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世界性的大国不是天生的(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依然不肯停止。

……

日军除残酷屠杀无辜外,还肆意强X、**中国妇女,不分老幼,而且在强X之后再进行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驾驶着汽车,直入各大公司、商店,将各种货物劫运一空,并放火烧掉所有房屋,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浩劫之下,昔日街市繁华的六朝古都成了一座尸体遍地、断壁残垣、满目凄凉的死城。

这些的的确确都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忘记的屈辱历史。中国,几乎从没主动地去惹谁,却无辜遭受此惨祸,令人心痛不已。正是这样,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自然在中国人心中长久地沉淀下来。

调整“悲情”的历史观,挤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面对这么一部沉痛的近代史,中国光“悲情”有用吗?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又该怪谁呢?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正所谓,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那段历史中,一个是生机勃勃,一个是腐朽没落,这之间的不平等也是理所当然的。众多事实已经证明,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这都是一个非常残酷但又无法更改的规律。

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旧中国存在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被英国的暴行破坏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

邓小平也说:“要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实行对外开放。西方产业革命后,中国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采取愚昧的闭关自守政策,不思进取,因而既跟不上时代步伐,也不能抵御外来的侵略。”

少“悲情”,调整历史观

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观那些大国的强势崛起,反思近代中国的弱势发展,我们似乎应当这样总结: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悲剧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强的蛮横无理,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中国自己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抢先走上近代化之路。反观那些被中国称为列强的大国,其实,它们也并非生来就是世界性的大国,最初的时候,有的甚至只是偏居一隅的弹丸之地,而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就在于他们抓住了历史机遇,该走出去就走出去,该革新的时候就革新。正是在走出去和革新这一过程中,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经济上的和政治上的现代化,最终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而这个历史进程,是不能因为其中一些国家后来衰落了,甚至像德国、日本一度走上歧途而被完全否定。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去扎实的底蕴,直到今天,那些列强中大的仍是世界性强国,小的也依然位于最发达国家之林。

总之,历史是绝对不能忘却的,可该记住的不只是曾有过的辉煌或遭遇的苦难,最主要的应该是经验和教训。历史需要反思,可反思的并不是别人当初不该做什么,而应是自己当初为何没有做,为何不抢占历史先机,抢先成为世界强国。只有这样,才能以史为镜,校正中国今后发展的路标。所以说,中国不应该念念不忘“南京大屠杀”,更不应该年年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因为这就表明中国没有走出“历史悲情”,这对“大国崛起”是很不利的。

换个角度看世界

中国是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欺侮,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即从现代化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强迫中国打开大门,也促使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的漩涡当中。

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一书中,列举了60个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这些“第一”,无论是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还是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都在不同程度上与西方国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书中也说到,对于西方国家,中国需要换个角度来看待。中国不要只把它们看成是到处侵略扩张的列强,而应该探求它们兴盛的缘由和奥秘,这样就可汲取中华复兴之丰富营养;不宜专捡它们崛起历史中的瑕疵、曲折甚至犯罪来论证实际上是不走向海洋、不走向市场、不走向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要知道,“大国”不只是几个国家,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发展趋势,要想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林,就应该重视并融入这种潮流之中。观世界、看历史,这才是最主要的。

世界性的大国不是天生的(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