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卷诗里诗外第一辑中外名家点评褒贬鲁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外名家点评褒贬鲁迅

鲁迅(1881年9月5日-19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身高161厘米。浙江绍兴人,为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誉为民族魂、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败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托尔斯泰和逆回十六夜博爱思想的影响。190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医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1年1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8年和许广平成为夫妻。19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194年8月,他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同年1月,他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进而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7年到19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澤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先生非常珍惜时间,他说过;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以及;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1957年月8日,毛澤东在《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中说:“鲁迅不是中共党员,他是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他用了一番功夫研究,又经过自己的实践,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特别是他后期的杂文,很有力量。他的杂文有力量,就在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957年月10日,毛澤东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在分析那种认为报上的文章要“软些,软些,再软些”的主张时说:“你们赞成不赞成鲁迅?鲁迅的文章就不太软,但也不太硬,不难看,有人说杂文难写,难就难在这里。有人问,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更多的可能是会写。俗话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他会写。现在有些作家不敢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们没有为他们创造敢写的环境,他们怕挨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本身唯物论未学通。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就敢写。鲁迅的时代,挨整就是坐班房和杀头,但是鲁迅也不怕。现在的杂文怎样写,还没有经验。我看把鲁迅搬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好好研究一下。”(《毛澤东文集》第7卷第6页)

1957年月1日,毛澤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求所有的人看问题都必须很全面,这样就会阻碍批评的发展。但是,我们还要求努力做到看问题比较全面,不管长文也好,短文也好,杂文包括在内,努力做到不是片面性的。有人说,几百字、一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毛澤东文集》第7卷第77页)

1958年1月毛澤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其第6条中说:“学习鲁迅。鲁迅的思想是和他的读者交流的,是和他的读者共鸣的。”(《毛澤东文集》第7卷第55页)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940年,毛澤东《新民主义论》

在中国,鲁迅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大多数人承认他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

中外名家对他的不同的评价,使当代对鲁迅的真实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较重要的当代鲁迅研究学者有王瑶、林辰、朱正、王得后、钱理群、李欧梵、周策纵、王富仁、陈漱渝、汪晖、张梦阳、徐麟、王乾坤等。学者严家炎、何满子、邵燕祥、林贤治、王元化等对鲁迅先生多有著述;而作为艺术家的张仃、吴冠中、陈丹青、范曾等大家对鲁迅先生也有精彩的论述。

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散文诗集《野草》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展现出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其杂文,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的。这一政治立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鲁迅思想中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

中国共产党对鲁迅有高度评价。早在延安时期,毛澤东就在《新民主义论》中将鲁迅评价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并将中共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取名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共党掌权后,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鲁迅的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现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鲁迅研究机构和专门的鲁迅研究杂志。

不过,据001年出版的周海婴著《鲁迅与我七十年》记载,1957年毛澤东在回答罗稷南的问题时表示,如果鲁迅仍然活着,“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但毛澤东曾于同年月在《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中说:“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怕什么的,任何人也不怕。不怕别人整不整,顶多没有饭吃,讨饭,挨整,坐班房,杀头,受冤枉”,因此毛澤东对罗稷南的回答可能只是对鲁迅敢说真话的赞赏。1950年曾有读者向《人民日报》提问:“如果鲁迅活着,党会如何看待他?”当时任中国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亲自回信答复“鲁迅和大家一样,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据改造的实际情况分配适当工作。”

由于鲁迅生前反对国民党的官僚腐化,因而受到国民政府的严重打压。1949年后,鲁迅在台湾也一直被当作国民党的反面教材加以贬低。不过,近年台湾也有推动鲁迅作品的努力,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在1990年左右出版《鲁迅作品全集》,其出版小引说:“中国自有新文学以来,鲁迅当然是引起最多争议和震撼的作家……全世界以诠释鲁迅的某一作品而获得博士学位者,也早已不下百余位之多。”出版小引希望“还原历史的真貌,让鲁迅作品自己说话”。的确,鲁迅作品引起的正反两面评价之多、之极端,不但是新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

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在兼任教育部长期间,有人向蒋介石告密鲁迅隐匿在教育部做特约编辑,蒋介石回答:“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还有与他交好的老同事、老朋友没有?应该派这样的人,去找他,告诉他,我知道了这事,很高兴。我素来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只要他愿意去日本住一些时候,不但可以解除通缉令,职位也当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办到。”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评价鲁迅:“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鲁迅是(中国)0世纪无人可及也无法逾越的作家。

著名作家木心: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体家”。在欧陆,尤其在法国,“文体家”是对文学家的最高尊称。纪德是文体家,罗曼罗兰就不是。

蔡元培: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野草》数种外,均成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说、书信一种外,均为杂文与短评,以十二年光阴成此许多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何等学力!

