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士大夫情怀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欲加之罪

当初,蔡邕与大鸿胪刘郃素不相平。其叔父卫尉蔡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阳球又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程璜遂使人上奏,说蔡邕、蔡质数次以私事请托于刘郃,刘郃没有答应他们,于是蔡邕心中愤恨,故而诬陷刘郃。

于是,孝灵帝下诏尚书省,令尚书召蔡邕,问清楚这些事情的详细过程。为此,蔡邕上书向孝灵帝陈述说:

臣被召,问以大鸿胪刘郃前为济阴太守,臣属吏张宛长休百日,郃为司隶,又托河内郡吏李奇为州书佐,及营护故河南尹羊陟、侍御史胡母班,郃不为用,致怨之状。臣征营怖悸,肝胆涂地,不知死命所在。窃自寻案,实属宛、奇,不及陟、班。凡休假小吏,非结恨之本。与陟姻家,岂敢申助私党?如臣父子欲相伤陷,当明言台阁,具陈恨状所缘。内无寸事,而谤书外发,宜以臣对与郃参验。臣得以学问特蒙褒异,执事秘馆,操管御前,姓名貌状,微简圣心。今年七月,召诣金商门,问以灾异,赍诏申旨,诱臣使言。臣实愚赣,唯识忠尽,出命忘躯,不顾后害,遂讥刺公卿,内及宠臣。实欲以上对圣问,救消灾异,规为陛下建康宁之计。陛下不念忠臣直言,宜加掩弊,诽谤卒至,便用疑怪。尽心之吏,岂得容哉?诏书每下,百官各上封事,欲以改政思谴,除凶致吉,而言者不蒙延纳之福,旋被陷破之祸。今皆杜口结舌,以臣为戒,谁敢为陛下尽忠孝乎?臣季父质,连见拨擢,位在上列。臣被蒙恩渥,数见访逮。言事者因此欲陷臣父子,破臣门户,非复发纠奸伏,补益国家者也。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荣,恐陛下于此不复闻至言矣!臣之愚冗,职当咎患,但前者所对,质不及闻,而衰老白首,横见引逮,随臣摧没,并入坑陷,诚冤诚痛。臣一入牢狱,当为楚毒所迫,趣以饮章,辞情何缘复闻?死期垂至,冒昧自陈。愿身当辜戮,丐质不并坐,则身死之日,更生之年也。惟陛下加餐,为万姓自爱。

于是下蔡邕、蔡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

事奏,中常侍吕强愍蔡邕无罪,向皇上请求。孝灵帝细看蔡邕的自辩奏章,也感觉到蔡邕的真诚,于是下诏,对蔡邕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朔方,不得以赦令除。

就在蔡邕迁徙朔方之际,阳球驱使刺客,欲在路途将蔡邕杀害。刺客感觉到蔡邕是忠臣义士,没有对蔡邕加以残害。

于是阳球又贿赂主管迁徙的官员,让他们对蔡邕加以迫害。但这些受贿的官员们,反而将阳球的行为告诉蔡邕,让蔡邕加以防范。

由此,蔡邕得以安全到达迁徙之地,居住在五原安阳县境内。

蔡邕之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人撰补《后汉记》,现在遭遇流离,不及成书。因而上书自陈,奏其所著的十种思法,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孝灵帝十分看重蔡邕的才华,至明年大赦,乃对蔡邕特别优待,准许他回到家乡。蔡邕自迁徙,到孝灵帝诏令归回家乡,凡九个月。

就在蔡邕即将回家乡时,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设置酒宴欢送。当宴会进入高潮时,王智为蔡邕起舞。但蔡邕面对王智的热情招待,毫无感激之情,也没有相应的表示予以回应。

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素来骄贵,对于宾客一向简慢。只有这次对蔡邕是个例外,却遇到蔡邕如此冷淡。在王智看来,这是蔡邕对他的鄙视,于是迅速完成了羡慕、忌妒、恨的转变。狠狠地在心里说:一个囚徒,竟然敢轻视我!

