要能够想清楚这一节,那么潘厚仁在天家心中的份量,大概也就估的出来了。

苏州于家,丝绸世家,虽说在京师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可是跟天家外总管的放在一处,那就显得无比渺小了。

故而不用朱瞻基开口,向来能够先知先觉的杨荣,就提出了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解决方案。

固然,这样一个方案肯定有诸多人不满意,可如今皇帝、太子皆不在京师,那内阁的意见出来,还有谁敢反对?

英国公?

都察院?

锦衣卫?

这三个首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只能从对方眼中看到两个字——无奈!

照理说,潘厚仁此时应招出来解释一番,再把那于嘉给放了,那事情也就了了!可偏偏前往潘府的找人的侍卫不大工夫回转,却是没把人给带来,一问,那潘厚仁竟然不在宫中!

好嘛,正主儿不在宫中,那又是谁有这般大的胆子,公然私设囹圄,羁押士子?

当下,那些个文臣们就闹腾了起来,要求内阁下令追责。

朱瞻基此时不开口也不成了,他借口说时间太晚,要求大家明日再议。

“黄爱卿啊,那事情的真相,可曾弄明白了?”

早朝之后,朱瞻基是坐立不安,等到出门了解情况的黄俨归来求见,朱瞻基才迫不及待的让黄俨进来,不等黄俨跪下磕头,朱瞻基就已经开口问道:“厚仁他是不是真的不在京师?又为何事离开?那于嘉,是谁人下令羁押在潘府的?”

一连串的问题如同连珠炮般砸到黄俨的脑袋上,这黄俨年纪也不下了,进进出出跑了不少路,此时气还没能匀呢,只能是剧烈喘息,半晌才回道,“老奴,老奴都弄明白了!”(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