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二章 公安局长董崇义大怒:“我不信我整不死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A记者铁了心要讨个说法,也铁了心要给**县和县公安局曝光。事情就闹大了。宣传部长吴旷达知道,这个事情绝对不能小瞧,他们理亏在先,A记者完全可以借着这个事儿把县棉纺厂职工上访事件、蒋为民自杀事件以及公安局阻挠采访背后的真相和实质给捅出去,如果这样,他们所有的筹划和工作等于白做了。但是如何处理好这个事情,吴旷达也没有了主意。因为他现在也不敢给A记者塞红包,怕万一不慎,又被抓住把柄,而且他也看出,这个A记者来者不善,不是个善茬,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

吴旷达给县公安局局长董崇义打电话,告诉了他这个事情。董崇义一听,发火了,他立刻命人把打人的民警大哥找来,二话不说,先是一耳光扇过去:“我他妈的一再强调,不能对记者动粗,你小子要做死啊?你知道不知道,现在全国公安部门正在整肃纪律,嗯?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上级的“四要”你是怎么学的?你小子立刻回去给我写检查!一会儿跟着我去给人家道歉!”

就这样公安局长亲自带着打人的民警大哥去给A记者道歉。A记者也不知道是吃了什么mi魂药,非认死理,他心里相当生气,他知道这里面肯定有黑幕,他作为一名记者,就是要伸张人间正义,况且,你公安民警打人,你县政府设置重重障碍阻挠采访是是什么意思?所以他拒绝接受道歉,放话:“这不是道歉不道歉的问题,这是原则问题。你们不把我们记者当人,我就让你们好看。”

事情陷入了僵局。

董崇义又发怒了:“奶奶的,老子在这地盘上,还没有人敢这样敬酒不吃吃罚酒,你不就是一个小小的记者吗?我就不信我整不死你。”

他想了想,有了主意,叫来一名民警,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下。这名民警听了后愣了一下,说了句:“局长,是不是有点狠?”

董崇义骂道:“让你去办你就去办,你小子嚷嚷啥?这事要给我办整齐了,否则,拿你是问。我狠,我不狠咱们一家子人都要遭殃。”

民警去办事情去了。

这边吴旷达给老索下指示:“你晚上把A记者约出来,我不参加了,你们一块儿去吃个饭,吃好,玩好,继续赔礼道歉,把事情说明白了,看看还能不能挽回。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处理好。”

老索给我打电话,让我晚上也来陪着。我很不愿意参加这种场合,就推辞。老索说:“你小子别不识抬举啊,这也是政治任务。我自己怎么玩?就咱三个人,说话也会随意些。”

我只好答应了。

我不愿意参加这种场合,因为我知道,诸如此类地做工作,无非是低声下气地求记者不要曝光。这种事情我见多了,听多了,也开始厌倦。

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播最辉煌的时候,不是就有两拨人在中央电视台大门排队吗?一拨是反映问题要求焦点访谈主持人间正义的;一拨则是地方前来作揖求情要求焦点访谈手下留情的。于是,在中国,事情就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怪圈:一切似乎一曝光就灵,非要曝光不可,问题才能解决;政府、各有关部门成了摆设。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对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依赖构成了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嘲讽景象;部门为什么怕曝光?因为曝光让丑陋的东西暴露出真面目来,让丑陋的东西置身于公众的舆论之下。中国历来的传统,就是怕公众的舆论,所谓“舌头根子压死人”。而也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心理,部分不良记者不良媒体也常常打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幌子,招摇撞骗,谋取见不得光的利益。假记者随时可见;与此同时,更有部分不良记者,打着采访的旗号,戴着所谓的“无冕之王”的冠盖,到地方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吃拿卡要报,久而久之,记者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样子,所谓的“无冕之王”被人们大骂是社会的败类,记者的形象遭到了损害,被抹黑了。

王铜铁有时候恨恨地说:“记者本来是这个社会的良心,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可现在,记者成了他妈的社会渣滓!”

A记者要曝光,我想当然地认为这不过是他耍的伎俩。,以此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出名?或者说索要财物,要多少才能答复住?一千,两千?还是一万两万?

