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二章 文成登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陆丽见刘尼神色大变,心中大骇,猜测皇帝可能遇害。他大呼道:“宗爱既立南安,还复杀之。今不能奉戴皇孙,以顺民望,社稷危矣。将欲如何?”

刘尼惶恐,身子震动。陆丽见其心有所动,趁机叫道:“刘尼,宦官专权,两年内连弑二帝。此等大逆不道之事,前所未闻。刘将军今若杀我二人,助纣为虐,当可保得一时平安。天地之间,虽一时混蒙,惟正气可居。”

“宗爱反贼,连弑二帝,人神共愤,岂能长乎?刘将军若执迷不悟,日后必将粉身碎骨,留千古骂名!陆丽欲劝说刘将军审时度势,反戈一击,于青史留名,不知刘将军意欲何如?”

刘尼神色一振,亦大声道:“陆尚书,刘尼亦有此意,方才持剑,实欲试二位大人也。宗爱弑帝,刘尼建议宗爱立太武帝嫡皇孙、高阳王拓跋濬为帝,不料宗爱非但不听,反辱骂于小将,欲杀高阳王。”

“两位尚书,请出示皇帝密诏,刘尼愿率兵听候两位尚书差遣,奉诏讨贼!”

陆丽心中大喜,从袖中摸出皇帝密诏,宣读于刘尼面前。宣诏完毕,陆丽与源贺、刘尼共商大事,决定速诛宗爱,立高阳王为帝。

刘尼命大队人马在原地静候,若见陆丽返回,则所有人马皆听陆丽指挥。安排完毕,三人速速上马,向太庙方向奔去。

三人悄然行动,是惧带领大队人马恐惊动宗爱,宗爱见大势已去,必率行宫周围的宿卫御林军,挟持百官和皇族以作困兽犹斗。

天色已黑,刘尼等三人赶至行宫边上,向高阳王拓跋濬的偏殿摸去。一路之上,禁卫森严,陆丽与源贺俱用布蒙脸,跟随刘尼行进。

众宿卫军士,见到刘尼,谁敢阻拦?三人来至拓跋濬偏殿前,恰遇一小黄门带领两名宿卫赶到。

刘尼沉着脸道:“王公公,你夤夜来此,意欲何为?”

那小黄门抬头见是刘尼,不觉脸露惊诧之色道:“刘将军,小人奉宗大人之命,前来赐死高阳王。刘将军,宗大人不是命你前去追杀反贼么,怎会在此出现?”

刘尼假意道:“王公公,本将亦是奉宗大人之命,回转行宫,以防有变。王公公,我们一起前去相见高阳王如何?”

小太监大喜,不防有他,带领众人来至偏殿内。听得皇帝有诏,拓跋濬带领一众随从跪地接旨。

小太监宣读皇帝诏书,命高阳王自尽。高阳王大惊,跪地接旨,见诏书上皇帝印信不曾有假,不觉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小太监不住催促,命高阳王即刻自我了断,他要回去复旨。高阳王颤抖着接过小黄门递过的尚方宝剑,闭上眼睛正欲自刎,忽然听得三声惨叫。

他心中大惊,睁眼见到刚才宣旨的小黄门及两名宿卫军士已经倒于血泊之中,刘尼手中的剑尖上,血迹正一滴滴淌向地上。

高阳王惊问何故,刘尼掷剑跪于地上道:“小将刘尼参见高阳王!宗爱谋反,已然弑君。小将与陆丽、源贺两位尚书,欲立高阳王即皇帝位!”

变故如此之大,高阳王拓跋濬一时没反应过来,呆立当地。陆丽低声叫道:“高阳王,臣等迎立太武帝嫡皇孙为帝,此为顺天意、应民心!万岁,事太紧急,请万岁恕臣礼数不周之死罪!”

此时高阳王拓跋濬才十二岁,虽然长得俊郎,可身材仍略显单薄。陆丽来不及多说,一把抱起高阳王,冲出偏殿,骑上一匹战马,就往京城方向跑去。

众宿卫御林军冷不防见一匹战马冲出,连忙抄起兵器火速拦截。刘尼大喝道:“众军听听,吾乃宿卫御林军内侍统领中郎将刘尼。宗爱杀南安王,大逆不道。太武帝嫡皇孙高阳王已登大位,有诏,宿卫之士皆可还宫。”

众人一听皇帝被杀、嫡皇孙拓跋濬得立,不觉大惊。火把光中,果然见到南部尚书陆丽马背上所抱之人正为南安王拓跋濬。

众宿卫压抑在心中的愤恨郁闷顿时迸发,皆大呼万岁表示支持与庆贺。见众军让开一条道,陆丽策马扬鞭,绝尘而去。

刘尼见陆丽已经突出重围,心中长舒一口气。他知陆丽得半路之上宿卫御林军大队人马护送回京,陆丽必将在高阳王即位之时,下令捕杀京师之中宗爱党羽。

殿中尚书源贺这时也趁机跑出行宫,从速向太庙奔去。太庙四周,皆是殿中尚书源贺所辖宿卫之士,见源贺回转,纷纷听其命一起杀向行宫。

刘尼率领行宫外面的宿卫之士,此刻正与行宫里宗爱亲信的宿卫之士拼命厮杀,闻得负责外卫的大队宿卫御林军杀来,宗爱亲信的宿卫之士,眼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兵器归顺。

刘尼、源贺两人,指挥着宿卫御林军把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的宗爱、贾周及一干小黄门统统抓了起来,又差人告知随行前来太庙祭祀的文武百官及皇宫内眷随队速回京城,迎接高阳王拓跋濬登基。

陆丽挟着高阳王,策马飞奔来至宿卫御林军大队人马驻营处,高声叫道:“众将士,宗爱弑帝,已为殿中尚书源贺及振威将军刘尼所擒。今高阳王即皇帝位,众军士护驾返回京师,俱有封赏!”

高阳王拓跋濬从马背下来,众军士一见,齐齐跪下,山呼万岁!拓跋濬当即说道:“众军听命,朕赐陆丽司徒一职、封平原王。宗爱弑帝,罪不容诛!此贼专权多时,贼势浩大,众军士皆可听司徒陆丽之命,速回京师,剿除宗爱余党!”

众军领旨,簇拥着新帝班师回京。陆丽连夜发布军令,把宗爱余党一一抓起,同时命后宫速把拓跋余留下的龙袍改小,准备迎接新君登基。

第二天一大早,朝中百官齐聚金銮殿前,山呼万岁,拓跋濬正式登基,是为北魏文成帝。由此,冯媛的命运也发生了转变,逐渐走向政治前台,最终成为独揽大权的千古一后,在中国历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