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村里来新人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头,你这话就不对了,难道我们就该一辈子在城里,农村人就该一辈子在乡下?”刘卫东正色反问道:“倒退几十年,我们的父母不都是农村人吗?”

老排长说:“都还是个孩子,看你像柴火棍似的,有90斤吧?”

罗滨生回答道:“差不多吧。”

“风都能吹倒,能干活吗?”一位山东口音的李大娘慈目和悦的看着知青们说:“在哈尔滨好好的,你们小青年到这鬼地方干啥玩意?”

“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知青们笑着回答。

“你们大城市的孩子细皮嫩肉的,不是干粗活的料,在这穷山沟能呆长久吗?”李大娘接着说。

老排长瞪了她一眼:“你瞎叭叭啥,越说越离谱了。”

罗滨生笑着说:“李大娘,从今以后我们就不走了,要在这沙家浜扎下去了。”

“李大娘,现在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没有解放,我们受这点累算什么?”刘卫东站在一边说。

“我听张连长说,过些天咱们连队还来一批北京青年。”老排长说完把烟口袋揣进兜里。

“毛XX身边来的孩子,那更要欢迎啦。”

“村里又来新人了,这回咱们可真是五湖四海,有作伴的了。”

忽然,在东边大江天际处涌起一大片乌云,慢慢地向前爬行。

老排长大声吆喝着:“天要下雨了,大伙赶紧‘抢场’,不能让粮食淋着。”

整个场院立刻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装袋的装袋,伐肩的伐肩,扛麻袋的杠麻袋。

“快,给我也来一袋,”罗滨生看见扛麻袋的人少,赶紧扔下撮子跑了过来。

“一、二、三、起!”两个青年将痲袋抬起来。

罗滨生弯腰钻到麻袋下,铆足劲站起身,哎,真起来啦。他扛着麻袋就往大棚跑,谁知刚走不远,正好踩着落在地上的黄豆,脚下一滑,摔了一个跟头。麻袋里的玉米粒撒了一半,他爬起来背上剩下的半口袋跑到大棚里,又找了一条空麻袋,将地上的玉米收拾起来。

黑云铺满了天空,一阵秋风刮过,雨点开始往下落,这时人们已经把晾晒在场院上的粮食苫上和抢运到大棚里。

罗滨生望着淅淅沥沥地雨水:“这是江那边飘过来的‘进口雨’呢。”

“一场秋雨一场凉,这天真是要冷了。”老排长感慨道。

红日渐渐西沉,天色慢慢暗了下来,远处的山岳丛林依稀可辩。连队坐落在半山坡上,俯瞰着山下面是一条国防公路。靠近公路的空场上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几乎连队的所有的职工、家属、都穿戴一新的出来了,一些小孩在人群里跑来跑去,乱喊乱叫的,哈市的两名青年扯着一横幅标语“热烈欢迎北京知青来到北大荒。”

“看,新知青来了。”小孩子们眼尖,叫了起来。

只见远处的盘山路上有几道黄白的光束划破夜空,逐渐由远而近,最后四台解放车停了下来。咚咚锵、咚咚锵,锣鼓敲打声震动着山谷。罗滨生他们热情地围了上去,伸出双手抢接新知青的行李。身穿绿棉装的北京知青们纷纷地跳下汽车,他们一身的尘土,眼睛里充满着好奇的神色。

“大学生们,大家先到食堂去吃饭,再去宿舍休息。”身披军大衣的张连长大声喊着。

这里没有城市的高楼,没有城市的嘈杂,面对陌生的乡村,北京来的女青年第一次感到孤独、凄凉,她们在众目睽睽下哭泣起来,感情也像流感一样传染人,开始几个女青年在抽抽搭搭地哭着,继而两个男青年也像遭了热伤风似的揩鼻子。前途、命运、生活,仿佛这时才与现实相融合。

“看那几个女孩儿哭的,勾得我都掉泪儿了。”李大娘又有话说了。

“哭哭啼啼的,又不是三岁小孩子。”

“哭丧哪!黑灯瞎火的哭个屁。”人群里不知谁骂了一句。

罗滨生拉着一个北京青年劝道:“别哭了,再哭也回不去了。”

“这是人呆的地方吗?早知道这样,老子死也不来了。”那个青年的火儿直往上冒,气呼呼地说。

北京知青们络绎走进了灯火通明的大食堂,只见地上固定着一排排长条凳子,上面摆放着几张大圆桌面。

“同学们,我说几句。”高指导员走到前面,嘴巴像大瓦数的扬声器:“东风吹,红旗飘,凯歌阵阵冲云霄……”(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