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64.书肆难寻(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喝酒的人总记得这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实,任何一个刘伶的崇拜者,都用不着张嘴问谁的。若是犯了酒瘾,走出门去,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从豪华的大酒楼,到平民的小酒馆,任君选择。但是,一个属于孔夫子的门徒,想买点精神食粮的话,特别想寻觅几本古旧书籍的话,在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里,还真的需要向牧童打听一声。

但牧童能否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我是有些怀疑的。至少,在京城地界,非老于此道者,要找到出售古旧书的中国书店,大概得费点力气。我住在西城,对于原在西单商场里的中国书店,很有点感情。我在那里买过书,也在那里卖过书。特别在三年灾荒期间,以六折收购成套的期刊和旧书,我曾经将保存很久的郑振铎氏主编的《世界文库》和茅盾先生主编的《世界文学》,堆在婴儿竹车上推到那儿去卖过,以解燃眉之急,那有一点感伤的情景,犹历历在目。书店的人也很同情这份斯文扫地的尴尬,尽快算了钱让我走,那无言的温馨也是难忘的。后来,这家书店被挤到了一条小胡同里,我还在那已很狼狈的店堂里,补到几本《清稗类抄》。再后来,那里成了建筑工地,就只有望而却步了。

另一处旧书店,我也时不时要去的。由于我的合同医院是协和,每次去那里看病取药之后,总爱在东单的中国书店门市部逗留片刻,偶尔也买些明清笔记之类的新版书。但几年间,这条银街的名牌专卖店一家家扩大规模,眼看着这家旧书店的门脸,一天天地被蚕食缩小。现在,弄得连门匾都无处可挂了,走进店里,如人桃花源,经狭窄过道,拾级登楼,方别有洞天。至于北京人引以为豪的琉璃厂,也就是文化一条街,除了字画、古玩、文物、珠宝,以及饭馆酒楼这些赚钱行业,大大兴旺发展之外,作为琉璃厂最大特色的古旧书店,其实也是夕阳西坠之中,已无昔日规模可言。

琉璃厂的旧书业,曾经是几代文化人的精神家园,不知有多少珍本书、善本书在这里被发现,被收藏,而不至湮没。如今,从和平门开始,到虎坊桥为止,整条街上,已找不到几家像样的旧书店了。打饱嗝泛出来的满街酒肉味道,早把数百年的书香儒雅,驱赶得无影无踪,这也真是让读书人不禁黯然神伤的事情。

读《鲁迅日记》,先生191年5月5日从家乡北上,抵达北平,到当时袁世凯当总统的政治教育部做事,根据书中的第一年八个月统计,他一共去琉璃厂购书二十五次之多,平均每月三次。一共买了九十种,将近四百册的古旧书籍。第二年,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回南方探亲,不在北京,但其他在京的日子里,仍有三十二次去琉璃厂的记载。我想,若是先生活在现在,他还会这样频频光顾琉璃厂吗?老实说,那区区两家店面,那微不足道的存书,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沙里淘金吗?连沙子都屈指可数,还谈到什么金子呢?

据《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介绍:“在日本的东京,有三条‘书店街’,据统计,共有大小书店一百余家,另外还有一百多家旧书店,藏书四千多万册,可以和华盛顿、莫斯科以及伦敦等市的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媲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处东京千代区神田锦町的书店街,中国古籍占了各书店藏书的百分之七十。漫步在街上的书店里,到处可以见到《四书》、《五经》、《水浒传》、《西游记》和《资治通鉴》等。”

看到这里,我不知说什么好了,于是,就此搁笔,索性不了了之。

null

全书结束!(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