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尾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代杰出的诗人李商隐没有活过五十岁,他静静地去世,在当时当地未引起轰动。他的墓葬可能就在荥阳的李氏家坟。他的墓志铭不知何人所写,至今尚未发现。

他在五代人和宋人编写的史书中,被列入《文苑传》(《旧唐书》)和《文艺传》(《新唐书》)。

他还出现在宋代和尚赞宁编撰的《宋高僧传》里。该书卷六《唐彭州丹景山知玄传》中叙述了知玄寄《天眼偈》治好商隐眼疾的故事,并记曰:

有李商隐者,一代文宗,时无伦辈。常(尝)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久慕玄之道学,后以弟子礼事玄。……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僧录是佛教中的职务,僧彻是其名,他是知玄的徒弟)曰:“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临终,寄书偈诀别云。……凤翔府写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①

凤翔府画知玄像,把李商隐画在他的旁边,“执拂侍立”,俨然是门徒模样。佛门算是追认李商隐为他们的人了,在李商隐身后帮他完成了一个夙愿,圆了一个梦。

不过,这算不得李商隐多大的光荣。也许佛门把商隐阑入,真正的用意还在于以李商隐“一代文宗”的声名为自己增重吧。

在晚唐广大读书士子心目里,李商隐是他们当中的杰出者,是他们的代表——无论是志向抱负,无论是学问才能,也无论是遭际命运。

一位曾经受教于商隐的后辈崔珏,写了两首悼诗,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心声: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黄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乾。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①

其中最精彩而震撼人心的,当然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两句。

是啊,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啊!呜呼!

李商隐生前没有自编诗集。宋朝人开始搜集散见的李商隐诗,并为他编集。馆阁学士杨忆、钱惟演、刘筠等一批人狂热地爱上了李商隐诗,从各方面模仿效法,甚至不惜生吞活剥商隐词句,以至遭到诟病,甚至被优人笑话挖苦。他们的故事在本书《楔子》里已经叙述过。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他们诗风的读者,还可以找他们合作的诗集《西崑酬唱集》来看看。可以说,他们是李商隐第一批铁杆粉丝。

历代喜爱李商隐诗的人不少,许多选家把商隐作品选入诗选以广流传。

据说从宋代起,就有人为李商隐诗作注。较详细的笺解评注,则从晚明一位叫道源的和尚开始。可惜宋、明两代的李商隐诗注已经佚失,只有道源注的一小部分保存在清人的笺注之中。

清代出现了一系列李商隐诗文的笺注本,并开始为李商隐编制年谱,研究全面展开,空前深入,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础。其中最负盛名也最有价值的是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樊南文集详注》和钱振伦、振常兄弟的《樊南文集补编》,以及晚清民国时代史学家张采田的《玉谿生年谱会笺》。

关于李商隐其人及其诗文的评价,历代多有不同意见。对其一生遭际,有为他惋叹抱不平的,也有有所批评的。对其骈体文,没有不佩服称赞的,也有根本不懂而故作不屑的。对他的诗,则更多人是喜爱赞美、吟之在口,只有很少人表示不满甚或狠批的。但既有不同意见,争论自是难免。争论曲折起伏,一直延至今日。

总之,李商隐去世一千一百多年,他和他的诗始终没有离开过我们。时代愈远愈开明,热爱他诗的人就愈多,评价也愈趋公允平正。

当代李商隐研究著作数量不少,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汇聚历代研究成果,汇注汇评等等,出现了集大成的《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等重要著作。一类是从各个角度阐发李商隐诗文的意义、价值和特征,去探索李商隐丰富而幽深的心灵世界。普及性的李商隐诗歌选本大量出版,光李商隐的传记就不下十来种——本书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李商隐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从千百年这样的长时段来看,李商隐的贡献,可以从多方面来阐说,这是文学研究者的共同事业。笔者则想着重指出两点以结束本书:

一是他最充分地发挥了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作用,既用它参预了现实生活,更把它作为精神自救的工具,从而使自己能够出离困厄,摆脱压抑,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和超越。

二是他的诗文把汉语、汉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做了最充分的锤炼和展示,使之登上了几乎不可企及的美的巅峰。虽然李商隐所精熟的文体(骈文)今天已很少实用,但李商隐的成就将永远激励我们向汉语、汉字之美所可能达到的高度攀登!

