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孝灵帝其人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七孝灵帝亲政

建宁四年春正月,孝灵帝十五岁,加元服。大赦天下,唯党人不赦。夏四月,孝灵帝立贵人宋氏为皇后。

宋皇后扶风平陵人,肃宗宋贵人之从曾孙。建宁二年,选入掖庭为贵人,第二年立为皇后。其父宋酆,为执金吾,晋封不其乡侯。宋皇后之立,并非由宠幸居正位,而是曹节认为宋氏家族卑微,便于控制,以杜绝窦武再现于皇宫。宋皇后既无宠幸,又没有家族后台,此时皇宫幸姬甚众,遂共同谗毁于她,为其后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孝灵帝虽然在宦官的挟持下,处置了张奂、谢弼,但心里还是明白他们语言的意义。加元服后,刘宏开始亲自处理一些政务,并有了逐渐改变宦官把持朝政局面的设想。于是决定,首先从窦太后地位上着手。

孝灵帝有了这一谋划之际,正好黄门令董萌,经常在他面前为窦太后诉冤,由此引起了孝灵帝的同感,于是采纳了董萌的建议。当年冬十月,孝灵帝以窦太后有援立之功,率领群臣朝拜太后于南宫。孝灵帝亲自为窦太后馈食上寿。

再说孝灵帝已经加元服,从表面上看,皇上已经亲政,以曹节为首的宦官集团,放松了对他的管控。从某种情况下说,这也是孝灵帝亲政后的一个新举动,表现出其不同的执政风格。

从此之后,孝灵帝对窦太后恭敬有加,供奉甚至比从前更好了。孝灵帝的这些举动,使得曹节、王甫感到气愤,也感到不安。他们知道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董萌与皇帝走得近,许多行为是受到董萌的启示。如果任由他们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就可能与朝中的学院派官员们联系,最终必然会对窦武、陈蕃等人的案件平反,进而放开党锢。因此,曹节、王甫认为,董萌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威胁,必须尽快将这一威胁排除。

于是,曹节、王甫等人在皇帝面前诬陷董萌,说他诽谤和贬低永乐宫。所谓诽谤、贬低永乐宫,其实就是说他诽谤、贬低皇帝的亲生母亲董太后,董太后居住在永乐宫。

曹节、王甫的诬陷,很快产生了效果,孝灵帝不久就下诏令,将董萌收监,囚禁北寺狱,不久便被宦官们迫害,死于狱中。

董萌被迫害致死,使孝灵帝十分气愤,决定采取一些手段,以压制宦官们的嚣张气焰。五月,孝灵帝大赦天下。同时诏令说,长乐太仆侯览,坐专权骄奢,诏令免除官职,策收印绶,侯览为此自杀。处置侯览,是孝灵帝对宦官的首次出手,给宦官集团重大震慑。

孝灵帝对侯览的处置,使宦官们将原由放在窦太后身上,认为窦太后是他们潜在危机的根源。于是宦官们避开皇帝,给窦太后多方面打击。其后不久,窦太后母亲去世,窦太后由此忧思成疾,于六月崩逝于住处云台。

八窦太后葬礼

窦太后去世,了结了宦官们的心愿。但他们仍然不能解恨,为解心头之恨,宦官们以装载衣物的杂车,装载窦太后尸体,将其放置于城南市舍中。数日之后,曹节、王甫等人欲用贵人之礼殡葬。

孝灵帝对宦官们如此处置窦太后很不满意,便对他们说:太后亲立朕躬,统承大业,怎么能够以贵人的身份终结呢?

