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回 茶山奇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买茶蒙山,茅屋书香藏雅士;

探胜古寺,松涛月色走书生。

书接前章。倦客说道:那是在倦客方交天命之年的时候,距今足有十八年了。之前一年,倦客初出夔门,开始了浪迹荆楚的生涯。此次正是清明时节,借一次出差机会,顺便回蓉祭祖扫墓。就在清明前两天,同一位朋友一起去往蒙顶山,一来是陪他雅安祭祖,二来是顺道蒙山去买一点明前甘露。

仲春时节的蒙顶山上,又正值阵雨新晴,斜阳霁色,将蒙顶点染成了一座仙山。行人穿行在山岚淡雾之间,耳畔是流水淙淙、鹧鸪声声,时而有采茶女的彩袖红衫,在苍翠的茶园中忽隐忽现。正是:“且看山姑新雨后,春阳半照小梨涡。”

一行人在蒙顶山景区大门口停了下来,此处倦客曾经来过两次,同行之人更是本地籍贯,就没想再去里边,打算就在山门外找地方喝喝茶,歇下脚。此时一个背着背篓的大约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招呼道:“买茶吗先生?”接着,她放下背篓,打开几个塑料袋让我们看茶,我一看总共三个品种有黄牙、毛峰、还有就是此行我最想买的茶,蒙顶甘露。仔细一看采摘和做工都相当讲究,是真正的手工茶,一问价格比山门外几家门市卖的还略略便宜一些,我那位用伴就开始砍起价来。

我一看茶数量不是很多,加上朋友同事要我带的茶,她这背篓里也不够,就问道:“你住得远吗,家里还有没有?”没想到她听我说话一下子就露出了笑容说:“原来是成都来的老乡,家就在下面两三里路的永兴寺附近,家里还有茶,我老爹也是成都人呢。”

我正好想去拜竭一下永兴古寺,就对同伴说了,请小姑娘上车引路,果然沿原路下山不远,右边有一条岔路,转过去大约不到两里就到了小姑娘的家。正是:

流霞暮霭几多情,白鹭青鸥识旧盟。

山道蜿蜒通古寺,小溪流翠过芳蘅。

花间彩蝶追相舞,岭上鹧鸪自在鸣。

蒙顶夕晖禅唱里,青江如带水盈盈。

我一看好一处所在:三四间茅屋掩映在古柏翠竹之中。一条大约二十余级的石板路通向公路,一块块茶园随意镶嵌在青山云雾之间。高处是蒙顶山主峰,隐隐可以看见大殿顶上在夕阳下闪烁着灿烂金光的宝顶。往西望去,青衣江蜿蜒在深深的峡谷里,块块梯田将河谷分隔描绘成或黄或绿的彩色图案。

对面的周公山一直绵延向北越过碧峰峡后,同更远处的邛崃山脉相连,在两座大山之间有一条又浅又窄的缺口,那里就通向著名的【夹关】——茶马古道上一座重要的关隘。东北方向的百丈关早已不复存在,百丈湖如一弯新月躺在天边……这一带曾经是金戈铁马的战场:百丈关、金鸡关、飞仙关、夹关,分别扼守着通往成都、雅安、西康、邛崃的要道,再加上滚滚的青衣江真个是称得上山川形胜!

就在倦客饱览这灵山秀水的时候,一位比倦客略为年长一些,但却精神抖擞,带着一点书卷气的先生,应小姑娘的呼唤从屋里迎了出来。口中不住说道,真是“朝闻喜鹊叫,原是贵客来”快快里边请坐。随即把众人引到向阳的一间房前。简单地自我介绍后,知道主人姓周,小姑娘叫小梅是他的小女儿。还有一个儿子,平时跑运输,忙时也帮忙打理一下农事。只有媳妇不甘寂寞在县城里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时装店。

主人随即把众人引到向阳的一间房前。这是一处敞轩,以地势而建挑出屋外,靠两个石砌的台柱支撑。地板是木板铺成,周边是半人高左右的竹木阑干。屋外菜园中的豆角和牵牛花争相攀柱而上,装点在栏杆上颇具风情。一张方桌临轩摆放,几张竹木合成的小凳,干净整洁。桌上一壶茶,此外更有一局残棋,棋局似曾相识。

须臾间主人已经收去残棋。小姑娘摆好了茶杯,往每个杯子里掺入了小半杯水,然后用一支木雕小茶匙往杯中投入茶叶并轻轻摇了摇,稍待一会就轻轻沥去杯中水,这时小梅让我们拿杯闻香。倦客端起茶杯慢慢靠近,一股沁人心扉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不觉喝彩道:“好!真个是春天的气息。”

随着小梅再次续满杯中的水,只见微黄中带着绿色的嫩芽在水中轻轻地沉浮。杯中的茶水渐渐泛出了淡淡的绿而微黄的颜色,几乎就是嫩芽的颜色。水面上一道淡淡茶烟慢慢升起弥漫在四周,并融汇在夕阳的金色光耀里……此刻,倦客几乎忘记来此何事了。

接下来没有通常的讨价还价。主人在引见了嫂夫人后,嫂夫人即去准备晚饭去了,此时倦客开始感觉到这家人同其他蒙山人相比有些与众不同。嫂夫人性张,是土生土长的蒙顶山人,但眉宇间却暗含着小家碧玉的端庄,此外还有一种隐隐的英气,可惜话不多。此时小梅按我们需要的数量和品种帮我们分装茶叶。主人就同我们话起了家常:

