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九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我来。

就是那一次返乡之旅,坚定了我坚持写完《我们的故事》的决心。为知青代言,为历史存照,就是这样的目的,让我克服困难,去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于是就有了多家报纸连载了两年半的知青故事和现在的这两部共70多万字的书一《我们的故事》。

在过去的将近年的时间里,我四下上海、5次进京,又走了黑龙江农垦局所属的许多农场,采访了几百个知青。那些日子我每天都生活在感动和温暖中,有时采访时我和他们一起热泪长流,写到动情处竟痛哭失声。但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欣慰,我找到了一个说真话的作家的感觉。同时我也生活在责任的巨大压力之下,我不写就对不起埋在黑土地下的战友,不写就对不起就要遗失的历史!

现在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我已超额完成了自己的计划,这两本书我写了114个北大荒老知青的故事,其中说到的有名有姓的知青不下四五百人,书中的主要人物也有00多人,其中上海的知青就有4人,如下乡后被打成“反革命”大学毕业成为黑龙江省著名企业家的袁启鸿(《走出伤心地》〉、献身知青事业的哈尔滨知青联谊会副主席唐坚〔《艰难的探亲假》〉、情系芍药沟的盛文秀(《早春的芍药》〉、带着“小芳”回家的戴建国(《村里有个姑娘叫小凤》〉、在黑河开小店的翁静之《黑土情缘》〉、扎根边疆林场的“站人”

李颖〔《“站人”李颖的幸福生活》〉、小水电站专家黑河政协副主席张强富〔《一个人和一条河》〉、“垦荒模范”陆士龙〔《永远的垦荒者》〉、在烈火中重生的蒋美华(《火凤凰》〉、历经生活磨难的乐兰英〔《乐不起来》〉、对乡亲比亲人还亲的王槐松(《真情》〉、40年如一日忧国忧民的陆建东(《位卑未敢忘忧国》〉、两次受到周总理接见经历坎坷的咸氏三姐妹〔《三人行》〉、一个人改变一个县教育的张盾〔《在三江汇合处》〉、心系呼玛开发的教授刘琪〔《圆梦》〉、大山人的救护神张大东〔《走进大册》〉、“大兴安岭的音乐家”叶磊(《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与鄂伦春兄弟血脉相连的阮显中(《血脉相连》〉、无私支持边疆建设的优秀企业家张刚〔《张刚,你是这样的人》〉、在修路建设中死里逃生的周迈、林兰新〔《青春铺就的路》〉、投资家乡修路的王再放和她一家知青五兄妹〔《一个家庭的非戏剧性剧本》〉、情系黑土地的画家潘蘅生〔《丈夫壮志》〉等等。通过写这些上海知青,我认为在北大荒的近百万知青中,在边疆吃苦最多,返城后创业最难、对北大荒感情最深、对第二故乡贡献最大的就是上海知青。因为这些人的感人故事,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对上海人的不良印象。这是心里话。所以,每次到上海,和老知青相聚,我都感到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四)

下面汇报一下,我的知青故事的社会反响,我以为这不是对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的反响,而是整个社会对知青的关注。

哈尔滨的报纸是这样报道的(据《生活报》吴海鸥报道)一著名作家、老知青贾宏图的反映北大荒知青命运的纪实文学在哈尔滨的《生活报》连载已过“100期”,因真实感人,备受读者欢迎,每周刊发日,“洛阳纸贵”,人人争读,更有人剪报收藏,缺一不可。

008年1月作家出版社将专栏文章结集出版《我们的故事》,引起读者热烈反响。作者已经多次在哈尔滨和上海签名售书,每一次都场面感人,排队来购书者有当年在黑龙江下乡的各大城市的老知青,他们给自己买,也给远方的当年同时下乡的战友买,买书的也有80后、90后的年轻读者。

这本新书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西安等地的多家报刊发表书讯书评,海外的华文报纸也有报道。美国的《世界日报》在报道中说:“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有000万城市青年奔赴农村边疆,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贾宏图最新长篇纪实文学《我们的故事》中,完全呈现。”“作者像位考古工作者一样,在北大荒和知青返城的家乡间奔跑,寻找老知青的足迹和他们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故事,历时多年,用爱和激情写成这部书。”《光明日报》《文汇报》《文学报》等10多家报纸选载或连载了书中的故事。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作家文摘》在“纪念改革开放0年的特选作品”专栏里连载了这部作品,按语中说:“翻开这部书,犹如推开一道沉重的历史之门,扑面而来的,却是豪情满怀的鲜活人生:纯真的理想,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以及柔韧亮丽的人性之花……北大荒知青们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读来无不为之动容。”

