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回阿瞒高筑铜雀台此间岂无歌舞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建安15年初夏,曹操率军队人马从故里谯县,还大本营邺城。

曹操仍然从官渡码头渡黄河,过黄河北上进入冀州地区,这时的黄河两岸与八年前的官渡之战大败袁家军时,犹如换了一个天地。山上树木葱郁,浓荫复地,田野稼墙茂盛,摇曳生姿。此时的河流,移动着只只扁舟,代替了当时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统一后的北方,已被治理的一片繁荣景象。曹操看到一片生机,才使赤壁大败的阴影从脑海里退去。

过了官渡,当日夕阳西下,壮丽、宏伟的邺城就进入了曹操的眼帘。虽然距离邺城还有三十里,在阳光射耀下,城门两边高高的石垛,特别是在邺城城角墙上的铜雀台,高入云端,天空的红云竟在高台下飘过……当曹操的人马距离中阳门还有十里路时,提前从许都归来的尚书荀彧率领诸大臣,和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曹冲等,以及谏议大夫张昭、主薄司马懿、杨修,文坛名士陈琳、王桀、蔡文姬等都到十里长亭迎接丞相曹操。

曹操回到邺城,对曹丕、曹植两个儿子把邺城建设得如此巍峨、壮观十分满意。特别是建于城墙西北角上的铜雀台,是邺城的至高建筑物。按曹操原来的设计,只建造一座铜雀台。而曹植提议,在铜雀台两侧各增加一台,中间有长廊相通,做为主台的侧台,一曰金凤台,一曰冰井台,形成三台列峙以峥嵘,深得曹操的赞赏。铜雀台是全城的至高点,在这里可以俯视全城和冀州地区附近的情势。曹操精心打造邺城除为了暮年做为享乐生活的基地,其军事上做为防御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曹丕称谓邺城为王业之本基,无怪乎曹操把铜雀台看作是事业成功的象征和骄傲。后人有诗赞言:

“魏帝当时铜雀台,黄花深映棘丛开。人生富贵须回首,此地岂无歌舞来!”是真实写照。

铜雀台高十丈,周围殿屋10间;于楼顶铸大铜雀,双翅舒展,其翼若飞,故取其名曰“铜雀”。

曹操晋爵为魏王后,加快了以魏代汉的步伐,其子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这用意十分明显,是将曹丕放在自己助手的位置上。虽然如此,曹操在诸子中谁做为自己的接班人始未确定。曹操在西征张鲁之前率诸子登铜雀台,令其做赋,再一次测试诸子才能。

曹操的命题为:《登台赋》。曹丕不及曹植来得快,曹植挥笔立成曰:“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曹植的《登台赋》开头即发出对父亲的崇拜之情和登台欣赏的兴奋,及而书写铜雀台之巍峨壮观,非常自然地同曹操圣德功业联系起来。父王之功可与天地比、与日月齐名。

曹丕《登台赋》其词为:“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溪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此赋文辞秀丽,不失为描写景观之佳作。但也应该承认,如与其弟曹植同题作相比,的确不及植赋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曹氏兄弟的词赋,立即博得文人墨客的齐声喝采。此次曹丕夫人甄氏也在场,因甄氏自幼喜书,每当曹丕邀文人集会,甄氏大多随夫作陪。甄氏听了曹植作赋后,情不自禁的称赞:子建之赋真乃蕴意无限!

曹植听了十分高兴,如清波渡心田,答曰:甄姐将我夸,子建铭记在心上。据载甄氏也曾作诗一首,但她自知自己的身份,当场始终未拿出来,因她在登铜雀台现场,没有公开自己的诗,我也只好暂时保密了。(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