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二回七子之冠冕王桀(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桀(公元177—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今山东邹县西南)。王桀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他能诗善赋,诗以“七哀诗”为最有名,现选其第一首如下:

此诗是他由长安避乱,赴荆州时写的途中所见:“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中通过“白骨蔽平原”概括描写和弃子饥妇的特写手法,揭示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凄惨景象。人们读之不禁掉下泪来,喟然伤心肝。

此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凄惨景象,怵目惊心,是东汉末现实的真实写照。

王桀的词赋写得相当出色,现举出他赋中的名篇《登楼赋》,此赋是他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作,写他看了异乡风物之美,引起他思乡怀土之情:“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读之深切感人。

《中国文学史》评论此篇赋时说:“表现了作者处于乱世,壮志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惟明之逾迈兮,似河清其未及。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街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一面。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意,脱尽了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显示了王桀抒情赋在艺术上的成熟。

王桀在献帝西迁时,曾徙足长安,左中郎将蔡邑闻桀至,急忙倒履迎之。宾客见桀年既幼弱,容状短小,尽惊。而邑却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时桀年17岁,辟为司徒,诏黄门侍郎,桀以西京扰乱,皆未就。遂乃至荆州依刘表,表以桀貌体弱,不甚重视。表不久病卒,桀劝表次子琮,归顺曹操。对琮说:“仆有愚计,愿进之于将军,可乎?”

刘琮曰:“吾所愿闻之。”

王桀曰:“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仓促之际,疆弱未分,故人各有心耳。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观古今之成败,能先见事机者,则受其福,将军自度,以为曹操如何?”刘琮不能对。

王桀继续说:“如我所闻,曹公乃人杰也。智谋出世,雄略冠时,摧袁绍于官渡,驱孙权于江外,逐刘备于陇右,破鸟丸于白登,往往如神,不可胜计。今日之事,去就可知矣。将军能听桀计,卷甲倒戈,应天顺命,以归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保己全宗,重之后世,此万全之策也。刘琮知难以抗曹,遂听从桀之建议,举州归曹,以刘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