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8.诗人的灵魂(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莎士比亚是英国人的骄傲,他一生写出了三十七部戏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两部长诗。在地球上,凡是一问像样的剧场,都以上演过莎剧为荣。凡是一个像样的演员,在他(她)的舞台生涯中,要是没有演过莎剧中的一个角色,那将是终生的遗憾。

我记得解放前在南京读国立剧专,学理论和编剧的时候,校长余上沅先生对我们讲话,就很骄傲他在英国攻读戏剧期间,曾在那里参加过莎剧演出,而且演的是《哈姆莱特》,这让我们惊讶不已。他很快补充一句,不过,演的是该剧第一幕里的鬼魂,台下的同学哗地都笑了起来。他正色地告诉我们,即使这没有几句台词的角色,他也视为一生中的荣耀。

莎剧中的人物,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学典型。例如“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例如“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例如“宁做聪明的傻瓜,不做愚蠢的聪明人”,例如“不是我不爱凯撒,而是我更爱罗马”,这些精彩对白,在全世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民口头上流传。所以,英国人宁可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这说法有些夸张,但证明他们以拥有莎士比亚这样一位天才而自豪。

这位出生在斯特拉特福镇上手套匠家里的儿子,不仅仅是伟大的文豪,而且还是很会盘算,很会经营的小业主。要是读他的有限的传记资料,知道他始终一个人在伦敦租房子住,而从来不把家眷带去,就会了解他是多么会过日子的人了。另从他晚年立下的遗嘱中,吩咐将一张次好的大床,划归他的太太所有,也可看出他即使到了垂危的年龄,如何处理他的遗产,还是账目清楚,锱铢必较,半点也不糊涂的。

我甚至怀疑,他在《威尼斯商人》里塑造的那个高利贷主夏洛克,是不是融有一点他个人对于英镑的特殊爱好?他本是一个穷小子,在家乡无以为生,才只身到伦敦去闯荡。先在剧场做杂工,后在台上跑龙套,最终以写剧本发家。这样,他把所赚到的每一块金镑,都用来投资,一方面在家乡买地,一方面在剧场入股。最终成为环球剧场的大老板,成为斯特拉特福镇上一位体面的绅士。所以,说他有两个灵魂,一个是商人的,另一个是诗人的,大概不错。而且,这两个灵魂,都获得了成功。

莎士比亚所以是个伟大的天才,就在于他手执鹅毛笔时,诗人的灵魂,战胜了商人的灵魂,正是这样,他写出了不朽。而后来的许多同业,包括我辈芸芸众生在内,很可能由于诗人的灵魂,总是臣服于商人的灵魂,往往为利害所左右,才不能指望真正作品的产生吧?

其实,莎士比亚的两个灵魂,有时也未必并存不悖。他在《亨利四世》里,曾经塑造了一个可爱、可恶,集无赖、懦夫、懒虫、酒囊饭袋于一身,然而又是机智、幽默、聪明、豁达的非凡丑角福斯托夫伯爵,在莎士比亚的人物画廊里,其重要性不亚于哈姆莱特王子。据说是伊丽莎白女王,发现了这个老花花公子在舞台上的永久生命,看来她的艺术品位,要比她宫廷里握有权柄的道学先生高明得多,不知是暗示,还是命令,莎士比亚又将这个人物,写进了又一出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之中,福斯托夫再一次成为两位市民太太捉弄的对象,令伦敦捧腹大笑。

原来他预告过,福斯托夫还要在《亨利五世》里出场,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变卦了,他不打算再按懿旨办事,讨女王的欢心。通过剧中人物快嘴桂姐之口,告诉观众,福斯托夫已经快快活活地寿终正寝。在他脑海中,诗人的灵魂又重新把腰直了起来。要是莎士比亚总是按商人的灵魂行事,见利则趋,哪怕曲笔逢迎,见害则避,哪怕昧着良知,惟上是听,只有打躬作揖,重赏之下,不惜打破脑袋,恐怕也就不过是历史上无数的平庸编剧匠之一罢了。

大师之为大师,确是有其不同凡俗之处。(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