陈独秀: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郁达夫: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曾澄清鲁迅拒绝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传闻说:“鲁迅是在196年去世了,那个时候,190年代根本就没有外边的人知道鲁迅是谁,也没听说过他的名字。《呐喊》、《彷徨》是1950年代才翻成外文(原话如此,经查证,鲁迅作品最早被翻译为西方文字,是196年8月英国乔治·C·哈拉普公司出版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收录了《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等多篇作品),是杨宪益翻译的,(真实译者为斯诺)翻译得很好,但是那个时候鲁迅已经不在了。”

1949年山东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周年而写了一首抒情诗,题为《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臧克家

著名学者胡适:“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叶公超写《关于非战士的鲁迅》—文,发表在196年11月1日的天津《益世报》增刊上说:“我有时读他的杂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准(鲁迅最爱用各种军事名词的)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日本文学家尾崎秀实:“左联的泰斗”。

日本作家山上正义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主流的唯一代表者”。

日本作家增田涉称赞鲁迅为“中国文艺界庞然的斯芬克斯”。

负面评价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批评尤为激烈者为苏雪林,鲁迅去世时,苏雪林写信阻止蔡元培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称之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四史文学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网之密,胜于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引发与左pai作家之间的笔战。台湾学者郑学稼著述的《鲁迅正传》对鲁迅的性格多有微词。唐绍华认为,鲁迅“对任何现实永远不会满意,因而变成真正的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者。”

薛涌认为鲁迅“国人心灵不医治的话,肉体也不值得救治”的言论是挑战文明社会的基本医学道德的宣言;也认为鲁迅继承了儒家传统社会知识分子对于老百姓的道德和智慧优越感,“没有宪政精神,而充满了僭政精神”;此外,鲁迅“本人并无直接当农民的经验”,其作品中阿Q式的愚昧民众形象的形成受到日本媒体对于中国人妖魔化、丑化的影响;“鲁迅说中国文化吃人,乃是真知。可惜,他自己并没有能跳出这样的文化。”

钱玄同曾总括他有三点短处:多疑,轻信,迁怒。

1979年钱钟书在美国表示:“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适宜写‘短气’(Short-inded)的篇章,不适宜写‘长气’(Long-inded)的,像是阿Q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

李敖认为鲁迅在中国大陆被过分高估:“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可是,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第一个,他的杂文是受日本语法影响,也有一种文言文转过来的,不够成熟。所以他的文字很别扭。第二个,他杂文里面情绪表达太多,真正的资料部分并不多。你看我文章,你把那情绪字眼删掉,看的还是资料,就是证据。鲁迅缺乏这方面的东西。”“到今天如果有人还说鲁迅的文章写得多好,我必须说,这种人没有进步。”李敖还提及鲁迅在胡风问他萧军应该不应该入党时,回信说不要入,进去了就酱死了云云(杂评鲁迅和他的孙子).

王朔:“我要说,鲁迅的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不是都好,没有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而且,说鲁迅的小说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实。”

夏志清:“鲁迅是中国最早用西式新体写小说的人,也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现代中国作家。在他一生最后的六年中,他是左翼报刊读者群心目中的文化界偶像。自从他于196年逝世以后,他的声誉越来越神话化了。他死后不久,二十大本的《鲁迅全集》就立即出版,成了近代中国文学界的大事。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是有关鲁迅的著作大批出笼:回忆录、传记、关于他作品与思想的论著,以及在过去二十年间,报章杂志上所刊载的纪念他逝世的多得不可胜数的文章。中国现代作家中,从没有人享此殊荣。这种殊荣当然是中共的制造品。当然,在中共把他捧为英雄以前,鲁迅已经是一位甚受推崇的作家。没有他本人的声望作基础,中共也不必费力捏造出如此一个神话。”

王蒙:“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鲁迅先生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代骁将,中国新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主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即便在0世纪0年代的当时,虽有"左"的右的以及自称"中间"的各方势力夹击,进步青年却一直奉他为精神领袖。现在我们知道了,领袖也是人不是神。探讨鲁迅先生的缺点与不足,也是可以的。但鲁迅的精神决不容亵渎。最近几年陆续看到一些出版物,说鲁迅爱骂人,明里暗里为被鲁迅痛骂过的人平反。被鲁迅骂过的人,不一定都错,更不一定都坏,比如郭沫若、成仿吾的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子,周扬、田汉等"四条汉子",都是好样的革命家,包括章士钊老先生和梁实秋老先生,依然德高望重。被鲁迅所喜欢的人,解放以后好象都倒过一点霉。胡风成了反ge命,丁玲、冯雪峰是右pai,而被鲁迅引以为战友的瞿秋白,文ge中从烈士一下子变成了"不足为训"的叛徒。当然后来这些人也都平反了。也有被鲁迅骂过现在真成了坏人的如迪克即zhan春桥。但鲁迅在骂他时只是痛恨他为虎作伥,并不知道他后来充当特务或者想篡党夺权。平心而论,鲁迅骂人,常常对事不对人,骂过就算,并不记仇。他骂的,常常是深及国家存亡、民族文化存亡的大事,而形态上却是与个人论战。不在那个时代,难以体会其苦心,难以理解那是在国民党反动高压政策下与反动派斗争的不得已的巧妙战法,目的是保存自己。所以,他也有骂错人、骂过火的时候。

