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三章 道理之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什么水往低处流?

为什么地球是圆的?

为什么人类吹牛反而变得强大?

为什么石头扔到天上却会掉在地上?

为什么霹雳神威无敌镇远大将军炮炮弹以45°仰角速度矢量初值100m/s在飞行至最高高度后受到g=10m/s2重力加速度距始点600m左右落地击中某一脊椎动物亚门真兽亚纲猪形亚目猪科猪属脊柱类动物同时撞断脊柱以及第三对颈神经并造成颈动脉断裂从而导致大出血在经过濒死期临床死亡期最终进入生物学死亡期?

实际上,中国古代对于各类“科学”的研究从未停下过脚步,例如《灵兰秘典论》中便提到了人体六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参考资料文献——《素问·灵兰秘典论》)

《黄帝内经》认为气血运行于十二经脉之中,随十二时辰依次流注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最后复流入手太阴肺经,于是又是一个新的循环。人体阳气随昼夜推移而呈盛衰的日节律变化。经络气血流注按时辰节律循环。

同时,子时一阳生,气血应之而动,依次流注于十二经脉。气血所注之经如潮之涨,气血充盛,功能活动在此时相对旺盛。气血所注之时就是该经当旺之际。如此,形成了十二经脉气血在十二时辰的盛衰规律。

这便是对于《黄帝内经》十二经最好的解释,同时也与西方血液循环理论如出一辙。《黄帝内经》通过科学想象联系到逻辑与思维框架,而“理论”便是血肉。

(参考文献资料——.et,《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内经》理论体系的科学美学思想》徐瑛,二○○八年五月稿)

然而我认为,如果只是通过这些便一口咬定中国古代科学理论的存在,便过于牵强。通过辩证法的思想,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中国古代的“科学”是一个大体的但并没有探究到物质最基本属性即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中国古代科学理论探究侧重与西方不同,这就要考虑到涉及范围与概念和原理的体系问题。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认知往往是宏观概括,无论是主观、客观唯心主义亦或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都只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且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

(参考文献资料——br> 一个人他知道自己呼吸的是一种叫做“空气”的流体物质,但是却不知道空气的构成,这便是中国古代“理论科学”研究的特点。

理论科学以演绎法为主,而哲学科学不属于科学理论范畴,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也许中国古代先民从来没有停下过对于实用性科学的探究,不过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我国古代先民更大可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潜意识地对于经验进行了积累从而形成了“科学”这种重要但程度有限的文化现象,且并不具有普适性。

(参考文献资料——.zhihu.,高山县,二○一九年八月二十六日稿)

然而中国古代是实实在在不存在科学、或理论一说的,有的只不过是零散的科学知识而不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

或许有人对于儒家、道家等对于宇宙认知的思想有疑惑,然而,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认知属于认知论、和逻辑学范畴,不属于科学。

科学的标准是:只可证伪、不可证实。

(参考文献资料——.zhidao.baidu.,若只如初见_188,二○一七年十一月二七日稿)

文章内名词解释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百度百科,br> 百度汉语,br> 回归正题,不知不觉赵桓和苏格拉已经聊到深夜,挑开灯,又是新一轮的谈话。

“卿以为,天地何状?”

“臣以为,天地如鸡子之圆,天覆裹地,清炁充其间。”

“苏格拉卿何所谓?”

“在海,远舟来时,必当先见帆樯之;日月食时,日月之上影,缘常弧形;悬一摆锤,任其东西摇摆,臣观之,其渐必成圆锥摆,摆锤可划圆。”

“言之有理,不过,若立之地为圆者,人安能站稳?是容膝之地不能立尔。”

“官家可知飞石索?石索于空中,石绳皆飞上空,虽日甚短,而终于地。在此中,臣以为有两类力於其生也:使其飞天之力、使其堕地之力。阴阳二力相生相克相辅相生,清者上浮,浊者伏地。万物受浊力作用定于地、万物受清力作用升于天。大鹏一日因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实乃借力用力。”

原来如此,通过离心力模拟重力从而对重力有了一定认知,叫侍女续过茶水,拨了拨香兽,外面明月已经被黑云压了。

“如此,朕若问,卿可曾知‘炁’究竟为何哉?”

