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回 棠湖夜饮(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紧接上段:

当晚,正是二月十五,明月当空。倩云对玉兰道:“此时、此景、此情,我们就先唱一段花好月圆吧。”只见玉兰怀抱琵琶,面对窗外天上水中,相映成趣的两轮圆月,轻轻拨弦,一窜音符从她纤纤的指尖轻轻地跳出,飘散在棠湖的水面上,飘散在朦胧月光下的柳岸棠风里……

倩云圆润的嗓音,将一段颇为撩人情怀的字句送到这夜的棠湖之滨的花丛月色里:

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最。清浅池塘,鸳鸯戏水;

红裳翠盖,并蒂莲开。双双对对,恩恩爱爱。这园风儿向着好花吹。柔情蜜意满人间……

这一曲在三十年代由周旋演绎的小调在当时风靡了大上海,在此时此刻听后也依然引人想入非非。

在徐怀棠和元培的鼓掌声中,拈花叟也戛然收笔。

倩云抢先过去拿起纸笺,见第一首写的是一阕【双调醉红妆】赠倩云姑娘。不觉念道:

天姿卓约不需描,黛眉长,秀髻高,素衣轻裹小蛮腰,回眸望,自多娇。

凭栏谁送玉香飘,海棠岸、水迢迢,恰是风摇花影动,情楚楚,意潇潇。

在众人的喝彩声中再看第二篇:是一阙【减字木兰花】只听她念道:

东风化雨,姹紫嫣红相竞舞。雪魄冰魂,素裹银妆也是春。

嫦娥曾妒,冷面难留仙苑住。影落星阶,一树琼花攒玉开。

众人正在喝彩,却听得倩云说道:“张总偏心,怎么玉兰妹子比我多一首,还有一首五绝?”说罢念道:

借得琼宫魄,妆成白玉身。

无需朱翠色,也傲一园春。

念完说道:“好一个‘无需朱翠色,也傲一园春。’玉兰妹子把我比下去了,我不依!”放下琵琶的玉兰,走过去一把将诗笺夺过去,说道:“我怎么能把姐姐比下去?姐姐可是‘天姿卓约不需描’而且还‘情楚楚,意潇潇。’……”

徐怀棠哈哈大笑道:“有趣、有趣,张总一不小心可惹下一场红粉官司了。”拈花首道:“我写完,歌还未完就随意加了几句,绝非着意冷落倩云姑娘……”

众人正笑闹间,小彭已领着人将酒菜陆续摆上桌。徐怀棠趁势说道:“各位且请入坐,有什么恩怨待会一并在酒桌上解决。张总恐怕要先干三杯赔罪了,哈哈。”

众人落座,徐怀棠对招待说:“你们下去吧,斟酒我们自己来,有事自会叫你们。”桌上谢小婕和徐怀棠先后敬酒。酒过三巡,轮到倩云时,她接着徐怀棠先前的话题说道:“徐总太爱饶舌,我怎敢要大诗人赔什么罪?还是小女子先敬张老师一杯,小女子再唱一只曲子相谢。”

众人齐说:“如此甚好。”拈花叟也不推辞,仰头干了杯中之酒。倩云对玉兰示意道:“就是韦丞相那曲女冠子吧。”玉兰点头认可,素手轻拂一段带着浓浓昆腔味的古色古香的调子充溢在这水榭里,倩云拿起一个碟儿,用端头包着银皮的筷子配合着轻轻敲击,一时丝弦婉转、金玉叮铛,只听倩云开口唱到: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不胜悲……

歌曲从开始的甜蜜缠绵的回忆中开始,将听者也引入到她的回忆中,很想知晓那语多时的更多情景。但却被一句“觉来知是梦”戛然收住,然后在三次反复的不胜悲中结束。使听者,同作者,歌者一同融入到一种淡淡的惆怅之中,感觉意犹未尽。

拈花叟索先鼓掌道:“想不到倩云姑娘的昆曲功底是如此了得,将韦庄这阙女冠子演绎得如此感人,听者有如感同身受。我真要好好谢一杯了。”

