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二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件事情使崇祯对朝中的官员已失去信任,他觉得吃朝廷俸禄的文武百官,全都是在欺骗自己,并无真正的忠臣。由此而引发他的疑心逐渐加重,感到所有人都是两张面孔。

周延儒升任首辅,觉得应负起责任,他看看脸色难看的崇祯:“万岁,钱龙锡系袁崇焕同案人犯,业已判处斩刑。而今已在监中候斩有时,请万岁决断何时对他行刑。”

崇祯把百官几乎全都打量一番,心说我不能让臣子摸透自己的心思,要让他们知道,朕的喜怒哀乐是无常的:“袁崇焕是罪有应得,其实钱龙锡不过是保举失察,罪不至死,况且身为内阁首辅,一向勤勉为国,不当受袁崇焕株连,免其死罪,还家为民。”

众人无不深感错愕,这皇上真是难以捉摸,明明定了死罪的人,一句话说没事就没事了。但大家从内心里还是拥护的,因为钱龙锡确实没有死罪。周延儒发自内心地吹捧道:“万岁圣明!”

文武百官同声附和:“万岁圣明!”

只有温体仁明白,皇上这是有意为之,这明摆着是驭臣之道。看来此后要想猜透皇上的心思,还真得费琢磨。

夜幕笼罩在北京的上空,刑部大狱亮起了鬼蜮般的稀疏灯火。周延儒未带一个随从,独自来到了死牢。钱龙锡一见周延儒来到大为诧异周大人,难道下官的死期到了不成?”

“钱大人误会了,本官是为你报喜来了。”周延儒先施一礼,“皇上已免除了大人的死罪,许你回家为民。”

“有这等事!”钱龙锡依旧是感到吃惊。

“此事千真万确,本官新任内阁首辅,还会骗你不成?”周延儒亮明了自己的身份。

钱龙锡起身便拜此番从鬼门关上得以逃生,全赖周阁老施以援手,大恩大德,钱某没齿不忘。”

“小事一桩,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周延儒分外得意,“钱大人收拾打点行装,明日即可出狱还家。”

“多谢!”钱龙锡再拜。

周延儒辞别前脚刚走,温体仁后脚即到。钱龙锡躬身再拜:“温阁老想必也是给本官报喜信来的?”

“钱大人差矣。”温体仁态度平和,“本官只是想让你了解事情真相,你之死罪得免,并非周大人之力0”

“如此说,是温大人之力了?”

“非也。”温体仁否认,“本官可不敢贪天功为己有。”

“那么,下官又是如何得以死里逃生?”

“钱大人乃得益于万岁皇恩浩荡,”温体仁不想让周延儒占便宜,“是皇上赦免了钱大人。”

“万岁不是气愤难平,幸得周大人求情,方才免却我的死罪。”钱龙锡问道,“难道不是这样吗?”

“大人,是周大人问皇上,钱大人何时行刑。而皇上言道,钱龙锡举荐袁崇焕是出以公心,袁崇焕成为内奸叛贼,钱大人只是失察之罪,故而恩赦归家为民。”

“是这样。”钱龙锡很是不解,“周大人堂堂内阁首辅,怎么还会说谎呢?这实在匪夷所思。”

“钱大人还当感谢圣上的恩德,”温体仁起身告辞,“本官就此别过,钱大人明日一路走好。”

乾清宫内,崇祯还在批阅奏章,曹化淳关心地劝阻万岁爷,都已二更天了,应该安歇了。”

“不急,朕还不累。还有三份奏疏必须批阅,朕坚持不让当天的奏疏过夜。”崇祯头也没抬,“朕还要等待王承恩的回奏。”

说话间,王承恩步履匆匆进来了:“万岁爷,奴才回来复旨。”“如何,可有收获?”

“万岁爷真是料事如神。”王承恩眉飞色舞地述说,“周延儒和温体仁二人全都去见了钱龙锡,想不到那周延儒竟然贪天之功为己有,胡说是皇上大怒,他为之求情才使钱龙锡免死。”

“怎么,他竟会这样?”崇祯又问那温体仁做何表现?”

“温体仁倒是个至诚之人,他当场揭穿了周延儒的假话,并明白无误告知,他得以免死,乃皇上的恩德。”

“他这样说,”崇祯疑心又起,“他该不是知道你在大牢暗访?”