014年8月初稿,11月修订,于上海

唐宪宗元和六年辛卯(811),一岁

李商隐出生于河南道怀州府获嘉(今属河南)县廨,其父李嗣时为获嘉令。商隐本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博爱),自曾祖起,迁居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

有姐三人,已出嫁。

元和九年甲午(814),四岁

父罢获嘉令,入浙东(后转浙西)幕府,全家同往,商隐亦随父辗转浙江东西。

唐穆宗长庆元年辛丑(81),十一岁

父李嗣卒于浙江。商隐奉母携弟妹回乡,在郑州荥阳守丧,家境极为困难。与弟羲叟等开始随处士房从叔读书。

唐敬宗宝历二年丙午(86),十六岁

在济源玉阳山(在今河南)某道观学道修行,即所谓“学仙玉阳”。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

唐文宗大和三年己酉(89),十九岁

在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受令狐楚赏识,随即入其天平军幕(驻节郓州,今山东郓城)为巡官,与令狐绹同学今体文(骈文)。次年,由令狐楚出资装,随计上都参试,无果。

此后数年在郓州。

大和六年壬子(8),二十二岁

令狐楚调任太原尹,商隐随至太原幕。令狐楚仍令其随计应试,无果。

大和七年癸丑(8),二十三岁

应举,为知举贾不取。去华州(今陕西华县)谒见从表叔、华州刺史崔戎。崔送其与其子侄等一同习业南山。

大和八年甲寅(84),二十四岁

崔戎为兖海观察使,商隐随至兖州(今属山东),在幕中掌章奏。崔病卒,商隐离兖西归。

大和九年乙卯(85),二十五岁

应举,无果,往来于家乡荥阳与京师长安之间。十一月,京师发生甘露之变。

唐文宗开成元年丙辰(86),二十六岁

奉母居济源。作《有感二首》,自题小序云:“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诗成”。

开成二年丁巳(87),二十七岁

春,应举。有书致华州刺史崔龟从。知贡举高锴问令狐绹:朋友中谁最善?令狐绹道李商隐者三。商隐进士及第。冬,应山南西道节度使令狐楚召,赴兴元幕(在今陕西汉中)。时令狐楚病重,商隐代草遗表。年底,随令狐绹兄弟奉丧回长安,途经圣女祠,抵凤翔府,有感于农村破败,撰《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诗。

开成三年戊午(88),二十八岁

春,应制举博学宏辞科考试。初为考官李回、周墀录取,复审时被一“中书长者”以“此人不堪”为由抹去。游泾州(今甘肃泾川),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其才,嫁季女为其妻。妒忌者散布诽谤中伤语,商隐愤而作《安定城楼》明志。

开成四年己未(89),二十九岁

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不久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在弘农,以活狱触忤观察使孙简,被斥,怒欲辞职。将罢官,恰姚合来代孙简,谕使还官,商隐勉强留任。

开成五年庚申(840),三十岁

移家长安,辞弘农尉,回京求调他职。

唐武宗会昌元年辛酉(841),三十一岁

离弘农尉任后,先在周墀华州刺史幕、后在王茂元忠武军节度使(驻扎陈许,今河南淮阳、许昌)幕任职。

会昌二年壬戌(84),三十二岁

应制举书判拔萃考试,二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母病故,停职家居守丧。

会昌三年癸亥(84),三十三岁

守母丧,利用守丧空闲时间为散置各地的亲人灵柩或墓葬迁入祖坟而奔波,来往于洛阳、郑州、怀州、河阳(今河南孟县)等地。泽潞镇节度使刘从谏死,部下推拥其侄刘稹欲行割据,不遵朝命。李德裕力排众议,在武宗支持下开始平泽潞之役。战火蔓延,商隐迁墓之事恰在战区,屡受阻扰,不能顺利进行。王茂元任河阳节度使,奉命率军平叛,商隐为其起草《与刘稹书》,促刘归降。

会昌四年甲子(844),三十四岁

仍为亲人迁葬事奔波。刘稹未平,杨弁又于太原作乱,并与刘稹勾结,朝中姑息言论大起,李德裕坚持伐叛。王茂元卒。杨弁乱平,商隐始完成迁葬诸事,移家永乐(在今山西),住于农村。

会昌五年乙丑(845),三十五岁

离开永乐,移居洛阳。十月,守母丧期满,回长安,再回秘书省,任正字,这是商隐三入秘书省。

会昌六年丙寅(846),三十六岁

在秘书省任正字。子衮师生,据商隐诗文,衮师有姐妹各一人,则王氏生育当有三次。武宗迷信道教,信任道士赵归真等,服药暴卒。宦官拥立光王,即位后改名李忱,是为宣宗。宣宗执政,排斥李德裕,重用牛党,务反会昌之政。商隐有《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

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847),三十七岁

牛李党争彻底翻盘,李德裕被贬为东都留守,继贬,直至潮州司马。李回、郑亚以与李德裕善,皆被贬出京。郑亚为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驻节桂州,今广西桂林),将去桂海,辟李商隐为支使兼掌书记。三月,弟羲叟进士及第,商隐代撰诗及信谢其座主魏扶。商隐离开京职,随郑亚去桂州,三月启程,五月抵达。代郑亚拟《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冬,奉命往江陵聘问荆南节度使郑肃。途中编定《樊南甲集》并撰序。