他是1964年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来到这里的知青,老家在距成都九眼桥不远的锦江边上。一次因上山出任务砍竹时不慎被毒蛇咬伤,却被恰好采药经过彼处的嫂夫人的父亲救了并背回家中,老人用祖传秘方替他排毒疗伤,并要女儿好好照顾,还派儿子去茶场报信。能在五步蛇的口下捡一条命回来,按他的说法是前辈子修来的福分……往后他们成为一家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提起老丈人,主人就赞不决口。说是他遇到过的最善良豪爽,而且最有学问的人。当他提起茶壶替大家续水的时后,倦客才赶紧问道:“不知堂屋中那幅中堂和半幅对联是否出自老先生的墨宝。”主人笑答:“中堂正是敝岳的手迹。”只见那幅中堂,遒劲有力且又有几分飘逸潇洒写的是放翁的一首诗: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戌輪台。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此诗乃放翁罢官以后病老孤村,在七十高龄时所作,深深表达了诗人当时在自身病痛以及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中,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铁马冰河的梦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豪迈悲壮的情怀……落款是:恭录先祖诗以自勉,山野废人。倦客不禁心头一惊,暗叹这家人大有来历。再看一付上联:

蒙顶结庐,守清贫而张气节,松声月色酬夙愿;

联意清淡达观但略显出几分无奈与失落。倦客读毕不禁一声叹息。主人见倦客似像是此道中的朋友,不由出言问道:“先生何事叹息,此字此联有何不妥?”倦客猛然惊醒,自知有些走神,赶紧答道:“仁兄想到哪里去了。此字兼有颜真卿、欧阳询的气韵,更兼有苏黄二家风采,还有张旭之飘洒,确实是难得的墨宝,此字应得放翁真传。但联语只得一幅上联,有些可惜,不知何故?”

主人答道:“先生过誉了。这中堂是家岳手迹,这半幅对联却不是家岳所写,是家岳祖上所传,据说当时吾祖写完上联后一直未得下联,后因病仙去,只留下一幅上联一直传了下来,已经不知好多代了。”

倦客仔细一看。对联的字迹确实同中堂有差异,不但笔锋力透纸背,功力更加深厚,且明显带有放翁三分真七分草的特点,纸色也显更加陈旧。即刻说道:“确实是晚生看走眼了。见谅见谅……”主人一笑止住道:“先祖曾有遗愿,若能对出下联者,即将上联奉送,看先生谈吐不凡,何不一试?”

倦客当时推却道:“才疏学浅,岂敢班门弄虎?”不料同伴却极力在一旁撺掇,倦客只好说道:“权且一试,恐怕会贻笑大方了。”

说毕面对眼前的山川思忖着题联人当时的心境,苦寻下联,猛然间想到了那幅中堂,不觉暗道一声有了,口中却说:“权且一试献丑了,随即吟道:

蒙顶结庐,守清贫而张气节,松声月色酬夙愿;

蜀边思棹,耕墨砚以送春秋,铁马冰河忆当年。

读毕连声说道献丑献丑,僭越了!”不料主人却马上拿出笔墨道:“内人还在准备晚饭,还请先生留下墨宝,以送敝岳一观。”到了此刻,倦客也就不再客气了。随即书成下联,并说道:“周兄身世令人感叹,且同周兄一见如故,能与周兄交往,正可洗去在红尘中染下的诸多凡俗之气。凑成两咏以谢周兄,不成敬意。”言毕一挥而就:众人一看是七律两首,诗曰:

其一、

寻句临轩对夜沉,缁衣且任溯风侵。

星光闪闪浮河汉,淡雾轻轻掩秀林。

茶岭到来情切切,红尘望去意愔愔。

蒙山今又幡然至,此处樵翁最识琴。

其二、

独立苍茫自纵容,暮风夕露洗惺忪。

红尘少有知心客,仙境寻来故雨踪。

不是蓬山多渺渺,只缘俗事几重重。

凡胎难得天台梦,除却阮郎人不逢。

看罢众人一起喝彩,主人更是说道:“得友如此也是我之大幸也,今夜我们不醉不休。酒席间倦客却一直心不在焉。主人借敬酒问道:“不知吾兄有何心事,方便告知否?”倦客一怔,连忙答道:“无事无事,只是心慕令岳,不知现居何处?能容晚生一仰仙颜否?”主人笑道:“先生真是性情中人,却原来是为了这事。不瞒先生,先生所赐对联与诗作余已遣犬子送往家岳处,今日太晚,明早将请先生同往家岳处,家岳还有事要托先生呢。”

当晚一行人就宿在这松涛流韵,月白风清的蒙顶山上。同伴酒后早早睡去,倦客起身踱到敞轩处,突然听到几声钟响从西北方向传来。按方位不是蒙顶主峰上的寺庙,心想这难道就是永兴寺了?钟声应该是晚课结束的钟声,距离此处不远。倦客往西北方向一望,在朦胧的月光下,隐隐约约看到一座丛林。塔尖上的青铜宝顶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辉。当时心想,反正是没有睡意,何不夜访永兴寺?随即披上一件背心,也不惊动任何人,向永兴寺方向踏月而去!正是:

蒙顶穿云更出层,山岚夜雾几家灯。

松涛流韵随风起,焦叶托珠方自凝。

乌落疏林人迹缈,钟传古寺月华升。

浮生何处寻归宿?且就禅茶问老僧。

欲知倦客此行有何等际遇,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南郭散人点评饮冰夜谭》之第十回

什么是江湖奇遇?恐怕这就算。本是蒙山买茶,不意间踏入武陵。卖茶女乖巧可人,倦客老借机侃价,便以此登堂,言语之间攀起乡谊,引出一段美女救周郎,周郎入赘报恩的好事。这一回文字清简爽朗,景物描写层次明净,真是世外佳境,人间福地呵。放翁的诗打破了宁静:

这一个垫场起得不低,然后是缺对的联求下阙,夜晚的“红尘少有知心客,仙境寻来故雨踪。”(未完待续)

『添加到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相关小说