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九回与“七子”并称才华著称的蔡文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与建安“七子”并称,并以才华著称的女作家蔡琰,字文姬,生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178年间)。她是蔡邕之女,自幼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史载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但她一生遭遇却十分不幸,幼年曾随被陷获罪的父亲,度过一段亡命的流离生活。后来嫁给河东的卫仲道,又遭丧夫之痛,因为无子女回家寡居。父蔡邕又被王允冤杀,她在汉末大乱中,为北方胡骑所掳,遂流落于南匈奴(今山西的地方)。在南匈奴滞留1年,嫁给胡人生了两个孩子,曹操平定北方后,用重金将她赎回。后来再嫁给陈留的董祀。正是这样的文化教养和不幸遭遇,使她写下了杰出的不朽诗篇。

现在蔡琰的作品留传下来的共有三篇,即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她的五言《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长达540字,像这样的长篇叙事诗,是此前诗歌文人中所没有的。此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她在被掳途中受尽了胡兵的虐待和侮辱,其言凄惨、悲哀,表现出一个弱女子的无奈: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徵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在滞留北匈奴的漫长岁月里,又无时不为思念亲人和乡土的感情所受煎熬:“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幸而得以归国了,却又要和亲生的子女痛苦的别离。

诗曰:“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侧,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情具有五脏崩裂之痛,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摸,当发复回疑!

这首诗虽然中心是写诗人自身的遭遇,但在那个**的现实中,遭遇这样悲惨的命运的还不知有多少。所以,它是通过一个人的遭遇,反映了汉末**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命运,同时也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现实主义的,它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表现各种场面,使人犹入亲临其境,目睹其人,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文姬归汉后,曹操令她完成《续汉书》的工作。蔡文姬为曹操思慕贤才的精神所感动,毅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为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努力工作,并做出了杰出贡献!郭沫若同志曾赞颂蔡文姬这种“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崇高品质。(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