钱理群说,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呢?这正是我们所要问的:鲁迅对于现代中国,对于我们民族的特殊的,仅仅属于他的,非他莫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在当下的思想文化界,鲁迅研究界就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种倾向:在将“鲁迅凡俗化”的旗号下,消解或削弱鲁迅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这又显然与消解理想,消解精神的世俗化的时代思潮直接相关。

是的,鲁迅和我们一样:他不是神,是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鲁迅又和我们,和大多数中国人不一样:他是一个特别,因而稀有的人。因此,我们才需要他。中国这样一个大讲“正统”、“道统”,同化力极强的文化结构与传统来说,鲁迅这样的“好的怀疑主义者”,十分难得而重要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幸亏有了鲁迅,才形成某种张力,才留下了未被规范、收编的别一种发展可能性。诗为心声,颂扬一代文魁,请看《永生鲁迅民族魂》:

绍兴城内一周家

降生巨人男婴孩

书香门第败落差

小名樟寿号豫才

笔名鲁迅名树人

七岁入塾启蒙开

周家没落大院深

老屋后面百草园

孩童乐园迷人真

三味书屋私塾缘

不求甚解好读书

背书习字对课喧

家道中衰新学读

乘船中转到南京

水师学堂学洋务

转入路矿学堂幸

寻求别样特新奇

西方学科科目兴

毕业官派日本吉

别求新声去异邦

前往日本留学习

初到东京弘文堂

后进仙台医专校

认真攻读一年忙

弃医从文精神药

参加革命光复会

疗救国民灵魂效

立人兴国宣传诲

鲁迅以血荐轩辕

革命人者鞠躬瘁

风雨如磐闇故园

谋生无奈日奔驰

艰苦生存笔增援

归国杭州任教执

供职北京教育部

先后部员佥事职

五四前夜魂灵述

《狂人日记》揭吃人

救救孩子呐喊诉

铁屋《呐喊》苦闷沉

小说刊载《新青年》

抨击人揭露吃人

批判国民劣根性

文化痼疾割除佳

改造国民为己任

半是儒家半释家

论语汉奸二弟狂

分道扬镳兄弟俩

小说结集成《彷徨》

揭示病根疼痛悟

荷戟求索独彷徨

北大师大各校赴

讲授中国小说史

《中国小说史略》著

培养文学青年挚

支持语丝未名社

肩住黑暗闸门试

镇压请愿开枪射

震惊中外“三一八”

学生抗议皆罢课

女师大学生被枪杀

含泪记念刘和珍

支持学生反军阀

躲避通缉险恶真

鲁迅出京厦门赴

女伴广平广州奔

厦大教授文学著

天各一方寂寞凌

鲁迅备尝相思苦

奋然前行广州迎

中大任教兼主任

聘请助教许广平

接触中共党人順

黄埔军校演讲帅

马列理论了解甚

广州清党学生害

营救学生无效鸣

愤然辞职去上海

白色恐怖血雨腥

以沫相濡西风烈

患难师生同志情

专心从事文学写

翻译外国名著实

借火照亮黑暗夜

加入左联写作时

左联五友被杀害

痛惜悲愤化成诗

秘密编印《前哨》载

《为了忘却的记念》

纪念战死同仇忾

革命奋斗流血献

引为同志光荣添

拿起笔来作刀剑

写下大量杂文篇

嘻笑怒骂文章赅

指向敌人利刃尖

肝胆相照知己来

意气相投相知浸

鲁迅结识瞿秋白

收到狱中一封信

忧心如焚营救频

传来就义消息尽

悲痛袭击鲁迅心

秋白被害留作品

印发遗著纪念殷

从未相识方志敏

临刑之前文稿隐

托人送到上海稳

转交鲁迅一密信

《可爱的中国》传天涯

《清贫》人间留珍品

震惊中外“九一八”

学生抗日军阀蠢

救亡请愿遭镇压

写下《“友邦惊诧”论》

手中毛笔当匕首

投向敌人一利刃

文化围剿显旗手

明枪暗箭愤填膺

哲人作品永不朽

昏暗天地长庚星

一息尚存战斗累

韧性战斗取光明

加入民权保障会

面对暗杀不言归

恶战苦斗身疲惫

于无声处听惊雷

战斗不止革命人

生命不息志不摧

文化主将作品存

别国窃火移山志

巍巍鲁迅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民族脊梁一旗帜

00\10\7(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