“奴才以为不会,”王承恩说得很肯定,“奴才的行踪相当保密,没有暴露的机会和条件,他二人绝对不知。”

“如此说你这差事办得好,此事不要对任何人提起。”崇祯伸个懒腰,“朕也该歇息了。”

次日,崇祯还是早早起床,他还惦记着尚未批阅的三份奏章。早膳都没吃好,便坐到了御案前。

周延儒心中像揣个小兔子,突突突地跳个不停。他小心翼翼地走近崇祯:“万岁,微臣此番监考发现一名奇才,足以成为头名状元。就如同圣世圣主降临,禾生双穗一样,是个吉兆。”

“真有这样的人才?”崇祯被说得兴致极髙,放下奏章接过考卷从头看下,“确实文思敏捷,词藻华美,堪为文章魁首。”

“看起来,万岁对点他为状元是没有疑义了。”

“朕以为可以。”

“微臣遵旨。”周延儒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来,他收好试卷迈着轻快的步子出了乾清宫。

温体仁与周延儒对面相遇,周延儒一怔。温体仁后退半步侧身相让周阁老,见过万岁了。”

“温大人,一大早见驾所为何事?”

“回阁老的话,是御使古大人催问奏章之事。”

周延儒心下一悸:“温大人,他那份奏章皇上若没见也就算了。若是已见,还当自重不要多言。”

“下官记下了。”温体仁缓步走进了东暖阁。

崇祯被一件奏章吸引了,原来是古御使上疏弹劾周延儒,道是他受贿答应考生周朋点录今科状元。温体仁站了许久,他才发觉身边有人。皱起眉头问道温大人,何事见朕?”

“万岁,是为周大人科举作弊一事而动怒吧。”

“您如何知晓?”

“臣身为内阁重臣,古御使曾向臣透露过此事。是臣劝他不要张扬,只将此事单独向万岁奏明即可。如何处置,万岁自有主张。”

“你既巳知晓此事,为何不向朕禀奏?”

“万岁,臣以为周大人为其族侄点拔状元,亦属情有可原。一则周朋文笔极佳,便做状元也当之无愧。二则既是至亲,收下红包稍有倾向也属当然。”

“依你之见,朕当如何对待此事?”

“万岁乃圣明天子,凡事皆有主见,此事何需臣下多嘴。”

“你不要一味甜言蜜语吹捧朕躬,联要你回答如何对待此事!”

“微臣斗胆直言,”温体仁思忖一下,“万岁,周大人忠心可嘉,且又敦厚老诚,遍观我朝,更无合适的首辅人选。请万岁不要为此小过而弃大贤,权当此事没有发生,而留用周大人。”

崇祯原以为温体仁会落井下石,没想到还会为周延儒说好话。他突然又调转话题温体仁,你知罪吗?”

“万岁,臣有罪。”温体仁屈身跪倒。

“罪在何处?”

“万岁,臣不该为了同僚和气,而欺君罔上。”温体仁立即明白崇祯所指。

“从实招来。”

“周大人在内阁曾言道:余有回天之力,今上是羲皇上人,他这是抬高自身而贬低皇上。臣一则不想为此伤了和气,二则恐惹万岁动怒。真要罢免了周大人的首辅,担心臣被疑有觊觎首辅之心。”

温体仁叩个响头,“臣此刻知罪了,甘愿领受万岁惩处。”崇祯呼唤一声王承恩。”

“奴才在。”

“拟旨,着将周延儒革职为民,温体仁升任内阁首辅,自明日起即行理事。”自此,工于心计的温体仁,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

崇祯四年(公元161)春,北京已过早地进人了夏季。皇上早已有信传来,今夜要在这里过夜,周皇后刻意地装饰打扮一番。由于皇帝勤于政事,对儿女情很不上心,即便是受宠的周皇后,也很少承受雨露之恩。因而皇帝的临幸,应该说是难得的喜事,使得一向沉稳庄重的皇后,也破例穿得较为暴露,以期引发皇帝的怜爱。

二更天了,崇祯总算驾临,但他眉头拧成一个大疙瘩。周皇后小心翼翼上前接驾:“妾妃恭迎圣驾,皇上吉祥。”

“皇后平身,无须拘礼。”崇祯忍不住长叹了一声,“嘻!”

“皇上国事还有何不顺心处,为何叹息?”

“皇后有所不知,是孙承宗令朕失望。”

周皇后可就糊涂了皇上不久前还大为赞赏,称他是中兴栋梁,他怎么又惹皇上生气?”,“你看看他新上这道奏疏。”崇祯把手中掐的表章递过去。原来他刚刚接到孙承宗的奏章,这位蓟辽督师提出了新的战略思想。即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渐蚕食后金的地盘,请皇上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眼下的做法是,为巩固锦州,修建大凌河城。待大凌河稳固之后,再攻占广宁城,一步步向沈阳推进。对于这一战略设想,崇祯颇为不满,以这位皇帝的想法,孙承宗应该像四日收复四城那样猛打猛冲,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荡平后金匪患,早日实现他中兴的愿望。

周皇后看过奏章,就明白了崇祯的心思,微笑着问:“皇上,是不满意孙承宗的稳扎稳打战法?”