面对蔡邕宴会后的拂衣而去,王智十分生气。遂向其兄长王甫密告说:蔡邕对囚放十分怨恨,经常谤讪朝廷。于是宦官们十分愤恨蔡邕,欲再次予以陷害。

蔡邕也感觉到处境危险,恐怕难以避免。于是亡命江海,远逃至吴会。往来依靠泰山羊氏,如此在吴会流亡了十二年。

六可谓琴圣

吴地的老百姓有烧桐木煮茶的习俗。蔡邕听到烧桐木的炸烈声音,感觉到这是一株好木料。于是请求将这棵桐木留下,裁为琴。当这株桐木做成琴后,果然音色美妙,但这个琴的尾部已经烧焦,故时人将此琴称之为“焦尾琴”。

蔡邕对琴声很有研究,当初,蔡邕在陈留,其邻居宴请他到家中交流,到了预定宴会的时间,蔡邕来到邻居的居处,当此之时,听到邻居家中传出了琴声。琴声对于喜欢音乐的蔡邕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当他细心倾听之时,听出了激扬的琴声里,充满着杀气。于是他自问:唉!以音乐来召我,怎么会有杀心呢?这是为什么!

于是,蔡邕犹豫片刻之后,便中途折返回了家。

蔡邕返回的这一过程,被邻居的家人发现了,家人对主人说:蔡君已经来了,不知为什么,到了门前又返回去了?

蔡邕历来受到乡亲及邻居的尊敬,于是主人立即追出,当追赶上蔡邕时,便对蔡邕问其原由。于是蔡邕回答说:当我走到你家门前,听到你的琴声中充满了杀气。我感到十分惊奇,既然感谢你的好意相请,怎么又如此充满杀机呢?我感到疑惑,于是便返回了。

邻居听了蔡邕的解释,先是感到奇怪,稍停片刻后,即微笑着对蔡邕说:哦!我想起来了,我正在鼓弦之时,看到一只螳螂向鸣蝉飞去,而正在此时,鸣蝉将去,却不知什么原因而没有起飞。而螳螂为之一前一退,我的心也随着它的进退而紧张松驰,唯恐螳螂之失。可能是为此,杀心在弹琴时表现出来了。

蔡邕听到这里,也莞尔一笑说:如此心态,应该说,足以在你鼓琴时表现出来了。

蔡邕的这一经历,在当地,也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但由于蔡邕的流亡,一部历史名著《后汉记》胎死腹中。由于主角的缺席,卢植、韩说,也从此中断了这一历史著作的撰写。

七卢植治乱

卢植学业完成后,回到家里,即接收学员,进行教授。卢植刚毅、大气,常怀济世之志,不好辞赋,好研经世之学。能饮酒,终日豪饮而难以醉。

期间,州郡数次举荐,卢植都没有应命。至建宁年间,朝廷征为博士,于是进入官场。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叛,四府会商,认为卢植才兼文武,遂拜为九江太守。卢植到任后,首先从官员们的作风做起,要求所有官员必须廉明公正,遵纪守法,不得鱼肉百姓。由于政风、政纪的转变,反叛的蛮族宾服,寇乱也随之平定。其后以疾病辞职。

卢植与蔡邕一样,喜欢著书立说。他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沽》。当是时,太学院门前由蔡邕等校正的《石经》刚刚树立,以此校正和统一《五经》文字。卢植为此上书说:

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率愚浅,为之解沽,而家乏,无力供缮写。愿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

正在此时,东南山区民族地区反叛,朝廷以卢植曾在九江任太守期间,有恩信,遂征拜为庐江太守。卢植仍然采取在九江时的办法,首先整顿好政府部门、各级官员的作风,以一个廉洁、公正、勤政、爱民的形象出现。如是政府面貌为之一新,山区的民族反叛也逐渐散失,社会治安秩序开始好转。

在庐江任太守年余,再度被朝廷征拜为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惮、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人一起,在东观校中书《五经》传记,补《汉记》。此时,孝灵帝以此非急务,遂将卢植调任侍中,迁尚书。(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