所以我不愿意去,不愿意见这样的嘴脸。我内心深处反而希望老索等人办不成这件事情,更不要让A记者的企图实现,这样他就会真的曝光,只要曝光,就能解决一些问题。王铜铁不是说过吗,只要一个声音能够解决问题,这个声音就是对的。至于这个声音是怎么来的,反而其次了。

但是老索坚持要我去,我不好再推辞。就答应了。

我们在县里找了一处相当高档的酒店,老索说了,反正公家出钱,咱也不用给它节省。老索和我商量:“咱们再叫上三个小姐如何?”我想了想,说:“不好吧?现在这个记者咱们还不是很熟悉,他是什么样的人咱也拿不准。万一他再借找小姐这个事情大做文章,我们也不好处理。一动不如一静,我们先喝酒,一个人喝了酒后,最能体现出本质来。咱狠尽灌他,然后再说。”

老索点头表示同意。

我们去酒店接A记者。我本来以为这个A记者会是五大三粗、至少三十岁的样子,没想到他一下来,我一愣。这是一个瘦弱的小伙子,年纪最多在二十五六岁的样子,戴着一副眼镜,有些执拗劲,带着学生样。不是我想象的那种“老油条。”

老索见了面,笑着说:“兄弟,不管怎么说,吃饭还是要吃的,朋友还是要交的。今晚我们好好地聊聊。”

A记者的火气还没全消,他说:“我本来是不想吃饭的,但是我也看得出来老索你还是不错。你说你们这叫什么事情?你也是记者,你遇到这种事情,你能容忍吗?”

我笑了,点头肯定:“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都是记者,知道干咱这一行不容易。咱们边吃边聊。”

我们在酒店里吃饭,老索问:“喝点什么酒?”

A记者说:“我不喝酒,我晚上还要回去赶稿子。”

我说:“喝点啤酒吧,这么好的菜,不喝酒就是浪费了。再说了,男人不喝酒,还是男人吗?一看A老师就是一个铁铮铮的男人,咱们喝一点酒,把酒言欢,说话也畅快。”

A记者同意了。他推了推眼镜,说:“我酒量不大,大家随意吧。”

我问:“A老师工作几年了?”

A记者说:“才一年。去年毕业的。”

我问:“哪个大学?”

A记者说:“**大学。”

我一听,大呼:“哈,这么巧?咱们是校友啊。我也是**大学的。不过我肯定是你师哥。来,咱们师兄弟喝酒。我说你怎么这么厉害,原来我们是同门师兄弟。”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了师哥,A记者显然也很高兴,于是,我们碰杯,大杯的啤酒喝下去,越喝越兴奋,越喝越投机。A记者滔滔不绝地展示他的英雄业绩:

“不是说,我们记者,就应该敢于向这种社会黑暗的东西作斗争。你说,我们不说,谁还能替老百姓说一句话?别看我刚毕业一年,我已经曝光了好几个事情。去年有一个县,村干部在没有经过老百姓同意的情况下,就把土地承包合同给更改,调了地,把地块调给一些自己亲友,我去采访,当地竟然公然包庇这种行为,我二话不说,写了报道,结果老百姓的合同得到了维护,镇上有的干部也被处理了。你说,如果咱不说这事情,谁还能替那些弱小者说话?”

我一听,突然想起自己读到过的一篇报道:“你说的是不是去年那篇《谁来保护农民的合同》的报道?”

“哇,你读过啊,师哥!那就是我写的。”

A记者找到了知音,酒喝的就更爽了,酒劲很快上来了,老索在旁边给我递了个眼色,问:“兄弟,这么痛快,咱三个人有些单调,要不咱叫上三个姑娘陪着跳跳舞唱唱歌?”

A记者摆手:“呃,不,不,咱不兴这个,咱也不好这个!咱就喝点酒,一会儿我回去还要写稿子。”

老索说:“兄弟,你看,咱们这么投机,我替我们县求个情,能不能不发稿子?你说县里为了处理这个事情,也是很不容易的。为了稳定大局,我想我们还是暂时放一下。”

我说:“是啊,小师弟,这个事情我们也很为难。我们从个人角度,是很希望你能曝光的,但是从大局上,你能不能高抬贵手?以后你来这里,你就有朋友了,怎么玩都可以。”

A记者想了想,说:“我可以不往深里提你们这次棉纺织厂职工上访的事,但是公安局打人,阻挠采访我是一定要报新闻的,忒不象话了!”

吃完喝完,我们送他回去的时候,A记者酒已经喝了有八成。看着他醉醺醺地上楼去,我和老索对看了一眼,我说:“行啊,结果也算不错了。这小伙子,不错,有血性。”

老索笑了:“嗯,就是有点嫩,他这样一根筋,早晚要吃亏。对了,你小子啥时候成**大学毕业了?我记得你好像是##大学毕业的。”

我笑了:“咳,不这样,能让他喝酒吗?能让他答应手下留情吗?”

A记者很高兴,他在这里还能找到知音。但是他没有想到,一个阴谋已经靠近了他。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