“像他说的这样,朕何时方能实现中兴。”

“皇上速胜人所愿也,妾妃何尝不是这样。可常言道欲速则不达,后金实力雄厚,不可操之过急。”

“关键是孙承宗肯否用命崇祯依然有他的看法,“他初任督师,情绪高涨,便能四日连下四城。若再如此血战,难道不能尽快灭掉后金。”

“皇上,常言道用人不疑,妾妃相信,孙承宗并非不想建功立业,可要轻敌疾进,万一失败,岂不折了我大明的锐气。”周皇后还是甜甜的笑意,“圣上还是允他所奏才是。”

崇祯又沉思少时,很有些不情愿地:“就依皇后之言,朕看孙承宗何时方能挤到沈阳。”

孙承宗接到崇祯的圣旨,的确是大喜过望。他还担心皇上动怒驳回他的奏章,没想到竟然准他所奏。当即召祖大寿、何可纲二将面授机宜:“二位将军,本督命你们带一万五千人马,速去大凌河建筑新城。以祖将军为正都督,何将军为副都督,没有军令,不可后退半步。”

祖大寿与何可纲素来不睦,便有些不喜:“督师大人,何将军亦是总兵之职,祖某位居其上,实感惶恐,可否另派他人?”

孙承宗自有他的考虑:“何将军为人耿直,一向忠君守义,他是不会计较正副职务的。”

何可纲也就只能表态了:“只要祖大人不嫌弃,何某愿听从督师大人调遣,甘居副都督。”

祖大寿也就无话可说了:“那就委屈何将军了。”

二人带兵出发,大约五个月后,大凌河新城筑起,屹立在辽西大地上,二人即负责镇守。皇太极这时才反过味来,他明白了这是孙承宗的蚕食计划,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金的土地会渐渐损失殆尽。经过思考,他于当年秋季,亲自统兵来到大凌河城下。

祖大寿、何可纲在城头上张望,见后金军不下十万。明白自己不是对手,决定不出城迎战而是据守,并派快马向锦州孙承宗告急。

皇太极在马上对城头喊道:“祖大寿将军,本汗王有十万大军,识时务者开城来降,保你一生富贵。”

祖大寿哈哈大笑漫说你十万,便百万又能如何。我这有上百门大炮,就等你来攻城,料你也逃不掉努尔哈赤的下场!”

“祖将军,我不攻城,让你的大炮无用。”皇太极早已制订了此番来战的战术,“我只围困你,叫你粮尽而降。”

“皇太极,你大错特错了。我城中粮草充足,备有两年的用度,打算与你周旋到底。”

“你有两年的粮草,我就困你三年。”皇太极决心下定,“本汗王决不攻城,直到把你困死。”

“咱们走着瞧看谁靠过谁。”祖大寿嘴硬,但是心虚,因为城内的粮草最多只能支撑一个月。

孙承宗接到急报,当然不会坐视,他立刻派兵前往救援解围。可是两次援军全被后金打败。孙承宗明白实力相差过于悬殊,便上表朝廷,请求调配援军。

崇祯皇帝接到告急表章,对此颇为重视。他明白如果大凌河城池丢失,那么锦州便难保。即退一步敌人就会进十步。崇祯亲自运筹从各镇调集了四万兵马,钦命太仆寺卿张春为监军,特调总兵吴襄为左军,总兵钟伟为右军。之所以调吴襄,一是因为吴襄和儿子吴三桂全都骁勇善战,再者他与祖大寿是至亲,他们是郎舅关系,吴襄定会全力以赴诚心实意相救。

张春率军直奔大凌河城,一路军威整肃,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明军为后金军所阻。

张春见状传令:“吴、钟二位将军,安营扎寨,准备接战。”

吴襄、钟伟二人齐声回应得令。”

新被擢升副将的吴三桂,在一旁忍不住提醒:“监军大帅,我军立足未稳,须防敌人突然袭击,莫被敌人打个措手不及。”

“不至于吧。”张春是想按部就班,“两军交战,总要扎营,掘壤,再布下弓箭手,既如此说,那就抓紧扎营。”

吴三桂仍有担心,进一步说:“就怕敌人不按规矩出牌,最好先分出一半人马防备敌军突袭。”(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作者_王占君_其他书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