“官家之意为何?”

“天下之物,犹如小亨,配以辅料,鲜方可成。多物聚,一物成,故炁之枸成?何如?”

“老子曰炁乃成世界最大之本,岂有成炁者也!”

“由于欲求世界之本源使卿知之界也,由何也,然炁真乃宇宙之本源乎?求知者岂可不时存疑乎?”

苏格拉张大嘴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她此时是顿时悟彻,学术本就是严谨且存疑的,不自觉间站起身,眼睛瞬间明亮了。

黑云盾构,皎月乍现。

何为宇宙之本源?答曰:炁

何为炁?答曰:构成世界物质最基本的能量与单位。

能量由谁构成?答曰:无解

戛然而止。

“墨家曾有构想:一物为割成半,此后当以其半皆半之半,以此类推、颠倒反复,至此无数后,得一足小之物,称其为——‘端’。”

“端之物,极小也,如此无数之端乃可复成其物也。原来如此!官家此答真乃妙绝!若把先天一炁比作成物,于是便可继续细分,化作成‘端’便是道理。”

“卿以为何为道?”

“星宿周转皆因道存,万物生长皆因道尔,此宇宙之大能、人间之规律。”

“何为理?”

“朱文公曾有言:‘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事,先有此理。’理乃永恒之事,永恒之物,先于世界存在,并非因为其他原因而生,反之,万物因理而生,万物因理而存。”

“如此,依卿所言构成世界之物便是‘道理’?”

“然也,有理而有宇宙,有宇宙便有道、有规律,规律推进事物发展向前。”

赵桓摇摇头,苏格拉这家伙完全是断章取义已经把唯物和唯心搞在一起混乱了。

“既然卿以为构成世界之本源乃是‘理’,而卿却把‘理’之大者相比为炁,又把炁比作成‘端’。端者,物质也,朕可否依此推论卿以为宇宙由物质而生?”

“信然也。”

“然,朱文公也曾说,‘理由心生、心生万物’。又言:‘心即天也,未尝有心外之天;心即神也,未尝有心外之神,乌可求哉!心用气而荡,气由心而出’,卿作何解释?”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臣只是借朱文公语录作比喻,事实之‘理’,臣也不知为何物。”

坐席已凉、灯芯也要烧断,赵桓似乎想到了什么,从桌下翻出一副木盒,打开一看,却是铜制单筒望远镜。

“此物为千里镜,北地有土著用冰磨成的凸镜来生火,是汇集千里之光来取暖,故可望千里,朕谓之,若此镜层层叠叠可否能望更远?观更细?若是如此,想必于卿观察宇宙微观实有帮助耳。”

苏格拉慌忙接过千里镜,君王怀柔的眼神使她心头一暖。

我馋她脑子,我下贱。JPG.

“臣谢官家龙恩抬爱!”

“不必,天下可用之人无数,然知朕者莫过大宋赵州市易司提举官苏格拉·摩西科人氏也!可与朕攀谈杂论者,大宋赵州市易司提举官苏格拉·摩西科人氏也!”

摸摸头,赵官家露出难得的笑容。

我就是馋她脑子,我诚实我值得表扬。JPG.

脑内一热,苏格拉突然起身作了个大揖:

“臣凡夫俗子,不能识神,不知帝德,我愿化一学鸠伏于苍鹰上,驰骋万里,肝脑涂地,誓不虚妄此生。”(前后呼应而已)

知我者,莫过大宋皇帝赵桓也。

本章完

PS:我写这一章主要是为了讲述宋代哲学景象,毕竟社会构成中,对于宇宙哲学的认知也是十分重要的。嗯,就像水浒传一样。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