大中二年戊辰(848),三十八岁

正月,商隐由江陵返桂州,途中晤别刘。刘自大和二年应直言极谏科考试,因对策极言宦官专权之恶,遭到当权宦官嫉恨,考官不敢录取,反被迫害,流落藩镇幕府,后被贬逐到柳州,为司户,此时量移澧州。商隐与其在湘阴黄陵(在今湖南)相遇,有诗赠刘。商隐回桂不久,奉命摄守昭平郡(今广西平乐)。但很快郑亚贬循州刺史,商隐离桂北归。在潭州(今湖南长沙)见湖南观察使李回,后曾至夔峡一带游历。李德裕继贬崖州司户。商隐冬初回抵长安,参与调选。

大中三年己巳(849),三十九岁

商隐被选为京兆府周至尉,京兆尹重其文才,留其为掾,令掌书记。时杜牧在京,为史馆修撰,商隐有二诗赠牧,热情备至,然杜牧未回应。秋,刘噩耗由湓浦(今江西九江)传来,商隐有哭吊诗四首。牛僧孺于去冬卒,其葬仪隆重,杜牧为墓志,李商隐为祭文,京兆尹赞叹“二事为不朽”。冬,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聘商隐入幕为判官,得侍御史宪衔。年底随卢赴任所徐州。羲叟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改授河南府参军。

大中四年庚午(850),四十岁

在徐州卢弘止幕,有《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等诗。

大中五年辛未(851),四十一岁

卢弘止病卒,商隐由徐州返长安,妻王氏前已病故。时牛党复炽,令狐绹荣达,商隐复以文章干之,补太学博士。七月,柳仲郢任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聘商隐为节度书记,商隐再次离开京职,赴东川,改判上军。冬,奉命去西川(成都)推狱,曾谒见西川节度使杜悰,有四十韵诗两首为献。柳仲郢欲以营妓张懿仙为商隐侍妾,商隐上启谢绝。

大中六年壬申(85),四十二岁

在梓州,仍以判官兼掌书记。杜悰调淮南节度使,商隐奉命往渝州界首迎送。

大中七年癸酉(85),四十三岁

在梓州。十一月编定《樊南乙集》,序有“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剋意事佛”之语。于长平山慧义寺经藏院创石壁五间,金字勒《妙法莲华经》七卷藏之。

大中八年甲戌(854),四十四岁

在梓州。体弱多病,思乡心切。

大中九年乙亥(855),四十五岁

在梓州。十一月,柳仲郢内征为吏部侍郎,商隐决定随之返京。

大中十年丙子(856),四十六岁

年初返抵长安。柳仲郢改兵部侍郎,充盐铁转运使,奏商隐为盐铁推官。

大中十一年丁丑(857),四十七岁

任盐铁推官,或有江东之游,但为时亦甚短,不久即以病去职,决意回归家乡。

大中十二年戊寅(858),四十八岁

还郑州荥阳。本年底或次年正、二月间病卒于家中。

1.《旧唐书》,刘昫,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新唐书》,欧阳修、宋祁,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资治通鉴》,司马光,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

4.《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排印本,1979年。

5.《全唐文》,董诰等编,中华书局影印本,198年。

6.《唐文粹》,姚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文学总集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7.《唐会要》,王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91年。

8.《唐人墓志汇编》及《续编》,周绍良、赵超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001年。

9.《唐人轶事汇编》,周勋初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0.《大唐新语》《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唐国史补》等唐宋笔记史料丛书,中华书局,1979年—1997年。

11.《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中华书局,005年。

1.《唐代交通史图考》,严耕望,上海古籍出版社,007年。

1.《李义山诗集笺注》,朱鹤龄撰,清刻本。

14.《玉谿生诗集笺注》,冯浩撰,蒋凡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5.《樊南文集详注》,冯浩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6.《樊南文集补注》,钱振伦、钱振常撰,四部备要本。

17.《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18.《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撰,中华书局,1988年。

19.《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刘学锴、余恕诚撰,中华书局,00年。

0.《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黄世中撰,安徽黄山书社,009年。

1.《樊川文集》,杜牧撰,陈允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温飞卿诗集笺注》,曾益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李德裕文集校笺》,傅璇琮、周建国校笺,河北教育出版社,000年。

4.《玉谿生年谱会笺》,张采田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6年。

5.《玉谿生年谱会笺平质》,岑仲勉撰,附见上书。

6.《李商隐研究资料汇编》,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编,中华书局,001年。

7.《李德裕年谱》,傅璇琮撰,河北教育出版社,001年。

8.《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9.《李商隐传论》,刘学锴撰,安徽大学出版社,00年。

0.《李商隐恋爱事迹考》(《玉溪诗迷》),苏雪林撰,北新书局,197年。

1.《李商隐爱情诗解》,钟来茵撰,学林出版社,1997年。

.《双飞翼》,王蒙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李商隐的心灵世界》,董乃斌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年。

4.《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5年。(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