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随园诗话·卷一○(9)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七三

海阳令邱公学敏,闻余到端州,即驰书与香亭,必欲一见。果不远千里,假公事到省,畅谈竟日,馈遗殊厚。记其佳句云:“山连齐、鲁青难了,树入淮、徐绿渐多。”

七四

鱼门太史于学无所不窥,而一生以诗为最。余寄怀云:“平生绝学都参遍,第一诗功海样深。”寄未一月,而鱼门自京师信来,亦云“所学,惟诗自信”,不谋而合,可谓知己自知,心心相印矣。屡托余买屋金陵,为结邻计。不料在广州,孙补山中丞招饮,告以鱼门殁于陕西毕抚军署中。彼此泣下,衔杯无欢。因思毕公一代宗工,必能收其遗稿;然鱼门所刻《蕺园集》,仅十分之三耳。记其未梓者:《书怀》云:“才难问生产,气不识金银。”《题阮吾山行卷》云:“无劳叹行役,行役是闲时。”《对雪》云:“闹市收声归阒寂,虚堂敛抱对寒清。”《乞假》云:“官书百卷从担去,病牒三行有印钤。”呜呼!此乾隆三十五年,假归寓随园,以近作见示,而余所抄存者也。不意竟成永诀!

七五

余戊午秋闱,与锡山李君时乘,同寓马姓家,同登秋榜,垂五十年。今岁在粤东,其子邕来见访,出诗见示。录《山居》二首云:“一从疏世事,终日把犁锄。村色牛羊外,秋砧水石余。山深迟刈麦,潭冷不生鱼。倘有诗人至,犹堪剪韭蔬。”“闲云上小楼,落日林塘幽。溪雨蛙声聚,山风槲叶秋。一囊方朔米,卅载晏婴裘。便欲烟霞外,将身作隐侯。”

七六

余宰江宁时,侯君学诗苇原,年十四,应童子试。后夏醴谷先生屡称其能诗,终未见也。今宰新会。余往相访,同游圭峰望海。读其诗,长于古风,盖深于杜、韩、苏三家者。佳句云:“绿遮人外柳,红落渡前花。”“狂药看人频动色,樗蒲到老不知名。”

七七

风情之事,不宜于老;然借老解嘲,颇可强词夺理。康节先生《妓席》云:“花见白头花莫笑,白头人见好花多。”余仿其意云:“若道风情老无分,夕阳不合照桃花。”方南塘六十岁娶妾,云:“我已轻舟将出世,得君来作挂帆人。”

七八

余幼居杭州葵巷,十七岁而迁居。五十六岁从白下归,重经旧庐、记幼时游跃之场,极为宽展;而此时观之,则湫隘已甚:不知曩者何以居之恬然也。偶读陈处士古渔诗曰:“老经旧地都嫌小,昼忆儿时似觉长。”乃实获我心矣。

七九

掌科丁田澍先生乞假归,《留别都人》云:“亦知葑菲才无弃,其奈桑榆影渐低?”“论事偶然分洛、蜀,交情原自比雷、陈。”“晓钟催去朝天客,过巷车声枕畔听。”皆妙。

八0

苏州缪孝廉之惠妻王氏咏《马》云:“死有干金骨,生无一顾人。”《漫兴》云:“天有风云常欲暮,山无草木不知秋。”

八—

桐城马相如、山阴沈可山,少年狂放,路逢亲迎者,不问主人,直造其家,索纸笔。《替新妇催妆》云:“江南词客太翩跹,打鼓吹箫薄暮天。应是天孙今夕嫁,碧空飞下两云仙。”“随郎共枕心犹怯,别母牵衣泪未干。玉箸休教褪红粉,金莲烛下有人看。”娶妇家颇解事,读之大喜;饮以玉爵,各赠金花一枝。

八二

余最爱言情之作,读之如桓子野闻歌,辄唤奈何。录汪可舟《在外哭女》云:“遥闻临逝语堪哀,望我殷殷日百回。死别几时曾想到?岁朝无路复归来。绝怜艰苦为新妇,转幸逍遥入夜台。便即还家能见否?一棺已盖万难开。”《过朱草衣故居》云:“路绕丛祠鸟雀飞,依然门巷故人非。忆寻君自初交始,每渡江无不见归。问疾榻前才转盼,谈诗窗外剩斜晖。绝怜童仆相随惯,未解存亡欲扣扉。”沙斗初《经亡友别墅》云:“千古鱼陂占水乡,四时烟景助清光。弟兄不隔东西屋,宾主无分上下床。斗酒几番当’皓月,题诗多半在修篁。今朝独棹扁舟过,回首前欢堕渺茫。”厉太鸿《送全谢山赴扬州》云:“生来僧祜偏多病,同往林宗又失期。两点红灯看渐远,暮江惆怅独归时。”王孟亭《归兴》云:“漫理轻装唤小舰,何缘归兴转萧骚。老来最怕临歧语,灯半昏时酒半消。”宗介帆《别母》云:“垂白高堂八十余,龙钟负杖倚门闾。泣惟张口全无泪,话到关心只望书。”某妇《送夫》云:“君且前行莫回顾,高堂有妾劝加餐。”(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