倩云同拈花叟碰了一杯后说道:“多谢老师夸奖,不过这回你又冷落了玉兰妹子了。要没有她的琵琶,我这唱腔中许多破绽之处,一定会让各位听不下去的。”

此刻怀抱琵琶端坐的玉兰连忙说道“不甘我事,不要把我也扯进去。”

拈花叟道:“倩云姑娘真是牙尖嘴利,张某怎敢冷落了玉兰姑娘?我还正想向玉兰姑娘讨教一曲【霸王卸甲】,不知可否赏脸,我先浮大白为敬。”

席上众人均没了言语,因为连徐怀棠都未听过他说的【霸王卸甲】,只见玉兰站起来向拈花叟鞠了一躬说道:“张老师太客气了,玉兰恰好在年幼时听家父弹奏过这一曲,而且家父所遗留的琴谱中也有此一曲。但玉兰功力太浅,恐怕难以完美地表现霸王战场失利归来后,面对柔情万种的虞姬卸去盔甲后、那种几分失落、几分沮丧,更有几分不甘的心境。而且用琵琶来表现一位末路英雄也太使人不忍了。但张老师既然想听,玉兰就勉为其难了。

说罢,众人只见玉兰斜对棠湖正襟危坐,左手按住琴弦,右手轻轻举在空中,大约两三秒钟的停顿,只见她右手迅疾落下,同时拂响四弦,众人只听得在一片风声雨声中夹杂着细碎的马蹄声和战马的嘶鸣声扑面而来。马蹄声由远而近,当众人感到就近在眼前时,在一声战马的嘶鸣中琴声戛然而止……真个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一个长休止符后,琴声再起。是一段舒缓乐段,由子弦中弦和老弦缠弦交错对弹,正如虞姬同霸王对话一般,小弦琴声几乎如人耳语,更是如泣如诉;

大弦琴声苍凉、悲愤但却不失一丝丈夫柔情。小弦声声流淌出对花前月下的美好回忆,大弦上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无奈与不甘……

此时,玉兰突然开口,配合着琴声用浑厚的女中音唱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就在此时只听一阵嘈杂,房门被砰然推开,几个人怒气冲冲的闯了进来。各位欲知来者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南郭散人点评饮冰夜谭》之棠湖夜宴

先作一点更正:倦客书中的拐枣,与我补充的拐枣,可能是两种地域性小水果,倦客书写的可能是梨楂子,鸡爪乱伸的那种,此物甜得发苦涩,成都也呌拐枣,其实与真正的拐枣无关,拐枣就是我写的那种南酸枣鼻涕果。梨楂是一种神奇的物种,鸡爪乱伸丛居树上,能让人食用的其实是果柄,柄上一粒豆大黑子才是果实,不能食用。

这回书写得那叫个热闹,好象进了荣国府或西门大官人家,连路数也仿造得层层明灭,不同的只是时空转换,可见作者腹中文章用心良苦:

“海棠和刺花隔成了一道一人多高的屏障。每隔丈许向路边挑出一支八角宫灯,花墙屏障脚下还有射灯将各色灯光投射到花树上。伴随着院内楼堂馆所里传出的音乐和歌声,以及透过低垂的帘帷时隐时现的舞动的人影,不禁令由此经过的路人游客想入非非……”

妙意佳境,逶迤导入。好文章就是从细节上体现的。红楼梦金瓶梅为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全都是细碎的家庭小事和亭院丫环的卿卿我我絮语构成,这段话就有这种效果。红楼梦中好象就写有《海棠春睡图》,宝哥哥在秦可卿床上看见过的。

接下来就是如柳湘莲薛蟠混合式的人物徐怀棠出场了,还带来了两位弦索妙玉,

一位着藕荷色长裙,一条洒兰色披肩裹在身上,将其婀娜的身姿衬托出一种更加含蓄的韵味。此女长发过肩,一条寸许宽的缎带由颈后向上兜起在头顶偏右处打成一个蝴蝶结。动人的刘海下闪动着一双水葡萄一样的眼睛,淡淡的晚妆渲染出几分不俗质。另一位上身着一件青缎滚边的月白色中式偏襟湖绉短衫,高高的领子托住她秀气的脸庞;袖长及肘,裸露出的洁白小臂上戴着一对玉镯,同样月白色的湖绉长裙拖拽于地,迈过门槛时,让她不得不腾出一只怀抱琵琶的手提起裙角……一张白色的纱巾在脑后扎住一条马尾辫子。未施粉黛的脸上,一双清纯得令人不敢逼视的眼中含着几分羞涩,几分迷茫。