于是根据孝灵帝意旨发丧,将按照皇太后的礼节予以安葬。

但孝灵帝的旨意,受到曹节等宦官的公开反对,此时曹节想出另一个点子,欲另行安葬窦太后,而以冯贵人配葬孝桓帝。如此一来,则危急窦太后的正统地位,贬低的意思十分明显,更得不到昭示天下的效应。

曹节等宦官对窦太后的处置措施,不能让孝灵帝信服。于是为此诏令公卿大会朝堂,令中常侍赵忠监督议论。太尉李咸当时患病在床,当即扶舆而起,手持拐杖,袋装毒药,赶到朝堂。他临行前对妻子说:若皇太后不得配食桓帝,我将不生还,必须以死相争。

议论会堂,坐者数百人,但各自瞻望良久,没有人肯率先发言。此时赵忠说:这次会议,应当对皇太后的葬礼议定下来。

廷尉陈球说:皇太后以盛德良家,母临天下,宜配先帝,这是没有疑问的。

赵忠当即笑着对他说:那么,陈廷尉,就请你操笔,便宜记录。

陈球当即记下评议说:皇太后自在椒房,就有聪明母仪之德,遭时不造,援立圣明。承继宗庙,功烈至重。先帝晏驾,因遇大狱,迁居空宫。不幸早逝,家虽获罪,事非太后。今若别葬,诚失天下之望。且冯贵人冢如果被发掘,骸骨暴露,如贼并尸,魂灵污染。且无功于国,何宜上配至尊。

赵忠理解陈球之议,作色俯仰,蚩陈球说:陈廷尉建此议,甚健。

陈球接着说:陈、窦既冤,皇太后无故幽闭,臣常痛心,天下为之愤慨。今日说出来,即使是散会后受罪,也是宿昔之愿也。

李咸于是接过话说:臣本来认为这是最适宜的,你的意见与我十分相合。

于是公卿以下,都认同了陈球的建议。以窦太后配享孝桓帝,成为这次公卿会议的决议。

但这一决议交到孝灵帝那里,曹节、王甫仍然不同意。他们明白,这一决议从表面上看,是窦太后的安葬仪式,而实际上是对陈蕃、窦武等人案件的翻案,关系到他们的功过是非。为此,曹节、王甫找到类似的历史案例,来加以争论。

如是曹节对孝灵帝说:当年梁冀犯恶逆罪被诛,梁皇后先于先帝孝桓帝去世,葬于懿陵,因为梁皇后的家族被诛,其后被废为贵人。同样的原因,孝武皇帝黜废卫皇后,孝武皇帝驾崩后,而以李夫人配食。如今窦氏家族罪恶深重,窦皇后怎么能够与先帝合葬呢?

如是,关于窦太后的葬礼礼节,公卿们的决议再次被驳回。

为此,李咸手持毒药,以死上疏对孝灵帝说:昔日秦始皇幽闭母后,其后感茅焦之言,立即驾迎母亲,供养如初。以秦始皇母后之恶,始皇帝之悖,尚且纳直臣之语,不失母子之恩。何况皇太后不以罪殁,而陛下之过,有重始皇帝吗?臣伏惟章德窦后,虐害恭怀。安思阎后,家犯恶逆,而和帝无异葬之议;顺朝无贬降之文。至于卫后,孝武皇帝身所废弃,不可以此为比。今长乐太后,尊号在身,亲尝称制,且援立圣明,光隆皇祚。太后以陛下为子,陛下岂得不以太后为母?!而子无黜母,臣无贬君。宜合葬宣陵,一如旧制。

李咸的这一上奏,点到了孝灵帝的关键节点:如果孝灵帝刘宏不认窦太后为母,那么,他的皇帝之位,就没有根基;孝灵帝的继位,是以孝桓帝刘志与窦太后儿子这一理由存在的。由此就有了下面的结论,而作为儿子,哪里有儿子对母亲说三道四的情理呢!同时,李咸所说“子无黜母,臣无贬君”这一论断,是维系整个朝廷的政治基础。如果作为先皇帝的儿子,能够对母亲采取某些举措,那么,作为臣子,又何尝不能同样做违反礼制的事情呢?

同样的因素,曹节、王甫他们的权力基础,就在皇帝身上,他们之所以权倾天下,为所欲为,就是挟天子以令百官。如果皇帝帝位失去了基础,那么,他们还能够生存吗?