北京、上海、济南和黑龙江省、哈尔滨等城市的广播电台在文学节目连播了《我们的故事》,收听者甚众,有在上班的车上听的高官,也有在公园里晨练时听的退休工人和天天按时收听的出租车的司机。有的听众为收听《我们的故事》还专门购买了收音机。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亲自给北京广播电台打电话对连播此书表示祝贺。这部书也在海外广泛传播。美国南加州的中国知青联谊会组织部分在美的老知青朗诵了这部书中的40个故事,通过自己创办的网站,在华人中流传,还在当地的《世界日报》选载了这本书中知青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华人读者。

另有全国10多家网站转载此书,引发数以万计的网评。有的网友给作者留言:“真的应该深深地感谢你,把我带回到了曾经走过的道路和记忆中,你用辛勤的写作、真挚的情感、朴实的文笔,记录着那段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一代人至少10年的青春跨越,甚至延长至今。它虽然不如二万五千里长征悲壮,惊动世界;但它却牵动亿万人,曾经为之动容。更重要的是一代人的经历毕竟要在中华民族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因为知青昨天的故事,实在是可歌可泣。”一位当年兵团5师51团16连的战士王丽英在给作者的留言中说:“我以一个当年知青的名义,向你致敬,感谢你,为我们知青留下清晰的足迹,让历史记住我们。我现在河南一个原东北迁来的军工厂里,我们厂里有100多个当年的知青,我们的父亲就是为了能把我们从乡下带进工厂而南迁的。如今你的作品在我们厂的知青中抢着传看,你写得真好!”一位叫刘振的老知青在网上留言:“作为一名曾经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大学毕业后现在仍工作在黑河的上海知青,我非常愿意欣赏和拜读您的《我们的故事》系列作品,文章文笔清新、感情真挚,0多年的知青岁月,仿佛就在眼前,每每掩卷,唏嘘、叹息、感慨、回忆、遐想、思考、反省……不禁令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感谢老贾大哥!您的笔忠实又艺术地记录和保存了知青历史,可使我们的长辈、同辈和晚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评价这段难忘的历史,可谓功德无量!真心希望辑录成书,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

此书也在文学界引起好评。著名作家梁晓声致信作者:“宏图,我对你的此书的评价那就是一无一等情怀,断无这样一本书问世。无这样一本书问世,关于知青的历史,则断不能是真实的历史。”“我一直期待,能有一本书,从特别真实的角度,折射特别发人深省的‘知青时代’之特别。”“100个人,100种坎坷,100种令人唏嘘不止的人生一宏图,你做了小说家力所不逮之事。而且,这件事正该你做!”著名作家张抗抗、陆天明、肖复兴、石钟山、蒋巍、白烨等也对本书的社会意义或文学价值给予积极评价并向读者热荐。

根据读者的需要,《我们的故事》在印发1万册的基础上,作家出版社又加印6000册,后再加印两千册,正在各大城市书店销售。根据读者需要,出版社还可能加印。在读者的鼓励和督促下,作家日夜兼程,8月已把续集的书稿交作家出版社,?页计1月,新书将与读者见面。

据记者了解,此书将编集《生活报》正在和将要连载的49个故事,和上集的60多个故事一样仍然有强烈的感染力,催人泪下、让人感慨唏嘘的篇章很多。作者既写了“前知青时代”主人公在特殊的苦难境遇中的生与死、爱与恨和慷慨与悲凉、进取与退却的经历,也写了“后知青时代”主人公的从头再来、艰辛创业的光荣与辉煌以及被社会遗忘和淘汰后的彷徨与无奈,其中不乏英雄主义的颂歌。作者在续集中仍关注普通老知青的人生境况。爱与死的悲情故事,仍然是书中的重要篇章,那是时代造就的人生悲剧,有人性被摧残的惨烈,也有人性在挣扎中闪烁的凄美。对苦难的回忆也充满了温情,作者惋惜在苦寒绝境中消磨的青春,也盛赞在冰雪中绽放的美丽的花朵。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五)

我是个纪实文学作家,这两本《我们的故事》也是纪实文本。我知道纪实文学的特殊功能,以及纪实文学作家可为“小说家力所不逮之事”〔梁晓声语〉,但我仍然尊重小说家,如梁晓声、王安忆和叶辛这样有宏观把握历史、微观洞察人生能力的小说家,他们可为时代留下史诗般的巨著,那也是纪实文学作家“力所不逮的事”了。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中国知青运动”留下史诗,我们寄希望于梁晓声、王安忆、叶辛等知青小说家了。(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