我觉得这不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倒好象还要往前推四百年,在鸳湖楼船上听秦淮河畔的歌声。文意叙述俱佳美,时空错乱,更体现二三十年前的境况,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处,美若乳珞。我是经历过看见过并沾染过的过来人,还写有《杏花村》记述其历,读者可从本坛搜来一阅,所以读倦客此文熟悉若见。至于其中【双调醉红妆】

天姿卓约不需描,黛眉长,秀髻高,素衣轻裹小蛮腰,回眸望,自多娇。

凭栏谁送玉香飘,海棠岸、水迢迢,恰是风摇花影动,情楚楚,意潇潇。

这阙词是此章文眼,意象都好,只是境界稍窄,也是呵,以符合人物性格和设身场地论,倒不是缺陷。而眼中瞳孔,正是:

借得琼宫魄,妆成白玉身。

无需朱翠色,也傲一园春。

大有杜牧崔护风味,可见拈花叟心有所寄,没准还有下文埋伏。好故事都在千里之外,帘幕之內,看得见的未必有,有的都在桌子下呢。

至于收帐一事,好象忘了,先撒一阵红尘,弄得云腾雾罩,正在旖旎之处,破门而入是医闹或扫黄吗?那就真不知道了。倦客又端茶送客了,欲知下回,明天请早。

倦客按:多谢散人兄打赏的这一大锭银子。不但分量十足而且成色十足!多谢了,请上坐,小二泡我带来的蒙顶明前甘露!

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回书虽然看似轻松,其实笔者心中一点也不轻松。将笔触深入到这种场景中,花笔墨去描写这种特定场景中的人,其实有些让笔者胆颤心惊的。退回去几十年,你就是借十个胆子与我,我也决不敢去写这样的东西的。当今情势下,虽然再无昔日那样的气氛了,但是还是有几分担心的。首先,好事者会由此而产生一串联想,有自己硬要去找把椅子对号入座者,甚至于找上门来打官司;亦有疑心笔者就是其中某某人者,进而发挥其想象天才:原来笔者此人过往之行为是如此不端,竟然去那种地方厮混!……否则其场景,人情,怎会有如亲临?

正所谓一部红楼梦,道学先生看见的是淫;才子佳人看见的是一部风月宝鉴,而有人看出这是一个社会的兴荣、枯废……

借此,笔者归来倦客郑重声明,书中所有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读者诸君切不可擅自对号入座,书中故事人物和情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绝无针对任何人的主观愿望。此外,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的云时代,笔者书中所需的各种场景细节都可通过网络获取,已经早已没有必要如五十年代的作家那么辛苦,需要亲自去体验生活了。再说有些生活如果要去亲身体验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对笔者这种人来说,拿一句俗话来说是有賊心也没贼胆,或者说是没賊钱!

为此我要向散人先生鞠躬,因为他不是那种世俗的人,他懂得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区别。而且他也不避讳那些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确实存在过的客观事实,而且指出:伴随这些社会阴暗面产生的也并非完全都是污秽,里边也有值得欣赏值得同情的人和事,他说:“二三十年前的境况,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处,美若乳珞。我是经历过看见过并沾染过的过来人,还写有《杏花村》记述其经历……”

所以,我为有散人先生这样的读者感到深深地欣慰,使我不但有信心将书继续写下去,而且还有把笔触伸到我想表述,介绍的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去探寻散落在市井红尘中的人性的真谛,去做更多的努力。当然,也会如散人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尽可能地,艺术地,生动地来进行表述。因为,这毕竟是故事是文学创作,而非报告文学。再次谢谢散人兄!(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