如是,孝灵帝准李咸之奏。秋七月,加窦太后谥号为柏思皇后,与孝桓帝合葬于宣陵。

九废宋皇后

光和元年秋七月,有黑气堕皇帝所御温德殿东庭中,长十余丈,似龙蛇一样,蜿蜒前行。其后不久,青蛇三见于玉堂后殿庭中。

于是孝灵帝诏召光禄大夫杨赐等人,到金商门,问以灾异及消弥之术。杨赐对孝灵帝说:

春秋谶曰:天投蜺,天下怨,海内乱。加四百之期,亦复垂及。今妾媵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又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说,见宠于时。更相荐说,旬月之间并各拨擢。乐松处常伯,任芝居纳言;郤俭、梁鹄,各受丰爵不次之宠。而令搢绅之徒,委伏畎亩,口颂尧舜之言,身蹈绝俗之行,弃捐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幸赖皇天垂象谴告。周书曰:天子见怪则修德。诸侯见怪则修政,卿大夫见怪则修职。士庶人见怪则修身。唯陛下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抑止磐游,冀上天还威,众变可弭。

却说宋皇后无宠,又没有大家族作后盾,致使皇宫嫔妃幸姬,众相谗毁。渤海王刘悝的王妃宋氏,是宋皇后的姑母。中常侍王甫,害怕将来宋皇后怨恨自己,于是想废掉宋皇后。怎么办呢?这让王甫有些为难,因为皇后一向严于律己,遵规守法,一时间难以找到她的缺点和错误。

就在王甫感到为难的时候,突然间他眼前一亮,计上心来。原来,宋皇后十分爱好佛教,经常十分虔诚地朝拜。于是王甫向孝灵帝报告说:宋皇后爱好左道傍门,经常诅咒,或许是她对皇上处置渤海王刘悝怀恨在心,在诅咒圣上。

孝灵帝对渤海王刘悝之死,心里应该说是有所愧疚,经常感觉到有一股阴气在周边。如是对王甫的话十分信任,便以此为由,收回了宋皇后的印绶。

宋皇后见孝灵帝收回皇后印绶,知道一生已经到了尽头。于是自己到为被贬皇后所置的暴室,忧郁而死。其父亲不其乡侯宋酆,以及兄长等亲属,也同时被处死。

就在宋皇后及亲属被处死之际,光和元年,有日食之异常现象,卢植于是上封事,对孝灵帝劝谏说:

臣闻《五行传》“日晦而月见谓之朓,王侯其舒”。此谓君政舒缓,故日食晦也。《春秋传》曰“天子避位移时”,言其相掩不过移时。而间者日食自已过午,既食之后,云雾掩暖。比年地震,彗孛互见。臣闻汉以火德,化为宽明。近色信谗,忌之甚者,如火畏水故也。案今年之变,皆阳失阴侵,消御灾凶,宜有其道。谨略陈八事:一曰用良,二曰原禁,三曰御疠,四曰备寇,五曰修礼,六曰遵尧,七曰御下,八曰散利。用良者,宜使州郡核举贤良,随方委用,责求选举。原禁者,凡诸党锢,多非其罪,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御疠者,宋后家属,并以无辜委骸横尸,不得收葬,疫疠之来,皆由于此。宜敕收拾,以安游魂。备寇者,侯王之家,赋税减削,愁穷思乱,必致非常,宜使给足,以防未然。修礼者,应征有道之人,若郑玄之徒,陈明《洪范》,攘服灾咎。遵尧者,今郡守刺史一月数迁,宜依黜陟,以章能否,纵不九载,可满三岁。御下者,请谒希爵,一宜禁塞,迁举之事,责成主者。散利者,天子之体,理无私积,窒弘大务,蠲略细微。

卢植的奏书,虽然达到孝灵帝手上,但皇帝不予理会。(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