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眸中书街(7、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眸中书街(7)

七、秦淮河畔

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春季的一天,南京夜晚的秦淮河畔宛如一个半掩素纱的女子,朦胧中带着几分**,恰如一首诗中说的"十里秦淮,十里珠帘",无人不知秦淮灯火甲天下。距文源桥左岸约00米,耸立着古色古香的江南贡院,白天那是是书声琅琅,而到了夜晚,随着**的河风,就有些花草的清香和着女人的脂粉味幽幽的飘来。这里就是南京最大的风花雪月之地,两岸勾栏林立,佳丽如云;小巷中莺歌燕舞,通宵达旦;河中画舫穿梭,欢声笑语。就和写过戏剧《桃花扇》的孔尚任(公元1648-1718年)所说的那样:"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

"翰林爷怎么不多睡一会儿?"那个胖胖的**推开门,轻轻走进花房,用托盘端着一杯用**熬制的银耳红枣羹,还有一壶酒,两碟下酒菜,脸上有些神秘的笑容:"都说**一刻值千金,还是应该爱护身体才是。"

"没看见吗?"王汝玉抬起头来伸了一个懒腰,用手指了指八仙桌上散布的那些稿纸,有了些苦笑:"如此繁重的誊写整理,恨不能生出四只手来,既然明知不可能,所谓笨鸟先飞,就只能日以继夜了。"

"翰林爷不是中书令吗?"那个**将托盘放在了窗前的茶几上,看了一眼那用小楷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有了些疑问:"这样的誊写不是可以让手下人去写吗?"

"妈妈以为这是什么寻常公文,可以指派下去?"那位因为诗词书画都很优秀、而且还是太子身边红人的中年男人就有了些啼笑皆非:"这是《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所编成的一部超大规模的百科全书。开始于永乐元年(公元140年),朱棣命当时还是翰林侍读学士的解缙等文官,参照《韵府群玉》、《回溪史韵》二书的例子,采集各书所载事物,按类编排,而统之以韵。解缙等奉命而行,于次年十一月编成进呈,朱棣赐名为《文献大成》。可是不久,朱棣认为那本书中的事物多有遗漏,又命解缙和姚广孝、刘季篪等一起重新编辑,除了特别命令王景等五人为总裁,邹辑等0人为副总裁,陈济等为都总裁,同时征调中外官及四方老宿文字之士为纂修,挑选善书的国子监及郡县生员为之缮写,由光禄寺供饮食,共169人,开馆于文渊阁,而且还派官员分行天下,搜求遗书,以备收录。

该书历时五年,到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才最后修成,明成祖朱棣亲自为此书写序,并改名为《永乐大典》,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迄今世界所公认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不仅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总和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000多种,所以《永乐大典》无疑就是空前绝后的。

《永乐大典》全书共97卷,装订成11095册,光是目录和索引就有60卷,全书约亿7千万字。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成书时间也要早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这部书的规模远远超过了我国前代和后世编纂的所有类书,不仅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等资料,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故事和无数难解之谜。

王汝玉就是那169人中的一员。

回眸中书街(8)

八、勾栏内

**端着甜汤进来的时候,天边的一弯明月正将那银色的月光洒在勾栏外的小巷石板路上,虽然燃着两支红烛,可还是看得见烛光范围边缘的窗边也有些依稀的银辉;墙外的秦淮河里依然还有夜游的画舫平稳的划破水面,听得见船上的丝竹声,慢慢靠近又慢慢隐去;小巷里依然还有竹影横斜,林木青翠,虽然没有了南来北往的行人,小巷更显得古朴与清幽,加上那些高高的防火墙和斗拱翘檐的青瓦房,就似乎多了几份江南文化的底蕴。

**对什么《永乐大典》懒得关心,也不管那个朱棣是顺次继位还是发兵造反得到的皇位,她只关心房里这个即便身在温柔乡里、却放着良辰美景不去享受、反而伏案疾书、挑灯夜战的王汝玉,因为那个虽然官职仅仅只是个翰林院的五经博士,却很有才华的官员今晚是他们这里的客人。虽然她们这里的客人来来往往像流水,可是这个王翰林是太子身边的人,也就是未来圣上的智囊团员,当然值得好好**,就依然抿嘴一笑:"王大人,这里不是翰林院,也不是文渊阁,而是**勾栏之地,到这里应该是来欣赏风月的。"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王汝玉吃了一勺甜汤,味道不错,就喃喃的读出了宋人秦观的那首《临江仙》:"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那个胖胖的**自然对诗词歌赋不甚了解,只对客人在这里的满意程度感兴趣:"知道王大老爷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可是既然来到花柳之地,是不是应该只谈风月而不谈别的呢?"

"妈妈说得也是!"王汝玉淡淡一笑:"明**也是如此说来!"

风月场自古有之,不过要么在宫殿的红墙之内,要么就是民间的乐户,到了明代这个行业却焕然一新。史料记载,洪武初年,明**朱元墇在南京秦淮河畔首创十六楼,大开官办勾栏****之先河。不仅如此,朱元璋除了亲自为那些风月场题写对联,还专门对那些商贾土豪作动员报告,美其名曰为国家增加税收。这样的行动是空前绝后的,皇帝的大力倡扬,自然令南京城内、秦淮一带的风月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承认:"今时娼妓满布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他偏州僻邑,往往有之,终日倚门卖笑**为活。生计至此,亦可怜矣!而京师教坊官收其税钱,谓之脂粉钱(如后世之"花捐")。隶郡县者,则为乐户……另有家居而**者,俗谓之私窼子。"

"王大人,有点事想问问你这个中书令。"**的话有些吞吞吐吐:"听说因为有些官员沉迷于此,上班也不去衙门点卯,导致政令废弛,办事不力。鉴于此状,所以内阁决定请旨皇上,下令禁止官吏到风月场,违者重罚……"

"妈妈消息灵敏,如此这般还没上奏之事就已然提前知晓,佩服。"王翰林一笑,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实不相瞒,皇上那旨意就是下官所撰写,其中就有'罪亚杀人一等,虽遇赦,终身弗叙'之规定!"

**有了些紧张:"那该如何为好?"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有什么忐忑?"王汝玉不以为然的回答:"因为官方所办的风月场没有废除,虽然下令'只容商贾出入院内',可如今勾栏**都成了办事应酬的重要场所,连吾等小官还在此办公作文,而开设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只要羊毛出在羊身上,就意味着皆大欢喜。"

这个王翰林看问题总是能一针见血。(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